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激發,有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是問題意識的表現形式,教師要營造適當的氛圍,教給學生方法,提供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讓學生敢問、會問、善問,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 問題意識 創造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171-02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困難,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問題意識是一種探索意識,是創新的起點。問題意識是學生在認識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需要解決,但又疑惑的問題時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使學生積極思維,不斷地提出新的問題。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有思考、探索、創新、發展。實施新課程標準的目的,就要讓學生學會問問題、意識到問題的存在。這不但能產生思維的動力,而且決定思維發展的方向。教師如何把學生引入情境所隱含的數學問題中去思考,又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這在課堂教學改革中顯得十分重要。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講究教學方法,努力創造條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敢問,會問,善問,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有利于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數學家華羅庚說過,做數學最困難的如何提出問題,而不是證明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困難。雖然人有好問的天性,但主動積極的問題意識、善于提問的能力和勇于挑戰困難的精神仍然要靠后天培養。因此,教師必須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積極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主動發現問題的過程,并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為一線教師,我認為創新的關鍵是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讓學生盡量提出多種設想,充分假設,沿不同的方向自由的探索和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問題意識進行闡述。
一、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
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不拘泥于教師預設的程序化的師生問答中,要積極為學生創設質疑的條件,在課內留一定的時間給學生提問質疑,并不斷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盡量避免學生對質疑者進行評論;教師不對學生所提問題作評價性表態;教師應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篩選、合并,對具有典型意義的問題啟發學生自己去思考或驗證,讓學生認識到疑問的價值,激發起自主創新的動力泉源。
我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一課中,首先出示準備題: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6個相同的小杯里,正好倒滿,每個小杯里裝了多少毫升?接著我又增加了一個大杯出示例1: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6個相同的小杯和一個大杯里,正好倒滿,已知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每個小杯和大杯各裝了多少毫升?引導學生讀題后,讓學生獨立思考,發現準備題是將果汁倒入6個相同的杯子里,而例1是將果汁倒入大小不同的杯子里。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現在倒入的不是相同的杯子,要求每個小杯和每個大杯各裝了多少毫升,出現了困難,該怎么辦?從而引入采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
二、鼓勵學生積極探究問題
從提出問題發展到探究問題,這是學生問題意識深化的第二個階段。學生的問題意識源于學生對事物的興趣、好奇心以及對事理的探究。因此,在安排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環節時,首先要以他們的興趣為出發點,想方設法去創設各種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情境。 俗話說:“給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比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一課我設計了一個生活情景,由長方形變形成平行四邊形導入,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然后通過動手操作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通過這樣的設計,將操作、觀察、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不僅使學生參與了整個課題教學過程,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達到了數學教學的目的。就是在這樣一個自由操作、探討交流的氛圍中,學生的思維變得異?;钴S,不斷提出新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創新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
三、激勵學生主動解決問題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真誠地激勵敢于提出問題,多角度、多層面探究問題,并能主動解決問題的學生。對于提出膚淺、離奇問題的學生,教師也要予以肯定,并從中捕捉智慧的閃光點。科學家愛因斯坦從小就有提不完的問題,雖然有些問題稀奇古怪,令人難以理解,但就是因為他每時每刻都勤于提出一些深奧的問題,所以他后來成為了世界著名的科學家。 優秀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從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中享受思維成果的樂趣。這種思維樂趣是學生提出新問題的的重要因素。例如:通過實驗演示,得出圓錐的體積等于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以后,讓學生進一步提出問題。有學生提出:老師你是怎么想到用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來做實驗,為什么不用其他的圓柱與圓錐呢?許多同學又提出如下問題:老師,既不等底又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它們的體積是不是也存在三分之一的關系呢?等底不等高的圓錐和圓柱的體積之間的關系又是怎樣的呢?……這些問題引起全班同學的激烈爭論,在爭論中教師再拿出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幾組圓柱和圓錐教具,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探究,得出問題的結論。這種新穎別的教學情境,既培養了學生的積極心態,又使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充分發揮。
總之,有問題,才會有思維;有問題,才會有求異;有問題,才會有創新。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讓問題充滿課堂,在探究中使學生成長,逐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數學能力和創造能力。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2]嚴育洪:在新課程理念下怎樣教學數學[J].江蘇教育,2002(3B)第25-26頁。
[3]孫明金:培養小學生問題意識的探索[J].福建教育,2003(12A):第47頁。
[4]余紅:淺談質疑能力的培養[J].福建教學研究,2004(6):第40頁。
[5]茍海德: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3(32):第1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