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們生活在一個和諧的國度,和諧充斥在國家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職業及每一個環境中。和諧具有一定的社會性,我們生活在一個大的社會環境之中,是和諧創造了社會,同樣社會也充滿著和諧。因此,和諧社會下的歷史教育更應該注重和諧性和社會性。這樣,歷史才能在社會的大環境中得以延續和發展。
關鍵詞:歷史教育;和諧;和諧性;社會性
一、歷史教育中的“和”
歷史教學應該在原有知識體系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新意,要和而不同。教師和學生要和衷共濟、和平共處、彼唱此和、此唱彼和。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問題,要避免唱而不和、曲高和寡,爭取做到一唱一和,最終目標是一唱百和。教師在課堂上面對學生要春風和氣,學生犯錯教師應和顏悅色地對其進行說服教育。教師對新課程的講授應該和風細雨、惠風和暢、內峻外和。教師知識的傳授應該和盤托出,對于學生在知識理解和運用上的錯誤和疏漏,教師應該心平氣和地給予悉心指導。課堂教學應該讓學生探尋出更多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更唱迭和。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和睦相處,和氣方能致祥。
二、歷史教育中的“諧”
歷史教學中教師的講課雖然風格各異,但詼諧幽默是吸引學生注意力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法寶”。當然詼諧幽默要有一定的限度,應該因時、因地、因人而有所差異。學生的認知程度不同,對于不同講課風格的教師有各自的想法,學生對于符合自己性格及興趣特征的講課教師,學習和領會得會更加充分和有效,因此,教師講課應根據實際情況亦莊亦諧,這樣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使學生感到教師既可敬又可親可近。教師在講授課程時的言語表達一定要口諧辭給,要用最貼切的語言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要讓學生聽清、聽懂,能夠充分領會到教師傳授知識的目的性,最終充分理解、吸收。
三、歷史教育中的和諧性與社會性
在當今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歷史教育應該更加具有和諧性,迎合當今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將和諧性與社會性融入歷史教學和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讓歷史教育更加和諧,教育管理更加和諧,教育出一批批更具和諧思想的青年學生。學生執掌著中國社會發展的未來,和諧思想必將造就和諧青年,必將更能使我們的國家更加和諧,社會更加和諧,教育更加和諧,人民更加和諧,我們必將在這個和諧的國度不斷發展、強大,最終創建一個和諧的社會、和諧的未來。
作者簡介:
袁業凱(1984.10—),男,漢族,吉林省雙遼市人,學歷碩士,吉林省臨江市第一中學教師,研究方向:歷史教育教學。
(作者單位 吉林省臨江市第一中學)
?誗編輯 姚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