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寬響
摘 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讓生活深入課堂,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領悟數學知識。
關鍵詞:生活情境;數學課堂;生活素材
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新課程理念提倡數學課堂生活化,它要求數學課堂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實際出發,挑選的學習素材應該是現實生活中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容易激發起學生的研究興趣和探索欲望。因此,讓現實生活深入數學課堂,讓數學知識重返現實生活至關重要。
一、創設生活情境,讓生活深入課堂
眾所周知,學生在生活中形成的知識和經驗是他們理解、掌握基本知識、形成基本技能、解決現實問題的基石。要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就要讓他們積極地參與含有數學問題的實踐活動,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探索中應用數學,切實提高數學能力。課堂教學要力求克服大量無效的練習,把知識的產生、形成和應用的教學放在重要地位,要多留給學生尋找聯系生活實例的空間。而教師更要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校和班級情況,創設生活情境,開展實踐活動,讓生活深入課堂。
例如,在教學“線段”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如果將我們學校大門口這條彎曲的道路重新鋪設,你們怎樣做才能既節省材料,又得到最短的道路呢?利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激發他們探索問題的興趣。在學生七嘴八舌的議論中,很輕松地就可以理解公理: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再比如,在教學“克與千克”的認識時,我課下特意準備了一個1千克重的西瓜和1枚黑色的小紐扣,課堂上我讓學生輪流放在手里掂一掂,通過自己親身參與實踐活動,學生既學得認真,又玩得開心,深刻體驗到了物體有輕重之分,從而加深了對“克與千克”重量單位的認識和理解。這些深入課堂的生活情境,不僅使學生輕而易舉地掌握了所學知識,還使他們深刻地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會時時處處運用數學的眼光看待事物,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提煉生活素材,讓數學重返生活
數學教學要源于現實,扎根現實。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數學與人類生活更是密不可分。在教學中,教師應吃透教材內容,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精心提煉,巧妙設計,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充分的數學實例,引導他們與數學親密接觸,體驗數學的可親、可近,使他們通過觀察、實驗、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經歷數學學習和生活實踐的互動過程,借助生活中的原型,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價值,讓數學重返生活。
例如,在學了“圓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后,我組織學生對“車輪為什么做成圓形的?車軸應該裝在什么位置?”等生活問題進行深入探討。通過學生對自己準備的玩具汽車等有輪子的玩具進行仔細觀察、動手操作,進而引導他們運用所學的知識來驗證圓的基本特征。又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后,我給學生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農民伯伯蓋房子為什么要把房梁做成三角形呢?只見學生一邊動手擺,一邊交流,很容易就把剛學的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鞏固了一下,學生學得多開心啊!在教學中我既讓學生了解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又讓他們體驗到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帶來的愉悅和成功,激發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意志,使他們逐步養成帶著問題的眼光觀察生活中問題的好習慣。
總之,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是數學的根,抽象的課本知識無法激起學生的探索欲望,割裂數學與生活有機聯系的課堂教學,難以真正完成數學課堂的教學目標。只有讓學生在數學學習和生活實踐的互動交流中,才能更好地領悟數學、掌握數學,進而運用數學。
(作者單位 安徽省固鎮縣東樓小學)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