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瑾
【摘要】藻井是中古代殿堂室內頂棚的獨特裝飾,它以豐富多變的結構造型、繁雜圖案和豐富色彩,對現代設計的發展和創新有著不容忽視的促進作用,它所蘊涵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更為其添加了無窮的意味。文章試從藻井的發展、裝飾元素,以及其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來展現中國傳統藝術的民族魅力和藝術價值。
【關鍵詞】藻井;裝飾;圖案;文化內涵
一、藻井的發展
藻井是中國傳統建筑中室內頂棚的獨特裝飾部分,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結構和裝飾手法。它位于殿堂天花的中心位置,往往與宮殿中帝王御座和佛殿中佛像位置上下對應,不僅作為重點裝飾還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藻井可簡單的分為宮殿建筑藻井、宗教建筑藻井、壇廟建筑藻井。
藻井產生由來已久,起源于古代穴居頂上的通風采光口,因位于穴頂的中央,古人稱之為“室中霤”。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墓室頂上就已經有了藻井這一內檐的裝飾形式。藻井上面常刻畫藕莖類的水草植物,如:菱、荷花、藕。最初是是希望憑借這些水生植物來抵御火魔,所以早期的“藻井”之意與今日不盡相同。從漢代到唐初,人們在文獻中所提到的藻井,是一種兩種抹梁方井中或繪或倒懸蓮花的方格狀連續天花。至宋朝,《營造法式》明確將其區分為平闇、平棊和藻井。平闇即用方椽整齊的排列相交作為小方格網架,上蓋木板而成。平棊通常以間廣及步架為準,四周作一桯枋,枋上釘背板面上用帖及難子,劃做正方形或長方形大板格子,狀如棋盤,板上可劃彩畫或雕刻紋樣。以后,“藻井”一詞用來專指天花向上凹進為穹隆狀的東西,用于宮殿中帝王御座和佛殿中佛像上方。到了明清,天花則分為井口天花和海鰻天花,但其寓意并未改變。后因藻井的形式特征日益鮮明,它從天花的統稱轉為天花向上凸起的局部,在天花裝修中,逐漸自成體系,獨立了出來。藻井的發展漸漸顯出了兩個轉變,即由簡至繁的結構裝飾形式的轉變和功能性向裝飾性的轉變。
二、藻井的裝飾元素
色彩:古時的藻井常用金色、青綠色、褐色、朱紅、藍色等色彩來裝飾。金色作為皇權的象征、正宗之色,常用在宮廷建筑中。太和殿藻井在北京紫禁諸座宮殿中是最大的,它的位置在大殿中心四根金龍柱所圍成的天花中央,四周還有井口天花相圍,正好與下面的皇帝御座上下呼應。藻井上布滿龍形裝飾,除懸在空中的七顆銀色寶珠外全部飾以金色,在四周青緑色的龍井天花襯托下顯得富麗堂皇。而宮殿的建筑藻井,色彩則是以金、黃、灰石緑為主,均代表了中國傳統建筑的色彩。但伴隨歷史的發展又有不同,并由于建筑的等級、類型的不同,對藻井的色彩在營造過程中的要求規制也不盡相同。藻井色彩元素的運用對現代紋樣設計的創新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
圖案:藻井中裝飾紋樣繁雜、多變,民族特色顯著。早期的藻井圖案多以斗四套疊的結構出現,圖案紋樣多以火焰、蓮花、飛天、忍冬、幾何、水渦紋樣為主。隋唐時期的藻井圖案發生了一些變化,以“方井-邊飾-垂幔”的結構為主,并吸收了波斯風格的連珠紋,色彩上以冷色調為主。初唐的藻井井心較為寬大,井外邊飾層次較少,重點表現井心的圖案、色彩穩重。盛唐時期井心逐漸縮小,層次增多,藻井韻律感增強,顏色濃重輝煌。至中晚唐時期,藻井的井心大小適中,井外邊飾多以菱形紋、卷草紋、回紋為主。邊飾之間以色線裝飾過度,層次過度平緩、色彩質樸沉重。這些豐富的紋樣充分體現了人們對于美的事物的向往,不僅增添了傳統建筑的藝術性,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當時人們的精神追求。
結構:藻井的結構最先是中國傳統古建層層疊木的結構。中心向上凸起,四面為斜坡,成為下大頂小的倒置斗形——“覆斗式”。后又出現復雜的“斗八藻井”,即用木塊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狀,有方形、圓形、多邊形,使其不同層次的向上凸起,像一把撐開的傘或蓋子,周邊飾以各種花紋彩繪和雕刻。隨著朝代的變遷,藻井的結構漸漸由復雜變得簡單。敦煌的藻井多居四百余頂,是我國境內最具代表性的藻井藝術。它簡化了中國傳統古建層層疊木藻井的結構,重點放至中心方井之內佛教洞窟穹頂上精美的裝飾圖案。
三、藻井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
藻井的發展不僅存在于中國傳統建筑的室內頂棚裝飾,隨著時代的變遷,它逐漸與現代設計相結合,求同存異、繼承創新。如敦煌藻井的裝飾元素與現代染織紋樣的結合,是通過對藻井的造型結構元素、裝飾圖案、色彩元素的研究和分析,從中提煉出符合現代人審美標準的素材。藻井的圖案本是仿照古代建筑內部屋頂上用方木疊套而成的方井結構和裝飾手法,其圖案構成特征符合現代紋樣夠成的原則:對稱、平衡與節奏、變化與統一。這種圖案構成形式可直接運用于現代染織紋樣,特別是方巾紋樣設計,可通過打散提煉出設計需要的精髓部分,搭配時代元素和時尚色彩加以裝飾。藻井中豐富的圖案裝飾元素也給現代染織帶來極大的推動作用。圖案中的裝飾元素多受佛教文化的影響,多為佛教藝術的主要紋樣。動植物紋樣以寶相花、蓮花、三兔、靈鳥、龍紋最為普遍,邊飾紋樣的元素更是豐富,水渦紋、花朵珠串紋、連珠紋、忍冬紋、龜背紋等,其中飛天紋是最具敦煌代表性的裝飾元素。《恭王府》、《北京印象》這兩款紀念方巾就借鑒了藻井圖案進行裝飾設計的,絲巾紋樣來源于藻井圖案方井套疊的經典米字構圖,圍繞井心的裝飾團花原型同樣借鑒于藻井團花。人們繼承、創新著中國傳統藝術的精髓,使古樸的裝飾圖案在現代社會重新散發光芒:繁而不亂,充滿動感與活力。
敦煌藻井的裝飾元素對室內環境空間設計也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藻井作為傳統建筑中的典型裝飾元素,隨著現代建筑的中式化風格的興起而煥發了新的活力,為現代設計注入了新的能量。我國目前運用敦煌藻井圖案進行藝術設計的早期典型案例是首都人民大會堂的建筑裝飾設計。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人民大會堂的部分建筑裝飾采用了常沙娜先生運用敦煌元素進行裝飾設計的方案。其天花板和門楣的裝飾風格來源于敦煌唐代藻井裝飾,以類似與盛唐莫高窟第31窟藻井的蓮花為元素,結合了建筑結構、燈光照明、通風口功能的需要,以石膏花浮雕的形式,組成人民大會堂特有的民族形式的裝飾風格。此后,常沙娜先生繼續運用敦煌藻井圖案裝飾元素為人民大會堂進行裝飾設計。如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天井、燈飾設計、木雕花門飾等。再如蘭州火車站大廳頂部繪制的裝飾壁畫《香音神曲》,利用多種敦煌藻井圖案元素,壁畫中心為蓮花和蓮心紋;蓮花中心采用了敦煌莫高窟隋唐出現的“三兔三耳”圖案,而圍繞蓮花紋的則是一圈敦煌飛天和側蓮紋樣,最外緣使用了團花紋進行勾勒,很好的展現了甘肅省的文化底蘊與地域特色。
四、小結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藻井作為傳統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隨之出現了“衰落”的經歷。但是歷史并沒有完全埋沒這民族藝術的瑰寶,它由室內頂棚裝飾紋樣走出來,利用其獨特的裝飾紋樣和色彩、基本造型結構等元素,對于現代環境藝術、裝飾設計和染織紋樣的設計均起到了相當的促進和推動作用,它所蘊涵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更為現代設計添加了無窮的意味。
參考文獻:
[1].王其鈞《中國傳統建筑屋頂》,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
[2].張勇《沈陽故宮建筑裝飾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
[3].樓慶西《裝飾之道》,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