王海霞
【摘要】新課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通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的提高、發展學生。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了課堂低質低效的現象。要杜絕這種現象就要把握好有效的教學設計這個前提、有效的教學行為這個關鍵、面向全體學生這個根本。
【關鍵詞】初中化學 有效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160-02
作為起始學科的初中化學,能否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形成應有的科學素質,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初中化學教學能否優質高效。因此,從有效教學視角下審視初中化學教學,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對于初中化學教師而言,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一、有效教學視角下的初中化學教學現狀
應試教育的最大弊端是束縛了學生的手腳,把學生變成了被填充的“容器”。由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沒有積極性與主動性,就無法避免教學效率不高這個問題。新課程主要針對應試教育的弊端,要求課程要最大限度的解放學生,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充滿個性的自覺發展。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初中化學這一學科,由于教師對新課程把握不準、自身素質欠佳等等的問題,也造成了初中化學教學的低效現象。第一,時間分配不合理。有些教師在課前引入環節占用了大量的時間,造成了處理教學重點時很緊張,甚至是草草了事,學生對重點內容沒有得到重點照顧;第二,教師作用弱化。一些教師認為,新課程提倡尊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就應該弱化教師的作用。結果,一堂課下來,幾乎都是學生的活動,教師的點撥、引導等功能沒有充分體現。學生的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停留下簡單的動嘴、動手層次上,真正的思維活動很少,這就造成了教學活動的低質量、低效率;第三,教學程序固定化。一些教師的上課環節固定化了,什么時候提問、什么時候讓學生討論、什么時候總結,都是固定的,教學沒有創造性,不能根據不同的內容設計出不同的教學,課堂上表面看熱熱鬧鬧,實際上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觸動;第四,換湯不要藥的教學方法。一些教師對學生的提問往往用“是不是”、“對不對”這樣簡單式代替深入的能診斷或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方式,造成了學生思維的惰性,是課堂教學低質低效。
二、對策與建議
(一)有效的教學設計是前提
要克服教師對新課程把握不準、教學方法失當等問題,就必須做好教學設計,讓教學設計有效起來。而通過集體備課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是比較明智的選擇。好的集體備課主要應分為四步來進行:第一是集中備課。即同學科的教師在一起備課。首先,主講教師系統的談自己教學想法。主要圍繞教材理解、大綱領悟、目標確定、重難點的把握、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程序設計等進行。其次,同學科教師與主講教師討論。最后,教研組長把大家意見整合起來,形成一個較科學的教學設計。第二,主講教師按照集體備課后形成的方案實施教學。本學科教師聽課。第三,進行教學反思。可以從教師的教學理念、實際的教學行為、學生表現以及教學效果等幾方面進行分析。第四,優化教案。通過同學科教師的討論,經過主講教師的反思,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對原有的教學設計進行優化,去粗取精,形成一個相對完美的教學設計。
(二)有效的教學行為是關鍵
如前所述,課堂教學低效的主要原因是教師的教學行為存在問題,例如,換湯不要藥的教學方法,教學程序固定化等。要提高教學行為的有效性,就要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1.讓學生主動發現、探究
在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能發現、提出問題,這樣他們的聰明才智才會被充分調動起來,在探索中獲得成功體驗。例如,在講授“鑒別食鹽和純堿”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在交代了食鹽與純堿的特性之后,給學生提了一個要求:設計一個可以鑒別食鹽與純堿的實驗方案。這就激起了學生的探究熱情,經過討論,他們給出了設計方案:(1)分別在容器中放置少許白色粉末置,如果過幾天后發生潮解,則為食鹽,否則為純堿。(2)口嘗白色粉末,帶咸味的是食鹽,帶澀味的是純堿。(3)用手分辨,有滑膩感覺的是純堿。(4)在試管中分別放置少許樣品,再倒入一些稀醋酸,如果產生氣泡,那就是純堿,否則就是食鹽……。經過學生的探究(教師跟進啟發、引導、點撥),他們獲得了一個較為理想的方案。
2.讓學生自主交往
要保證學生的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就必須發揮集體的力量,讓學生集思廣益,求得問題的高效解決。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要肩負起引導、監控學生自主交往的任務。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到共同提高。例如,在處理“哪里來的煤氣?”這一問題時,可以先用多媒體營造問題情境:(視頻畫面)在冬季寒冷的北方的農村。女孩:“爸爸,這天氣,太冷了,咱們烤火吧”。爸爸在炭火盆放入一些木炭引燃,爐火熊熊,打開門窗。女孩:“爸爸,不要開門窗呀。”爸爸:“孩子,如果門窗緊閉,會煤氣中毒的。”女孩:“哪兒來的煤氣呀?”
教師出示問題:在密閉的容器中:①3gC與10gO2②3gC與2gO2③3gC與6gO2,如果它們充分反應了,那么生成物是什么呢?
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利用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生成CO2時, m(C):m(O2)=3:8,生成CO時, m(C):m(O2)=3:4,讓學生分組討論。
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深入到學生中間,指導、點撥。經過討論交流,學生得出了令人滿意的結論。
三、面向全體學生是根本
要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還要看教學活動使多少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達到了學習目標要求。因此,教師不能僅僅盯著一部分尖子學生更要關注多數學生中等生、差生。在設置問題時,要體現分層思想, 如果中等生或差生有表現的欲望就要給他們機會, 必要時還要“暗助一臂之力”:提示解答思路, 幫助理清表達思路, 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在進行分組合作探究時, 要把同一層次的學生分成一組, 否則的話,差生就會淪為“看客”。對于中等生或差生的小組,教師要多加關注,及時的進行必要的講解、引導與點撥,使它們能夠在活動中學到知識、提高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木文.新課程背景下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2年第6期.
[2]劉知新.化學教學論[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 3 版.
[3]唐建華.化學實驗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J].中小學教材教學.200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