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燕妹
摘 要:教學的最大成功是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進步,成績更好,然而,“班級整體成績難提高”一直困擾著部分一線教學工作者。通過分析“大鍋式”教學導致中學數學易出現“尖子不尖、中等不穩、后進落伍”的主要原因,提出采取分層分級、因人施教的辦法,確立“拔尖、穩中、保差”的教學目標,在課堂輔導評價、作業題型題量、解題時長時速等方面區分“優中差、多中少、難中易、大中小、快中慢、長中短、強中弱、嚴中寬、高中低”三輪驅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實現尖子更尖、中等更穩、后進更好,從而提高班級整體成績。
關鍵詞:數學教學;成績提升;學生分析;具體措施
新課程標準實施后,提高班級整體成績仍是學校關注的熱點,教師關心的焦點,同時也是教學的重難點。數學作為一門基礎課程,貫穿于整個中小學階段,其關聯性、系統性特別強,尤其是中學數學抽象性更大、概念性更多、運用性更強,學生成績差異更大,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大鍋式”教學易出現“尖子不尖、中等不穩、后進落伍”等現象,如何既不因成績差異影響整個教學進程推進,又不以犧牲部分學生利益為代價影響個人成長進步,達到班級整體成績向上穩步推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個重大難題。筆者結合教學工作經驗,感到中學數學教學力爭“拔尖、穩中、保差”,實現尖子更尖、中等更穩、后進更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是提高班級整體成績的有效措施之一。
一、“尖子不尖、中等不穩、后進落伍”的主要原因
在“減負”高壓下,“平行班教育”中學數學易出現“尖子不尖、中等不穩、后進落伍”現象,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教學“一鍋煮”,沒有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師課前學案準備沒有分析學生層次特點,不按照成績差異、接受能力、學習需求分層分級安排教學進程,往往教學“一鍋煮”,導致尖子生“吃不飽”成績難拔尖;中等生“應付吃”成績難穩定;后進生“吃不了”成績難跟上。
二是作業“一份題”,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科學分析、準確把握學生成績差異層次特點,不能夠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更不會因人施教、因人布置作業。往往布置作業時,不分層級、不分重點,作業“一份題”,考試“一張卷”,所有學生一律做一樣的題型、一樣的數量,這樣容易導致尖子生“不夠做”;中等生“應付做”;后進生“做不完”的現象。
三是評價“一刀切”,如果統統按照“成績好的就是尖子生,成績差的就是后進生”這個標準來評價學生,搞“一刀切”評價,既不能調動尖子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又不能提高后進生的學習興趣和滿足感,應立不同標準,區別對待,在教學中多挖掘各個層次學生的閃光點,客觀評價學生相對進步與倒退。
二、“拔尖、穩中、保差”的具體措施
中學數學學習關鍵在“理解消化”與“靈活運用”,解決“尖子不尖、中等不穩、后進落伍”等現象,需分層分級、因人施教,確立“拔尖、穩中、保差”的教學目標,在課堂輔導評價、作業題型題量、解題時長時速等方面區分“優中差、多中少、難中易、大中小、快中慢、長中短、強中弱、嚴中寬、高中低”三輪驅動。
一是課堂輔導區分“優中差”。打破傳統“一鍋煮”的教學模式,確立“分層式”教學,尤其是中學數學要以“穩中”為“主動輪”,兼顧“拔尖”和“保差”。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集中輔導與個別教練相結合,區分“優、中、差”,以中等生接受能力為主,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水平,難易結合、一題多變,在輔導過程中給不同層次的學生留出一定的時間理解與消化,力爭“尖子生超前思路,中等生啟發思路,后進生跟上思路”,從而提高班級整體成績。
二是參考資料區分“多中少”。由單一書本教材向復合網絡教材互補轉變,以中學數學教材為主,課外資料為輔,結合個人成績差異和學習需求合理選擇參考資料的多與少。當然,教材是最基礎、最重要的資料,是對大綱的解讀與濃縮,也是學生的必選資料,只有把書上的概念記清、記熟,把書上的例題搞懂、搞透,才能下筆如有神、解題思路清。
三是題型難度區分“難中易”。教師在布置數學作業時,科學分析、準確把握學生成績差異和解題水平,區別對待,因人施教,難易適中,既要兼顧尖子生,防止題型偏容易,導致“吃不飽”的現象,又要兼顧后進生,防止題型偏難,導致“吃不了”的現象,做到難易結合、一題多變、一題多問,鼓勵尖子選做難題、拓展題。四是作業題量區分“大中小”。不鼓勵題海戰術,但也不是一點題也不做,中學數學畢竟不同于小學數學,沒有一定題量的積累難于在成績上求突破。但又不是盲目地做題,而是有目標、有計劃、有技巧地做題,防止脫離教材盲目做題,不總結經驗大量做題,沒有計劃隨便做題的錯誤做法,題量上區分為“大、中、小”,做到必做與選做相結合,鼓勵其完成選做題、拓展題和研究題;后進生作業題量可以稍微小點,完成必做題、基礎題即可;中等生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兩頭兼顧,確實解決好“吃不飽”與“吃不了”的現象。
四是解題速度區分“快、中、慢”。在“素質教育”背景下,考試仍然是檢驗學生能力水平的主要形式,而考試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一定量的試題。解題速度應區別對待,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做題速度應立不一樣的標準,結合試卷難易程度,學會取舍和快慢,把握得分點與失分點,把該拿的分拿到,通?!凹庾由熳銮笄赡酶叻郑械壬鷩雷銮鬁誓梅€分,后進生慢做求實拿到分”。
五是學習時間區分“長、中、短”,數學是諸多課程之一,學生要統籌兼顧,科學合理安排與其他課程的時間比例,尤其是尖子生更不能為了突破數學成績影響其他課程的學習,因此,在數學課后復習和作業時間分配上區分“長、中、短”,防止平均用時或不科學用時等現象,學生要合理區分時間,通常數學學習時間“尖子生用時稍短,中等生用時適中,后進生用時稍長”。
六是內容掌握區分“強、中、弱”。中學數學抽象性大、概念性多、運用性強,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內容的掌握程度區分為“強、中、弱”。對尖子生要求高,內容掌握要固強,尤其是對重難點要靈活運用,保證拿高分;對后進生要求低,內容掌握要補弱,記清概念,夯實基礎,防止丟失分。各層次的學生都不能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更不能忽視最基本的概念、公理、定理、公式,要針對個人實際情況固強補弱,靈活掌握,科學學習。
七是解題過程區分“嚴、中、寬”。有的學生眼高手低,懶得做題,存在看懂就行的心態,但一到寫和算就漏洞百出,錯誤連篇;有的學生做了不少題,看了不少輔導書,但成績就是上不去。其實,聽懂不等于會做,練習不等于考試。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解題過程要求區分“嚴中寬”,因此,一般對解題過程要求更嚴,要求其在練習過程中把步驟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八是評價標準區分“高、中、低”,評價防止“一刀切”,應注重“過程式”教育,客觀評價各層次學生的相對進步與相對倒退,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立不同標準,區別對待,通常對尖子生要求更高,求巧做;對中等生要求中等,求穩做;對后進生要求放低,求會做。在教學中,應盡量以表揚為主,批評為輔,多挖掘各層次學生的閃光點,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拔尖、穩中、保差”是兼顧每個層次學生利益促進每個學生成長進步的有效辦法,同時也是提高班級整體成績的有效措施,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分層分級,因人而異,科學掌握,靈活運用。
參考文獻:
[1]何小亞.與新課程同行:數學學與教的心理學.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2]林克涌.新課程下的數學作業模式探索.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上旬,2009(7).
[3]唐艷霞.關于家庭作業布置問題的思考與建議.學園,2010(2).
[4]趙鷺.新課改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變化技能.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8).
[5]張錦清.高中數學分層教學的實踐與體會.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10).
(作者單位 廣州市越秀外國語學校)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