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肖芙
摘 要:用三個教學片段來闡述教師教學反思的重要性,要創新性地教學。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學反思;課堂提高
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與自我成長的核心要素。這種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反思,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同時形成自己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見解。這既是新時代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教師順應時代發展、自我成長的需要,同時還是新課程標準對教師的要求。下面是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研究的三則教學片段的反思:
一、課堂教學因生成而更精彩
教學片段之一:記得在講高二生活與哲學“世界的物質性”這一框題時,講到“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我們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所以,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否則人會受到自然的懲罰”時,我舉例今年夏天安徽干旱嚴重,農作物基本50%絕收,且持續高溫;與此相反,東北地區卻出現澇災。最近幾年天氣的異常變化正是大自然對人類行為的報復,所以人類應尊重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我話音剛落,班里有人大聲說道:“現在科技發達了,今年旱災為何不進行人工降雨呢?”此言一出,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熱烈討論起來,有的同學說可以,有的說天上沒有云彩怎能進行人工降雨呢?同學們的討論既打亂了我的預設,又偏離了課本內容。對此我保持冷靜并很快調整心態,順勢引導他們思考:“人工降雨需具備什么條件呢?為何當時不能進行人工降雨呢?”這時剛才持反對意見的張某同學站起來說:“我看過這方面的報道,人工降雨是人們根據大氣運動的客觀規律和其他客觀規律,在自然條件具備的條件下,運用人工設備,通過對局部大氣云層的微物理過程施加人工催化影響,從而實現增雨等目的的復雜過程。而很多天氣情況不具備人工降雨的自然條件,客觀條件不具備當然不能進行了。”張某剛說完教室里掌聲四起,我的掌聲更熱烈,說實話我對人工降雨的過程了解得不全面。我接著趁勢追問:“科技進步了,我們是否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這個事例又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呢?”這時同學們都陷入了沉思。我引導總結說:“我們剛才學習已知道人們利用自然物、改造自然物的根本前提是自然物的客觀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屬性與規律,人們只能根據自然物的屬性與規律去有意識地利用自然物。即使科技再發達也必須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也不能為所欲為。”學生無不點頭稱是。如此“節外生枝”,學生既了解了人工降雨,又深入理解了哲學的基本原理,并對當前我國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有了更深的認識,使課堂充滿了生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科普知識,開闊了視野,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反思與感悟】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苯處煂λ虄热蓊A先做出設計是教學的基本要求。但是課堂上總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對于那些脫離教學預設的“節外生枝”“意外”,教師如能及時捕捉,趁熱打鐵,“熱”處理的手法換來的是精彩的課堂生成。新課改要求教師不再是知識與課堂的主宰,而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在課堂上不再充當“演員”唱“獨角戲”,而應該當“導演”讓學生“演戲”;此時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應該是營造一種民主、和諧、寬松而有序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各種潛能,并能運用教學機智捕捉到教學中的動態生成性資源,有效地激發和誘導每一個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學生作為一個現實的、主動的、具有創造性的生命體,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參與課堂教學,他們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更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者和生成者。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中許多不曾預約的精彩也會不期而至。
二、課堂提問應注重實效性與形式的靈活統一
教學片段之二:一次聽課,內容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看得出來,教師課前作了精心的準備,設計了精美的課件,準備了很多問題讓學生討論回答。授課中教師不斷地提出問題,學生按照座位順序依次回答問題,可是不知為什么課堂氣氛十分的沉悶,學生的積極性不太高。教師的精心預設到了學生面前無法激起好的回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師設計的問題不恰當,有些問題超出了學生的認知水平,不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生自然提不起興趣了。
【反思與感悟】
課堂提問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實現有效教學的有效途徑,但提問需講究技巧,要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精心設計問題,問題要貼近學生的實際,問題難度要適中、有針對性,提問的難度過大或過小,都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教師要求學生按照座位順序依次回答問題,這種“開火車式”的提問形式的好處是能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在課堂上回答老師的問題,避免了學生對老師只提問幾個優秀生的不滿。但這種提問形式會使問題的難度和學生的學習情況、理解能力難以一致,容易造成有的學生不動腦就能回答,而有的學生卻怎么“跳”也摘不到“果子”。并且由于回答問題的順序已定,課堂上就會出現個別學生很緊張地猜問題,而大多數學生只看別人回答,成為課堂的旁觀者。這種提問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所以,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無論我們采取哪種形式的提問,一定要結合教學實際和從學生特點出發,做到注重問題的實效性與提問形式的靈活性的高度統一。
三、課堂批評要做到批評與尊重相結合
教學片段之三:在高三一輪復習中,復習“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這一考點時,有位復習生進班半學期,平時表現不錯,成績很好??赡翘焖恢痹谡n堂上做小動作,我幾次暗示她她都沒有察覺,于是我找她回答剛才講過的一個基礎知識點:“為什么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她站起來頭抬得高高的高聲回答說:“不知道?!倍艺f完后面帶笑容,很高興的樣子,全班同學都哄堂大笑起來。她的表現很讓我失望,她的這種自負很讓我生氣,當時那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情促使我說:“如果你以這種態度去學習的話,明年的這個時候你就笑不起來了?!蔽业脑捯粢宦洌嗬锪⒓窗察o下來,而她的頭也低了下去,我注意到一直到下課她也沒有抬起頭來。接下來的幾天課里,她的頭都沒有抬起來,我的心情很不好受。換位思考,我的批評對一個已經受過高考挫折的學生來說無疑是最大的打擊。我決定找她談談,我先從她的家庭聊起,肯定她的優點,接著我承認那天我的說法欠妥,但目的是想用激將法促使她學習。她也向我敞開心扉,我們的對立在理解中消失,第二天上課我看到她的頭已高高抬起了。
【反思與感悟】
美國著名教育家吉諾特博士說過:“作為教師,我有極大的能量,能夠使學生活得愉快或悲慘。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啟發靈感的媒介。”新課程標準倡導和諧、民主、平等、合作的“綠色”師生關系,它的核心理念是師生心理相容,心靈相互接納,相處氛圍和諧。這要求教學中教師應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走下講臺,深入學生中間與他們溝通交流,與學生建立起民主、平等、信賴的關系。只有師生情感相投,彼此密切,才會使學生學習興趣油然而生。實踐證明,學生對某位教師感情好,就越愛聽他的課,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愛屋及烏”;相反,學生和某位教師有隔閡,就會討厭他的課。因此,我們教師要用大愛去尊重學生,用平和去對待學生,用寬容去體諒學生,而不是諷刺挖苦學生;同時要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習進步情況去因材施教,尤其是對犯錯誤的學生要做到批評與尊重結合,批評與鼓勵共生,讓愛的陽光在尊重的暖流中奔涌。
總之,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經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并持之以恒貫穿教學活動始終。能夠不斷反思的教師,他的教育智慧就會隨之不斷增長,他的教學就會常教常新。
(作者單位 安徽省合肥市北城中學)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