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萬毅
【摘 要】劉國正先生曾經說過:“教師下水”指的是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出了題目,不光讓學生作,自己也做,自己親自嘗嘗“梨子”的滋味,便于指導學生。這樣才有利于給學生直接的啟發和激勵。但在我們的繁重的教學工作中,除了論文外,許多老師幾乎不再動筆寫東西。更不用說與學生一起“寫作文”了。對于作文教學其實是一個很大的損失。其實無論是從提高教師的個人修養,是從有利于語文教學方面來看,教師寫“下水”作文都利莫大焉。
【關鍵詞】作文教學;作文訓練;激發學生興趣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文字表達出來。”可見,作文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表達能力的具體體現,是字、詞、句、篇的綜合訓練,所以,對于一個只有幾歲的孩子來說,作文有著極大的難度。
在我們的傳統作文教學中,一般都是老師和學生先明確這次習作的目的,然后師生再探討一下作文的結構,中間可能用到的好詞、名句、修辭手法等等。最后教師再念念幾篇事先準備好的一些優秀的示范作文,完了就拋給孩子。學生由于閱歷有限,思路狹窄,于是行文艱難。天長日久,就造成了老師怕教“文”,學生怕寫“文”的尷尬局面。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作文呢?我覺得“下水作文”就是一座很好的橋梁,能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
那么,什么是“下水作文”呢?
劉國正先生曾經說過:“教師下水”指的是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出了題目,不光讓學生作,自己也做,自己親自嘗嘗“梨子”的滋味,便于指導學生。這樣才有利于給學生直接的啟發和激勵。
最粗淺的理解就是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出了題目,不光讓學生作,自己也作,自己親自“下水”體會一下池水的深淺,便于更好地指導學生的習作!那么“下水作文”有哪些好處,我們又應該怎樣去做呢?
一、能讓我們體會到孩子在習作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難,便于我們更好地指導學生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論文園地二中的習作中,習作的要求是圍繞“環境保護”做調查研究工作,寫一寫自己了解到的情況、感受和想法。
在習作前,我要求學生按照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到自己的身邊或網上調查搜集了一些關于環境污染和改善環境措施的資料和圖片。
在口語交際時,我發現學生在討論時,一般的話題都是“水污染”、“街道不整潔”、“墻面小廣告多”等社會常見問題。改善的方式和建議無非就是“發傳單”“勸說”“寫建議書”等,很難有創新。課后我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嘗試寫了一篇“下水文”。在習作的過程中,我發現我除了把所看到的污染狀況寫得更具體點,再寫點感受,建議外,好像也無話可說了。這樣的文章寫出來還不千篇一律嗎?孩子寫起來不就更沒有興趣!而且只是幾歲的孩子,怎么辦呢?
經過思考,結合班上孩子實際情況,我決定拓寬孩子的題材,允許孩子寫想象作文,但要把“環境保護”的內容融入其中。
在這次習作中,有一個孩子寫的是《動物王國的煩惱》充滿了童話色彩,以一個故事的形式講述了動物們因為從不愛護環境,導致整個王國臭氣沖天、污水橫流,動物們苦不堪言。最后它們認識到自己的行為錯誤,通過全國動物共同的努力,使森林又回到了從前山明水秀的環境,整篇文章語言生動、有趣、故事情節層出不窮,孩子們都非常喜歡。
二、能極高地提升孩子的興趣,幫助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學生一般對老師寫的作文都會很感興趣。我們語文老師就應該把握孩子的這種心理巧妙地運用“下水作文”來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
這種“下水作文”一般情況下分為兩種:
一種是“示范性下水文”。這種作文,要符合教材的要求、盡可能站在學生的角度、用孩子的語氣去寫。這樣的作文便于孩子把握和模范,老師行文時盡可能做到構思新穎,引導學生發現和選擇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另一種下水,就是針對學生習作中的難點、教師只寫其中的一部分,在此我把它稱為“部分下文”。
例如:在小學四年級上冊園地六《勝似親人》的寫作中,因為是一篇看圖作文,我發現大多數孩子的開頭都大同小異:
在一個苗族小山村中,住著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奶奶……
這樣的開頭,可謂千篇一律,讀來乏味,本來看圖作文,大家的內容就容易雷同,如果開頭再一樣,那這次習作就沒有什么意義了,針對這樣的情況,我設計了幾種開頭的“下水”片斷。
(1)人常說:“人間處處有真情,真情時時暖人心”。是啊,在我們村,就有一個苗族老奶奶和一個漢族的小女孩,她們不是一家人,卻勝似一家人。
(2)玲玲是個孤兒,在她兩歲那年,就被同樣是孤獨一人的高奶奶收養,雖然她倆民族不同,但她們相親相愛,真比親人還要親啊!
(3)一個寒冷的冬天,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奶奶獨自一人站在村公路旁,她的丈夫去世好幾年了,兒女長年在外打工。快過年了,她多么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回來看一眼她呀!
我出示的這三個開頭,反映了不同的場景,旨在打開孩子的思路,告訴他們,同樣的圖畫內容,從不同的角度入手,我們就可以寫出不同的故事,做到在“新”字上下功夫,起到了很好的搭橋作用,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三、可以提升老師的寫作水平
人人都知“三天不讀口生,三天不寫手生”,為什么在以前的作文教學中,老師都只講不寫呢?我認為原因有三:
(1)老師雜事多,無暇顧及。
(2)認為已經和學生探討過了,還有必要親自寫嗎?
(3)長期不行文,才思枯竭,恐學生見笑啊!
其實只要多想、多練,我們也能行云流水!您想想,孩子們從說話、造句開始起步,老師的起點比之有過之而無不及吧!如果我們堅持和孩子長期共同習作,您就會發現,它不但更好地指導了學生的寫作,還提高了我們的寫作能力,可謂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
讓我們都行動起來,勇于“下水”一起暢游瀚海,尋找屬于自己的一片藍天!
(作者單位:貴州省遵義市老城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