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玥
摘要:甘肅蘭州太平鼓,是蘭州地區獨有的一種民間鼓樂舞蹈。本文通過對其歷史、現狀以及繼承與發展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與剖析,并希望寄此能為這一民間藝術的延承作以宣傳。
關鍵詞:太平鼓;鼓舞;民間習俗;藝術特色;傳承
一、蘭州太平鼓舞的源由及其外形特點
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稱的蘭州太平鼓,是甘肅地區特有的一種民間風俗的鼓舞文化,流傳于蘭州、永登、酒泉、張掖、靖遠等地。關于它的源由說,有一個傳奇般的故事在民間渲染著這一鼓文化的內涵:關于蘭州太平鼓的源由,有一個傳奇般的故事在民間渲染著這一鼓文化的內涵。相傳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為了中原和江南地區去元入明,便派徐達和馮勝兩名將領征伐元軍,相繼占慶陽,收臨洮。當大軍抵達蘭州,元軍大將擴廊帖木兒(又名王保保)以河為障,居高臨下,固守黃河北岸,對方久攻不下,無計可施。就在爭鋒相對的僵持中,徐達以老百姓在河邊用木桶挑水觸發靈感心生一計,仿水桶的式樣做三尺長鼓,內藏兵刃,借正月十五鬧元宵之際,讓戰士們扮成“社火”隊員身挎長鼓,以鑼鼓、彩旗做映襯,暗藏玄機的混入城內。元兵觀社火掉以輕心之時一舉攻破城池,大敗元軍。此后,百姓們歡欣鼓舞的享受著太平盛世,并贊美此鼓為“太平鼓”。
通過這個傳說表達了百姓祈求天下太平的樸素美好心愿,也許正是它抒發出的這般美好,才使得人民群眾世世代代信奉著,傳承著……隨著歲月的變遷,蘭州太平鼓已經歷了六百余年的歷史流程,同時逐漸演變著各種復雜的形式。而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太平鼓舞已是蘭州社火中最受群眾喜愛的民間表演形式,成為倍受國家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太平鼓舞的表演形式與動作分析
中華民族幅員廣闊,地域、民族文化多樣,鼓的種類繁多,且各具地方和民族特色。如:陜北剛勁激昂的安塞腰鼓;氣勢宏大的河南開封盤鼓;和吉林朝鮮族音色柔和的長鼓等等。它們的表演技法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將鼓固定在鼓手身體的某一部位,雙手持鼓槌以不同的節奏和身體的動律進行表演。又如:都以面鼓為其基本造型,用手或鼓槌以不同的節奏,和身體的動律進行表演的西藏的熱巴鼓、新疆手鼓、東北的太平鼓、甘肅的旋鼓等等。而別具特色的蘭州太平鼓經過了幾代民間藝人和藝術工作者的編排、加工和完善后,自成一格。它有著獨特的擊打方式:不用鼓槌而是用麻擰成鼓鞭,擂鼓奏樂。又從打鼓的形式劃分,蘭州太平鼓形成了高鼓、中鼓、低鼓三種基本打法,也就是民間藝人們總結的:“高鼓打花樣,中鼓打技巧,低鼓打深沉”。在此基礎上太平鼓舞還融入了戲劇的架子功技法和武術技法。隊形變化流暢,節奏變化多樣,擊鼓聲演出輕、重、緩、急的不同打法。在欣賞太平鼓隊的表演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鼓、鑼、鈸的表演技法參與其中,讓整個表演音樂化、美術化、舞蹈化和性格化和諧為一體的展現出來。
在蘭州,每年春節期間都有鬧“社火”的習俗。從陰歷正月初三到正月十六這段時間的祭祀活動中,太平鼓隊一直充當著重要角色,深受蘭州地區城鄉人民的喜愛,它的表演韻含了慶賀美好的太平之意。正月初三起社火,太平鼓隊就打起鑼鼓,在村里各家各戶轉一遍,人們稱為“掃街”,目的是為了打掃各家的穢氣;然后在鼓隊的帶領下,村民們到附近的廟宇祭祀地方神(如山神、土地神等),形式相當于中原地區的廟會,此時太平鼓聲驚天動地,以此驅邪和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在村落之間百姓聚集,還要互相送社火,此時太平鼓又成了聯絡村落友誼和感情的橋梁;陰歷正月十六,社火即將結束,最后一項活動是“送瘟神”,每當這個時候,村民們扎好一個巨大的草人,將其視為瘟神,敲鑼打鼓地把瘟神送到村外燒掉,以保來年平安順利,至此整個新年“社火”活動結束。蘭州太平鼓不僅為節日增添了喜慶氣氛,而且體現了黃土高原上西北人與困難抗爭的精神以及對太平盛世、國泰民安的美好體現。
為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太平鼓舞的民間習俗和藝術韻味,我在2008年2月15日,(即:戊子年一月初九)早上10:30來到蘭州市城關區金城關,這里舉辦著《蘭州第六屆春節文化廟會》之《蘭州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大展示》。我懷著激動振奮的心情,觀賞了由城關區代表隊選送的開場節目:《太平鼓舞》。
《太平鼓舞》是群舞。鼓手左手執鞭,右手執槌,簡稱為“雙鞭”,將兩米多長的鼓帶背在肩上,鼓置于膝關節下方,鼓不固定在身體的某一個部位,這樣可以隨著打法和陣法的不同變換,鼓也在鼓手的身體位置,和空間方位隨意變換。打鼓時右手的鼓條用撩、劈、掏、纏等方法擊打鼓面,左手持鼓花隨右手鼓條上下左右舞動。通過深沉激越的鼓點,展現給觀眾變換豐富的鼓舞技法。鼓隊在表演中展示了上、下、躍、翻、騎、閃、展、騰、挪等多種豐富打法,充分體現著鼓手與鼓的相互交融的完美配合。
三、蘭州太平鼓的創新和發展
發掘、保護甘肅蘭州太平鼓舞,不僅對繼承和豐富中國鼓舞文化有積極意義,而且能增進中國古代舞蹈、音樂的學術研究。進入21世紀以來,蘭州太平鼓的生存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活動人數大量減少,年輕的鄉村“好家”也不如以前多了。從而,我們意識到需要采取措施,加強對蘭州太平鼓的挖掘、保護、整理和提高。通過國家更加注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蘭州太平鼓已于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蘭州太平鼓被確立為甘肅省唯一入選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儀式前表演節目,8月8日晚,由百名鼓手組成的蘭州太平鼓表演隊,隨著鑼鈸的擊打節拍和量身定做的背景音樂擂鼓起舞,用氣勢磅礴的隆隆鼓聲為北京奧運開幕式擂響“前奏”,向全世界中外觀眾展現出蘭州太平鼓舞獨特的藝術魅力。“天下第一鼓”——蘭州太平鼓已成為中國地方民間藝術的瑰寶。
結語
每一個城市都有著一種屬于自己的記憶和沉淀,這種記憶,要么表現在某些物質上,要么隱形于喧囂的城市中,要么通過某種藝術形式傳承了下來。蘭州傳統民間藝術“太平鼓”,隨著數百年來的發展演變成為一種獨具西部風情的民間藝術形式。在節日里,為城市增添了喜慶的氣氛,更體現出了廣大群眾對太平盛世的擁護和贊許,自然而然的成為人們表達情感的一種手段,一種娛樂的需求,一種精神的傳承與升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期望與祝福。而我們之所以要保護、發展、甘肅蘭州太平鼓,是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對繼承和豐富中國鼓舞文化的積極動力;也是助于中國古代舞蹈、音樂學的研究的有力向導。希望我們的民間藝術在不斷整理和創新中,逐漸走向舞臺的光環,挽留我們珍貴的民間藝術文化并加以延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