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植物學課程的教學現狀,結合少數民族地區師范院校的特點,文章從野外實習、師范性、民族特性、地域特性等四個方面對目前植物學教學內容進行改革,提高了植物學教學效果。
【關鍵詞】植物學 少數民族地區 教學改革 探索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227-02
植物學是高校生物科學專業和生物技術專業等相關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它是以植物為對象,重點研究它們的形態、組織、分類鑒定、資源開發和合理利用的一門學科。本學科是植物分類學、植物解剖學,植物遺傳學、植物生理學、植物生態學、植物組織培養學等專業課的基礎。植物學的實踐性很強,做好實驗和實踐教學是該課程的重要的環節。隨著高校課程體系改革的推進、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各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植物學教學表現出,課時壓縮、內容增多、涉及面廣、概念抽象、理論知識難于記憶而極富實踐性特點[1]。民族師范院校具有不同于一般院校的明顯特點[2]。因此,如何將植物學課堂教學的實際和民族師范院校的特點結合起來,確保教學內容及學科體系完整和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是民族師范院校植物學教學和科研工作者長期而且非常艱巨的任務[3]。筆者以我國最西部的一所多民族、多學科的高等師范院校即喀什師范學院(以下簡稱“我院”)為例,根據長期從事植物學領域科研和教學經驗,介紹了植物學課程教學改革方面的探索與實踐,旨在為今后的植物學教學工作的同行提供參考。
1.野外實習改革的必要性
植物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是除了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等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以外,還是農學,林學,園林和植物保護等專業學生的必修的基礎課之一。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而實習則是實踐教學環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4]。按教學計劃,目前我院大二進行動植物物學野外實習。以往的野外實習只定位在生物種類的辨認、標本的采集與制作的層次上,這表現出重學會、輕會學,重接受、輕探究,缺少滲透有關環境知識的弊端,像這樣在儀器裝備落后的條件下,走馬觀花似地實習影響了野外調查新方法、新技術的教學[5]。
為此,在調整野外實習時間、優化實習內容、優選實習地點、規范實習考核的基礎上,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總結出切實可行的實踐教學模式是對提高民族地區植物學學習效果的重要探索。
具體措施是根據野外實習存在的問題,以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核心,確定改革的思路。野外實習的目標是為了培養高素質和具有創新能力的生物學專業人才,將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培養融入到實習中去。因此在野外實習過程中,既要傳授專業知識,培養野外工作能力,又要引導學生科學地、自覺地樹立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還要倡導在艱苦條件下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具體操作上,從實習內容、實習方式、實習時間、實習手段以及實習基地和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努力探索,改善實習效果,以達到培養高水平人才的目標。
2.注重體現師范性
植物學是高等師范院校生物教育(專科)、生物科學(本科)和科學教育(本、專科)等師范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是學習植物生理學、遺傳學和生態學等后續課程的基礎,又是中學生物教學的重要內容[5]。目前高等師范院校植物學教學內容方面普遍存在著與中學生物教學內容結合性較差的問題。因此,筆者在植物學教學內容改革中,緊密結合《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中對教學內容的規定。比如“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是《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規定的10個一級主題之一,而在這一主題下又設了“綠色開花植物的一生”、“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無機鹽”、“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4個二級主題。因此,在教學中改變了以往以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系統分類等內容為主的教學模式,而是把植物放在生物圈中去學習和研究,從而削弱了植物的形態、結構、分類和類群等方面的教學,同時加強了種子植物的生活史、植物的無機營養和有機營養等方面的教學,還強化了“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的教育[6,7]。
3.突出民族特性
課程的民族性是指民族傳統與民族特點在課程上的反映,主要通過民族文化來實現。民族院校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挖掘具有民族傳統文化的課程資源。通過這些課程資源,學生感受了濃郁的民族文化氛圍,從而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我院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少數民族學生占學生總數的70%。維吾爾族人民在同疾病作斗爭的長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獨特理論體系的維吾爾醫藥學,是祖國傳統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維吾爾醫藥在新疆各族人民防病治病、醫療保健和促進民族繁衍等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維吾爾醫藥的主題是植物藥。維藥植物具有種類繁多、就地取材、本民族獨用、生境獨特、特有種類多和療效顯著等特色。據[8]《新疆高等植物檢索表》記載,新疆共有137科,858屬,3344種植物。新疆藥用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目前蘊藏的藥用植物2000多種。新疆的藥用植物產量在國內的中草藥市場上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如紫草、麻黃、甘草、黨參、貝母、雪蓮、枸杞、沙棘、肉蓯蓉等。同時,許多藥用植物資源為新疆特有,如阿魏類藥材、雪蓮等。這些藥材不僅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而且在國內市場上具有不可替代性。開展新疆極端環境下生物資源利用的研究,帶動新疆特色植物醫藥的發展,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而且會創造出較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在植物學(尤其是系統分類部分)的教學中,均以這些新疆常用的維藥植物為例進行講解,把原本枯燥乏味的分類學知識變得豐富多彩,學生學習的興趣深厚,積極性高漲,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4.體現地域性
喀什地區地處歐亞大陸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喀什地處東經73°20′-79°57′,北緯35°20′-40°18′之間,平均海拔1289米。植物資源有高山植被、平原綠洲植被、荒漠植被、沼澤植被等。全區現有林地面積35.53萬公頃,其中天然林22.9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75%。樹種有楊樹、柳樹、桑樹、沙棗、槐樹、梧桐、松樹、杉樹、柏樹、紅柳、胡楊、沙棘等。果樹有桃、杏、梨、蘋果、巴旦木、葡萄、無花果、石榴、櫻桃、阿月渾子、核桃等。甜瓜和西瓜質地優良、含糖量高。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棉花為主,還有水稻、大麥、高粱、油菜、胡麻、葵花、花生、芝麻、小茴香等。藥用植物有甘草、黨參、麻黃、雪蓮等數十種。筆者抓緊參觀實習和野外實習實踐教學機遇采集大量實習標本,并且把它廣泛運用到植物學教學中,加深學生對高山植被和荒漠植被建群植物及其優勢植物方面的知識,使學生掌握了高原特色植物和當地特色經濟植物方面的知識,培養了學生對草地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利用的實際工作能力,成為帶領農牧民利用當地草地資源發展地方經濟的技術人才。
總之,高等師范院校無論是從基礎教育發展需要、教師專業化發展需要,還是自身發展需要來說,均應強化教師教育職責[9]注重師范性。另外,民族院校的民族性是自身所獨有的,正是這種特性為民族院校的特色辦學指明了方向。因此,民族院校要培育自己的辦學特色、提高教育質量,必然要突出民族性。此外,民族師范院校的教學還應該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也就是要體現地域性。[10]
參考文獻:
[1]紀秀娥,劉懷攀.植物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6,2 (2).
[2]李潔,李曉菊.地方民族師范院校培育辦學特色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0,(16).
[3]張秀玲.植物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10).
[4]蔣琴素.實驗教學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探析[J].內江科技,2009(7):114-115.
[5]胡廷章,肖國生,黃小云,等.優化生物科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9(4):68-69.
[6]費維重.《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解讀[J].中學生物教學,2004,(Z1).
[7]汪忠.《生物課程標準》和《生物教學大綱》的比較[J].生物學通報,2002,37(2).
[8]米吉提·胡達拜爾地,徐建國主編.新疆高等植物檢索表[M].新疆大學出版社,2000年 6月.
[9]李芳.關于我國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職責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7.
[10]張乃群.高等師范院校植物學教學改革研究[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3).
作者簡介:
卡迪爾·阿布都熱西提(1970-),講師,在讀博士生,從事植物學類課程教學與研究,研究方向:植物逆境生理生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