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吉昌
摘 要: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難點,結合當前小學生作文難的情況,優選幾點指導方法進行討論與分析。
關鍵詞:快樂作文;課外閱讀;積累;練筆;素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讓學生樂意寫作,自由表達”。小學階段是作文學習的初級階段,但是囿于傳統的作文教學方法不當,讓許多學生一提作文就緊張害怕。于是,如何引導學生“樂意寫作,自由表達”成了我們探究的課題,鑒于此,筆者結合一線教學實踐進行討論分析:
一、學習文本素材
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教材是學習知識的載體,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的,現行的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收錄了許多經典名篇,讀來朗朗上口,都可以作為我們的寫作藍本,我們可以指導學生收集新詞匯,描摹作者的表達技巧。比如:《桂林山水》《記金華的雙龍洞》等都是文筆優美的游記,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們仿著大師的筆法,掌握狀景技巧,寫自己的春游見聞等;《懷念母親》《少年閏土》等都是寫人記事的文章,也是我們常用的文體,我們要指導學生掌握寫人方法,通過外貌和言行舉止、心理動態等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比如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用了“飽經風霜”來特寫車夫的臉,讓人感到形象、具體生動。這時就需要我們指導學生在掌握“飽經風霜”這個詞語意思的基礎上,嘗試練筆描寫,可謂一舉兩得。
二、課外積累素材
要想寫好作文,只靠有限的課堂時間是不行的,我們還需要在課外通過擴充閱讀和積累生活素材。課外閱讀可以學習寫作技巧,生活素材可以豐滿寫作內容,二者缺一不可。這里我們分別進行討論:
1.豐富課外閱讀
寫作需要大量的語言和素材積累,課外閱讀是豐富素材積累的重要途徑。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培養學生們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在獲得語言積累的同時,沉淀情感,從體味中學習他人的寫作技巧。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進而促進寫作技能提高,我們首先要篩選趣味讀物,吸引學生閱讀興趣;其次,要教給學生讀書技巧,做到“得法于課內,得益乃至成長于課外”“以課內促課外”“以課外補課內”。然后找到你想研讀的內容,邊看邊想,在讀中自悟,在讀中自得,作上批注。待閱讀全書后再理清條理,思考不懂的問題。最后,注重朗讀、背誦,對于一些精品,既要朗讀,更要將其中的名句、名段熟記乃至背誦。這樣不僅會下筆千言,而且能出口成章,引用自如。
2.捕捉生活素材
著名特級教師賈志敏老師說:“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作文材料。缺乏素材是小學生作文難的一大障礙,其實不是缺乏素材,而是缺乏發現素材?,F實生活中每天我們路過的街道,發生的小故事都可以是寫作素材,只要我們加以整合,就可以組織一篇小作文。
為了培養學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描寫一堂體育課,一個班級活動等契合學生認知的,易于捕捉的素材讓大家切入寫作學習。這樣才能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讓他們在生活中學會觀察、思考、積累,這樣的作文才會有生命力。如老師批評了誰,表揚了誰,每周一升旗時,校長總結一周情況時所講的話都是小練筆的好素材。當然指導學生作文,要從內容入手。因此,教師有必要幫助學生全方位、廣泛地搜集素材。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概括地講,小學作文教學一定要擺脫沉悶的說教,一定要能從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出發,有針對性地設定教學方案,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文本技巧,課下通過閱讀積累素材,只有這樣才能因快樂而作文,又因作文而快樂,這才是作文教學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閆波.淺談如何指導小學生作文[J].文學少年:小學,2011(6).
(作者單位 四川省會東縣松坪鄉松林坪小學)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