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
摘 要:為了適應偏遠山區中學現代化教學手段缺乏的情況,2003年四川省雷波縣雷波中學擬進行教改探索,學校要求各教研組進行課型設計研究,歷史教研組老師承擔了高中歷 史新授課型設計的任務,最后設計出如下課型模式。本課型設計或許對雷波中學正在進行的課堂教學改革有一些啟迪。
關鍵詞:設計思想;教學設計;新授課教學的基本順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6-031-01
一、設計思想
根據歷史新大綱的要求,高中歷史新授課教學必須完成以下三個方面的任務:
1、傳授知識。即要求 學生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重要的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及不同歷史時期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初步認識歷 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2、培養能力。即培養學生掌握歷史學科能力,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思想教育。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具有時代使命感;形成正確的國際參與和競爭意識及健全人格,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
二、教學設計中應遵循的原則
1、系統性原則。教學中應嚴格按照歷史學科的知識系統和邏輯順序,有條不紊地講述歷史,讓學生掌握系統的歷史知識,清楚地看到中外歷史發展的軌跡。
2、直觀性原則。充分運用各種直 觀手段(語言、教具、圖像 ),重視歷史表象,使學生廣泛地、多方面、多角度地感知歷史,激發興趣,促進積極思維。
3、啟發性原則。教學中必須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主動性,激發其創造性思維。
4、史論 結合的原則。史論結合是歷史教學中的一條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原則,要求教師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按照年代順序,具體講述歷史,在此基礎上做出正確的分析和結論,做到觀點和材料的統一。避免光有材料堆積而無結論或只有空洞的結論而無材料支持的現象。
三、教學方法
1、講述法。教師以“述”為主,可分為敘述、描述、概 述三種,在歷史教學中,敘述、描述和概述通常應配合 使用。[來源:學科網]
2、講解法。通常用于政治制度(含各類典章制度)、經濟結構、法令條約、文化成就等教材內容的講授,也可適用于其它教材內容。講解法以“解”為主,重在釋疑。它主要有分析綜合、類比對比和實例論證等幾種方法。
3、討論法。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及學生已有的歷史知識提出問題,組織和啟發學生根據所提問題進行思考、回答,從而獲得新知。討論法適合班級水平較好,學生思維較活躍的學生。
4、發現法。教師在講述某些歷史概念或復雜的歷史事物時,先給學生必要的材料,讓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發現問題,進而掌握歷史概念和探討歷史發展趨勢。這種方法有助于激發學生聯系運用舊知識,去觀察社會現象并做出分析判斷,從而主動獲得新知識。這種方法較適用于班級水平較好,學生思維活躍的學生。
四、新授課教學的三大環節
1、三大環節。檢查復習、講授新課、概括總結[來源:學科網]
2、具體要求。設計要求結構完整、層次清晰、環節銜接過渡自然、妥貼,課堂容量適度,詳細得當,針對學生的基礎和接受能力調整難易度;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對盡量 調動學 生形成師生互動;課堂提問設計應有啟發性;課堂練習簡潔明快,有代表性;課后總結簡明扼要,作業布置應適量。
五、新授課教學的基本順序
主要流程:
復習導入→指導學生閱讀→教師講解→課堂練習應用→反饋指導→小結及作業布置
具體 操作:
1、復習導入
(1)書面練習導入。上課后由教師準備簡短的書面練習材料發給學生 練習后 ,扼要講評后聯系新課內容而引入。
(2)提問導入。上課后由教師結合上節課內容或已學過的舊知識提出問題,在學生思考回答后由教師扼要小結聯系新課內容引入。
(3)教師總結引入。上課后教師總結前面已學內容,設問聯系新課內容引入。
(4)復習導入時間控制在5分鐘左右,導入設計應簡潔明快,與新課過渡應平緩,能起到承上啟下作用,同時能培養養成聯系學習的習慣。
2、閱讀教材
復習導入后,教師指導學生有目的地閱讀本節教材相關內容,迅速閱讀后 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使學生在教師講解時已基本了解和認識本節內容的重難點所在,以便在下一環節教師講解時提高聽課質量。
本環節時間應控制在10分鐘左右,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過程中應加 強督促指導,使學生閱讀目的明確,積極主動配合教師。在學生閱讀教材過程中,教師可板書本節內容提綱,既給學生點明本 節重難點,同時為下一環節講解作好準備。
注:本種新授課型一定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及課后復習。
3、教師講解
在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的基礎上,教師依據板書提綱對本節內容進行講解。易懂的內容可抽學生回答后教師 總結,教師重點講授分析本節的重難點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質疑和點撥,以提高學生的能力和學習積極性。 在本環節中,教師應有意識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并加以解決,學生基礎好一些的班級適當引 導學生討 論某些重點問題,以提高學生的有關能力。
本環節是本節課的關鍵,要求教師應精心準備,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講解應簡明扼要,設問應有典型性和啟發性。時間應控制在20分鐘以內。
總之有效性高的課堂教學也不可能是千人一面的。前人早就總結出:“教學有法,教無 定法,貴在得法,無法之法,是為佳法”。無論如何,教學是有法的,是有規律可循的,只要我們善于學習,善于反思,就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有效教學方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