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芝
摘 要:在語言教學中,課程的設計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力和學習成效。課堂活動的任務化是英語教學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手段,學生能夠在較少的時間內表達較多的思想,從知識的講解發展到意義的表達和能力的培養。因此,在英語學習設計過程中,教師要圍繞任務的結構來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具有明確的目標,并構成有梯度的連續系列,使學生在各種“任務”中能夠不斷地獲得知識,從而獲得語言運用的能力。
關鍵詞:初級英語教學 任務型 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c)-0074-01
1 任務型學習的基本含義
任務型學習是20世紀80年代由外語教學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提出的一套具有重要影響的語言學習理論和學習模式。我國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倡導任務型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目標,感受成功。任務型學習(Task-based Learning)就是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動力或動機,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過程,以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來體現教學成就。
2 任務型學習中任務設計的重要意義
課堂活動的任務化是英語教學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手段,有了任務,學生的思維就會遵循一定的方向展開,心智活動就會少阻滯,多流暢,就會在較少的時間內表達較多的思想;有了任務,語言學習就能從知識的講解和規則的講解,發展到意義的表達和能力的培養。學生有了具體的動機就能自主地學習,并且主動地用所學語言去做事情,在做事情的過程中自然地使用所學語言,在使用所學語言的過程中發展語言能力。它實際上可以認為是以應用為動力、以應用為目的、以應用為核心的教學途徑,更形象地說,就是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學以致用。它為學生提供了較大的實踐空間,能較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在任務型教學中,很多任務都是通過Pair work和Group work來合作完成的,合作學習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這有助于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教學的不足,從而真正實現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
3 任務型學習課堂教學設計的實踐探索
筆者以《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Unit 2為例來說明任務型課堂教學設計。該課的任務目標是:How to talk about health problems and give advice?設計的活動有:讓學生談自身的感受,新舊知識聯想,找答案,討論表演,語言實踐等。任務的設計要有層次性,一連串活動形成一個序列,前后呈接,互相呼應。
Task1:聯系實際的任務(Reality-connecting tasks)。
天氣容易影響人的身體健康,教師可以從它入手來構建學習氛圍,巧妙設疑,如:
T:It is very hot, how do you feel?
通過對生病時的狀態和表情的提問,讓學生聯系生活經驗,歸納生病的狀態和表情,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S1:I feel very sick.S2:I have a headache.S3:I am dizzy.S4:I have a throat.S5:I feel lack strength.
Task2:聯想任務(Associating tasks)。
根據新知識,聯想到與它有聯系的舊知識,使新舊知識形式一個體系,便于學生掌握,進而使用。根據以上表現,教師可在黑板上寫出新句型:
Whats the matter?
并讓學生到前面寫出以前學過的同義句:
Whats wrong?Whats up?
Task3:閱讀任務(Reading tasks)。
讓學生帶著問題快速閱讀全文(Fast reading),快速找出Task2中問題的答案,這樣做的目的明確,是為了避免學生閱讀的盲目性。
Diseases:(1)Have a toothache.(2)Have a stomachache.(3)Have a fever.(4)Have a sore throat.
Task4:記憶比賽任務(Memory challenge tasks)。
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記住以上各類疾病名稱,然后由教師讀出疾病名稱,學生表演癥狀,通過比賽與表演,比一比,看誰記得多、演得好,這樣帶著比賽任務學習,學生就會格外用心,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好勝心,創設了情境教學,還可以強化學生的記憶力。
Task5:比較任務(Comparison-making tasks)。
比較任務是指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在表演結束后,繼續讓學生討論探究各種疾病癥狀的異同,并進行比較。以此培養學生的觀察、總結和歸納規律的能力,使學生能夠通過癥狀來推測疾病,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并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Task6:解決問題任務(Problem-solving tasks)。
解決問題任務也就是呈現任務成果的階段。此任務要求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推理能力,用英語解決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這也是最終任務。為了能夠更好的解決任務,加深學生印象,教師也可事先布置任務,讓學生分小組調查、統計,分析任務,把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情況相結合,鍛煉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教師出示課件,給出一些疾病名稱,讓學生研究,通過為學生創設情境對話表演Talk about health problems and give advice?通過實踐運用所學知識,這種開放性教學,讓學生自由的表演、自由的發揮,使個體疑難得到充分解決,拓寬了知識,發散了思維,發掘了學生的生活底蘊。學生找到了角色體驗,實踐起來,興趣昂然,獲得語言成功感。
A: A flu! B: A fever!
C: Stomachache. D: Being dizzy.
4 任務型學習中任務設計需注意以下幾點
(1)任務的目的是以實際應用為出發解決實際問題,不僅限于課堂教學,而且要延伸到課堂外的學習和生活中,與現實生活有著具體聯系,與學生生活、經歷、實際貼近(life-like),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積極參與。(2)設計任務要有層次性,即前一個任務的完成是下一個任務的前提條件。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要能用上他們所學的知識和技能。(3)任務的設計和執行要注意任務的完成,即交際問題的解決。任務完成的結果是評估任務是否成功的標準。(4)教師交待任務要清楚,并且要讓學生明白完成任務的方法。任務的難度要適當,要能夠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對活動給予指導及適當調整,但教師盡量不要干擾學生的活動,要放手讓學生發揮和創造。(5)積極促進英語學科與其它學科的整合,使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審美情趣和藝術感受、協作和創新精神及綜合素質得到發展。(6)任務的設計要力求能夠促使學生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的意識形成。
參考文獻
[1] Ellis R.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through Interaction[M].Amsterdam: John Benjamming,1999.
[2] 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ramon,1982.
[3] Willis.J and D.Willis leds. Challenge and change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Heinemann,1996.
[4] Wills.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Z].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96.
[5] David Nunan.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 孫平華.任務型教學途徑和《新綜合英語》活動設計[J].中小學外語教研通訊,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