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處耘
摘 要:朱自清先生《背影》的審美焦點就在于父親的形象,以及由此帶來的對父愛的宣揚。對于這個難以敘寫的題材,朱先生的《背影》雖不能說前無古人,也絕對可以算作鳳毛麟角的佳作。其中的父親形象根本算不上偉大,那么憑借什么感人呢?
關鍵詞:形象;補償;張揚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和我結下了不解之緣,大學畢業前教育實習的時候講過,找工作面試的時候嘗試過,但總覺得不太完美,原以為只要當了父親之后就有可能對父愛有更為深刻的理解,但當女兒即將學習這篇課文之際,才對此有了一點真正屬于我的淺見。
一、父親形象的反性別特征
歷來的名家談《背影》,都會注意到其中的細節描寫,這正是這篇文章的主題探究和審美欣賞的癥結所在。父親的形象不光不偉岸,甚至有點女子氣,暫且就叫做反性別特征吧,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形象不夠高大,遠離嚴父思維定式
我們的寫作教學容易流于程式化,寫人首先是外貌描寫,但作為名家的朱自清先生,他并沒有對父親的形象施以很多的筆墨,可是在文章的字里行間,卻分明讓我們感覺到了一位人到中年、家庭破碎、父子離散、事業困頓而四處奔波的父親形象的存在,其人陰柔有余,缺乏陽剛之氣,與傳統文化背景下的父親形象格格不入。也許這在寫法上是欲揚先抑,但正如許多評論者所說的那樣,這個父親只是屬于朱自清先生自己,源于作者自己的家庭背景和氣質類型,很難在讀者中引起廣泛的共鳴。
2.語言啰嗦絮叨,顯得過于婆婆媽媽
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過一會兒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
我北來后,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作品中屬于父親的明暗語言描寫總共有這么六處,不外乎叮囑兒子,吩咐事由,感嘆命運之類,對于父親如此的表現,歷來的評論者都歸結為“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坎坷。這實際并不完全準確,只是一次普普通通的父子道別,父親對兒子的交代更多的只是流于生活關懷,也多少與當時這家人的人員構成關系緊密,課文開頭的“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最為關鍵,是解釋父親語言啰嗦的鑰匙。
3.行為小氣,不能感動所有讀者
沒經驗的老師,上課的時候總是緊盯著父親買橘子的背影那處細節:“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這段過程描寫很細致,但并不是很感人,因為買的是橘子,這在當時的南方很普通,任何父母親都會想到。這不能不使人佩服父親的仔細,但這是一個標準的女人行為,即細致的生活關懷,是舐犢情深的發自內心的陰性色彩十足的母性關愛。如果再聯想到父親為了省錢對茶坊的叮嚀,就更加明確了其多少帶有市井女人特征的形象。
二、母愛的反哺補償
朱自清先生很質樸,且重感情,他父親也遠非作品中的那么小氣,他與父親的感情在此之前本來就不很融洽。祖母1917年去世的時候,父親朱鴻均的徐州任煙酒公賣局長的差事剛卸職。在此之前因父親納妾氣死母親,致使其父子多年關系冷淡,父親的形象原本不是課文中寫的那樣。之所以出現形象的扭曲,除了朱先生自己善良重情外,壓抑在父親內心的原罪悔罪意識,以及祖母死去之后父親被喚醒之后的良心發現,也多少在起一定的作用。
父親行為之所以如此反常,以致出現了反性別的傾向,實際是這位中年男子,在因自己的一時歡愉過早剝奪了孩子的母愛,在自己也遭受了同樣的心理感受之后的一種良心發現,也是感同身受之余把自己對母愛的理解或懷念,反哺到可憐的孩子身上的一種發自內心的本能。
三、父愛的張揚與局限
原本不該糾結這些陳年舊賬,也不應以索引的方式研究這么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但朱先生的文風與秉性自然讓他的作品披上了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神秘色彩。但這更能說明了父親生存的不易,表明了處理家庭關系對于一個中年男人的重要性,所以父親的一再叮嚀雖然會讓涉世不深的兒子產生誤解,但卻是父親的生活感悟所在,體現著父親對兒子的深切關愛,這種愛雖然會給讀者帶來各種各樣的誤解,但本質上還是很陽剛的,是傳統文化背景下那種典型的父愛的扭曲張揚,只是多少有些灰色罷了。
至于該不該從初中語文課本里面刪除這篇文章,實際已經有了結果,隨著教材編寫的放開,對于國內現存的各種出處的教科書,《背影》也不是一定能夠躋身其中。這除了朱先生的獨特個性氣質和技法外,文字間潛藏的許多惹人費解的隱晦之處也歷來受到詬病,至于所謂因為父親爬欄桿不遵守交通規則,容易給年輕學生樹立負面影響的說法,實際有些淺薄。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永遠會活在所有當了父親的中年男人的心中,只有他們才會真正理解這篇文章的主題與審美的可貴之處,坦然看待存在于其中的是是非非。
(作者單位 哈密實驗中學)
?誗編輯 董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