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霞
摘 要:新一輪的語文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確立一種嶄新的教育觀念,改變多年來傳統教學的方式和行為。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育觀念;思考
教師必須對多年習以為常的課堂模式進行新的探索和嘗試。與此同時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伴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入,學生的語文素養將會有明顯的提高。在課改推進的這些年中,我校初中語文教師堅定不移地走課改之路,堅持做到“改中學,學中改”,其過程也是喜憂參半。
一、小荷才露尖尖角
新課程改革以自主學習為核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發散思維,允許學生異想天開,無論什么問題,都不把現成的答案捧給學生,而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以前語文學科中課文的作者、背景資料介紹多是教師負責,很多時候課結束了,學生還對作者不是很了解。課改后,我把這個環節設計成問題,學生通過查找資料不但解決了導學案上的內容,還閱讀了很多其他資料,對學習課本很有幫助。而且無形中增加了閱讀量,學會了整理資料,歸納所需要的內容,可以說一舉多得。
我認為語文學科的“自主學習”有賴于學識的儲備、生活的積累、閱歷的增長,真正有效的教學既不是簡單地讓學生占有別人的知識,也不是學生瞎子摸象,原地打轉,而是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建構學生自己的知識經驗,形成學生自己的見解和真正意義上的相得益彰。在新課改教學模式的各個環節中,都力圖讓學生通過動手、動口、動腦,發展學生的個體素質和思維能力,突出了學生主體作用。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不再是老師的一言堂,學生真正地參與到學習中來。特別是部分后進生,從一個旁觀者,成了學習的積極參與者,并且還能代表小組發言,給了他們一個展示的機會,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自信心,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熱情。
二、幾多歡喜,幾多愁
新課改中我們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但與此同時部分教師步子走得有些偏。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我們在遵循新課程理念的同時又要在一定的高度把握語文學科的特點。在“綜合性學習”之風撲來之際,語文教師變得前所未有的“博學、能干”,語文課也變得前所未有的“異彩紛呈”。于是有了凡公開課必以活動課,尤其是綜合活動課為多,唯恐無從體現“新課標”之“新”;于是出現了要求學生規劃未來想居住的城市、畫出某活動的會徽的試題;于是出現了各種多媒體技術令人眼花繚亂的走馬觀花的“熱鬧”課堂。語文課前所未有的包羅萬象,大有一統天下之勢。那么語文課與其他課的分界到底是什么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語文教師的思考,對此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我覺得不管選文有多豐富,學科間如何滲透,還是要重提“聽、說、讀、寫的訓練”“字詞句篇的學習”,這是語文學習的根本,是語文課的靈魂!所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品酒師與飲酒者的區別就在于一個“品”字,語文課應是對語言文字、人文情感的領悟剖析,這是綜合性學習所代替不了的,效仿的結局只是無功而返。我們應該合理地去設計我們的綜合性學習,既有學生能力的體現,又有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
在新課改中對教師的要求也應該有所提高,希望在今后的教學中要發揚優點,彌補不足,既要使學生學到知識,又能培養良好的習慣,做到活而不亂、難易適中,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
(作者單位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綏陽林業局第一中學)
?誗編輯 李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