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磚國家雖然都是新興經濟體國家中的佼佼者,各國在經濟金融發展以及貿易發展上有一定相似之處,而且各國在選擇匯率制度上都有一定相同的地方。通過比較金磚國家之間匯率制度選擇的不同,以及實施新匯率制度之后的表現不同。我們可以發現匯率制度的選擇充分說明了匯率制度不存在優劣之分,只有適合與否之別。
【關鍵詞】金磚國家 匯率制度 比較
引言
新興經濟體中表現最為突出的五個國家——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被英國《經濟學家》分為新興經濟體中的第一梯隊。前四個國家是傳統意義上的“金磚四國”(BRIC),分別引用了這些國家的英文首字母。南非加入后,其英文簡稱變為了“BRICS”并改稱為“金磚國家”。金磚國家在近幾年中的經濟發展是有目共睹的。作為新興經濟體中的佼佼者,在許多方面都有相似情況的金磚國家在匯率制度的演變過程上是否有相同點?或者是不同點?而這些共性與個性又能給我國今后的匯率制度的改革帶來何種經驗與教訓呢?我們又能得到那些啟示與思考呢?
一、金磚國家匯率制度的演變過程
俄羅斯匯率制度演變過程大致可以總結為,1992年,俄羅斯政府通過了《俄羅斯聯邦經濟政策備忘錄》,自此俄羅斯經歷了三個階段的匯率改革之路。第一階段:1992年到1994年,自由浮動匯率制。第二階段:1995年到1998年,匯率目標區制度——“外匯走廊”。第三階段:1998年至今——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印度匯率制度演變過程大致可以總結為,1950年-1973年,印度政府實行的是釘住英鎊的匯率制度。直至1983年,印度政府將匯率制度再次變換為釘住一籃子貨幣。于1994年8月,印度方面接受IMF的第八條款,盧比正是在經常項目上能夠自由兌換。2008年,印度將匯率制度從原先的獨立浮動更改為浮動。
巴西匯率制度演變過程大致可以總結為,自1967到1990年以來,巴西采用的是爬行釘住美元的小幅貶值匯率制度。巴西政府于1994年開始實行新的雷亞爾對美元釘住的匯率制度。2008年,巴西政府將匯率制度從獨立浮動更改為浮動。
南非匯率制度演變過程大致可以總結為,1961年2月,南非貨幣單位改為南非蘭特,新貨幣單位兌黃金的平價定為原南非英鎊的50%。1993年3月南非廢除“金融蘭特”,同時也用單一匯率取代了1984年建立的雙重匯率系統。
中國匯率制度演變過程大致可以總結為以下三個重要階段:第一,1979~1994年從爬行釘住制向管理浮動制的轉換;第二,1994~2005年從管理浮動制向實質上的釘住制的轉換;第三,2005年至今的管理浮動制。
二、金磚國家匯率制度相同點分析
金磚國家在匯率制度的變遷過程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基本上每個國家經歷了由釘住一種貨幣的匯率政策改變為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我認為金磚國家之所以會有較為相似的匯率制度演變過程是有三個原因。其一,國家內部需要。金磚國家作為新興經濟體國家中發展最為迅猛的幾個國家,其內部經濟發展需要有更加靈活,更加符合市場規律的匯率來保駕護航。無論是企業的進出口業務,還是國家外匯儲備管理項目都需要一種更為貼近市場的匯率制度來管理國家的匯率變化。因此,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能夠很好地起到從單一的釘住某種貨幣的匯率制度到自由浮動匯率制度發展中的橋梁作用。其二,國際經濟形勢需要。拿我國匯率制度變化的原因舉例子。我國在05年之前都是實行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因此,匯率在這段時間內變化并不明顯,而過低的匯率使得我國出口不斷增長。但是,對如美國一些一直與我國有外貿交易的國家卻比較不利。因此,美國會一直質疑我國在操縱匯率以擴大貿易。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正好解決了這一問題。更加靈活的匯率變化使得操縱匯率一說并不能站住腳跟。其三,這也是金融全球化的需要。匯率制度的變更在一定程度上是隨著世界金融體系的不斷完善而變化的。現如今世界金融已不斷地在實現全球化,而一個更加貼近市場需要的匯率是全球化所需要的。而作為新興經濟體國家中的表率,金磚國家在匯率制度問題需要走在前列。因此,從單一的釘住某種貨幣的匯率制度轉變為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是必然的。
三、金磚國家匯率制度不同點分析
金磚國家在匯率制度的選擇上也有不同之處。第一,匯率制度轉換時的背景和動機有所不同。俄羅斯和中國都是由于內部經濟失衡,需要謀求更加合理的匯率制度體系;印度則是因為國內嚴重的財政赤字而需要開放資本賬戶;巴西則是因為面臨著嚴重的通貨膨脹危機;而南非則是因為內部政治因素。第二,金磚國家匯率制度的一些具體內容不盡相同。從大的方面來說,巴西是選擇完全自由的浮動匯率制度,而其他四個國家均是采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雖然,其他四個國家的匯率制度都是一樣的,但是細分到一些細節則也是不相同的。印度采取通脹目標制,主要控制國內通貨膨脹;中國則主要是維持與美元匯率的穩定。第三,金磚國家在匯率更改之后的表現也各不相同。金磚國家在更改匯率制度的主動性上來說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被迫型的,如俄羅斯,巴西和南非。另一類則是中國,印度這種,主動改變型的。
四、結論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簡單得出以下結論。首先,金磚國家雖然都是新興經濟體國家中的佼佼者,各國在經濟金融發展以及貿易發展上有一定相似之處,而且各國在選擇匯率制度上都有一定相同的地方。但是,經過分析之后不難發現,金磚國家雖然在匯率政策的決定與實施上有相同點,而不同之處也是非常明顯的。因此,一國的匯率制度的選擇、變更、實施是要具體根據,第一,國家的經濟結構特征;第二,國家的貿易結構;第三,國際環境以及國家內部政策。因此,通過比較金磚國家之間匯率制度選擇的不同,以及實施新匯率制度之后的表現不同。我們可以發現匯率制度的選擇充分說明了匯率制度不存在優劣之分,只有適合與否之別,一國要結合實際經濟情況選擇合意的匯率制度。
綜上所述,通過對金磚國家匯率制度的演變過程的比較,我們可以借鑒其他國家在匯率制度改革上的經驗與教訓,從而可以更好地完善我國的匯率制度。一方面,我國今后匯率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更加自由化,更加貼近市場。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匯率的市場化是必不可少的步驟。另一方面,央行對人民幣匯率的干預力度與頻率需要得到有效的控制。對匯率的適度干預必須保證,但過大幅度或是過于頻繁的干預都會導致匯率發生更大幅度的變動。人民幣匯率波動具有杠桿性和長期影響性,因此每一次實施的匯率干預都會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必須謹慎為之。
作者簡介:強超廷(1989-),男,漢族,上海人,現就讀于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金融管理學院,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