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琦
摘 要:語文是一門展示語言藝術的課程,閱讀在語文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傳統語文教學方法更多的采用的是知識灌輸的方式,學生往往對語文閱讀的理解浮于表面,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對語文閱讀的熱情。互動教學能更好地適應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對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起著關鍵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內涵與特點;目標與原則
閱讀學習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是語文學習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學生與文章之間的對話。而閱讀教學,則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教師如何處理師生對話及學生與文章對話的關系,是閱讀教學的重點。語文教學應該改變傳統灌輸式的教育方法,以互動式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進而更好地進行語文的學習。
一、互動教學的內涵與特點
互動教學引入互動的概念,把互動的概念發展到教學過程中,融合新型教學理念和模式,通過各種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增強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學生與學生的溝通,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以最高效的方式進行教學。
小學是語文學習的初級階段,結合學生心理、年齡等因素,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互動,主要特點是情感的交流與互動。師生間的互動,學生間的互動,學生文章間的互動,給學生更多展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發現自己的不足,發揚自己的優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成就感,提高對語文閱讀的認知與理解,使學生能主動進行語文的閱讀。
二、互動教學的目標與原則
互動教學主要要達到信息的交流、思維的碰撞以及情感互融的目標。
1.信息的交流
信息的交流是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文章的信息互通,教師在語文感悟與教學中對學生傳達閱讀的內涵及方法,使學生能和文章進行有效的對話,更好地對閱讀的內容和意義進行理解。
2.思維的碰撞
課堂教學中,思維的碰撞是對話的主要形式之一,教師與學生的思維發生碰撞有助于雙方的相互理解與更有效的交流。思維的碰撞要求學生能緊跟教師的腳步,同時,教師也應準確捕捉學生的思維方向,對學生的反應做出正確的判斷,合理調整教學的走向,在培養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同時,發散學生的閱讀學習思維,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3.情感的互融
所謂情感的互融,同樣也指兩個方面,一是師生的情感互染,二是學生與文章感情的互通。語文文章是情感的表達與流露,需要對文章所傳達的情感進行體會與感悟,老師應該做到對文章情感充分的理解,帶領學生進入文章的感情世界,用情感來引發共鳴,培養學生對語文文章情感的認知能力,讓學生在情感洋溢的閱讀教學課堂中自主學習、獲取知識、豐富情感、體會生活。
三、互動教學的策略
1.師生互動
(1)體驗教學
教師在充分理解教科書的前提下,做好精心的課堂準備,設計豐富的閱讀課堂實踐活動。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擔當著知識的傳輸者,學生只能作為被傳輸者被動接受,長此以往,就會使學生對語文失去興趣。如果能轉換課堂角色,讓學生也能體驗課堂的主動權,很大程度上能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欲望。
(2)激勵評價
小學階段的學生,需要比成年人更多的鼓勵與肯定。課堂中,教師應給學生更多的鼓勵與支持,使學生在語文閱讀的學習中發現自己的能力與特點,提升學生的成就感與滿足感,對于孩子在今后的閱讀學習有很好的激勵作用。
2.學生間互動
(1)游戲情境教學
在閱讀教學中,如若總是一味地進行言語傳授,很可能會使學生對語文失去興趣。如果能在課堂上設置游戲環節,讓學生在游戲娛樂中進行閱讀學習,提高閱讀能力,讓學生認識到語文閱讀并不是枯燥的文字理解,而是源于生活的實踐,使學生認識到語文與現實生活密切的關系,會使語文閱讀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學習小組
在學生中成立學習小組也是很有效的措施。學生之間進行互幫互助,學生能更好地感受到團隊的力量,使每一位同學都能參與到語文閱讀學習中,在相互學習與競爭的環境中,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對課堂教學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3.學生與文章互動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還應做到讀寫結合,不僅僅要求學生看文章,還應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在自己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語言表達和情感表達的魅力,進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內涵。
傳統意義的“教”與“學”已經不能很好地服務于如今的課堂,只有充分的交流與互動才能更好地適應現代課堂教學。采用互動式的教學模式,不僅能給學生創造更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還能使其體會語文閱讀學習的樂趣,能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陸華山.“三點一路,自主互動”: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建構[J].新語文學習:教師,2012(4).
[2]李培蓮.互動教學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15).
[3]黃海霞.運用“互動法”促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文理導航:下旬,2011(6).
[4]李曉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對于互動教學的初探[J].新課程:上旬,2013(11).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圩塘中心小學)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