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洪
摘要:通過比較借鑒國外產教合作經驗,分析大學科技園及政府產業園區的特征,依托“定崗雙元”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成果,從教學產業園概念界定、功能定位、創新點三個方面進行研究,探討高職院校產教合作的創新途徑。
關鍵詞:產教合作;高職教育;教學產業園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6-0033-03
產教合作是發展高職教育的客觀要求,是辦好高職的必由之路。但我國推行的是學校主導下的高等職業教育制度,其立法也是針對如何規范學校辦學模式,對于企業參與高職教育的約束基本未涉及。我們發現,無論是從學校課程開發、課程教學實施和組織教學評價等教學行為,還是技術研發等社會服務,組織實施之初校企雙方均有明確要求,但具體落實時都會因缺乏持續性的機制保障,最終難以達成理想的實效。實踐證明,盡管學校不斷探索高職教育技術創新并不斷調整學校內部政策,試圖保證校企合作持續進行,但影響不大。針對種種困境,筆者從產教合作的視角提出建設“教學產業園”,對其概念界定、功能定位、發展方式進行研究,旨在探索一條創新產教合作的路徑。目前,國內尚無教學產業園建設的相關研究記錄,高職教學產業園建設可為高職產教合作方式的創新建立一個可借鑒的參照模式。
國外產教合作模式的比較借鑒
(一)國外主要的產教合作模式比較
德國“雙元制”、新加坡教學工廠、英國“三明治”、美國合作教育等國外職業教育模式,雖具體做法各不相同,但仍呈現如下特征:
企業主導下的產教合作 德國“雙元制”模式堅持以企業培訓為主、學校教學為輔的原則,它同時有企業和學校兩個培訓主體,受訓者同時具備企業學徒和職校學生雙重身份,理論教學與實踐培訓交叉進行,校企雙方共同擔負人才培養任務,國家出臺法律保證其實施。日本職業教育產學合作模式的特點是企業辦學,在企業技能培訓與學院教學時間的分配上明顯以企業為主、學校為輔,而且學校教學多半是利用工余時間,其特點是重視科學研究方面的合作,推行知識成果創新、產權保護、產權應用和人才開發戰略的產、學、官協作體制。
企業和學校融合的產教合作 英國“三明治”模式是采用工讀交替的產教結合模式,即全日制課程學習與工商業訓練相結合,在教學中加入工作訓練。美國職業教育是學校與工商企業、服務部門等校外機構之間開展合作教育,學生、教育機構和雇主間是一種伙伴關系,參與方有自己特定的責任。俄羅斯教學生產聯合體模式鼓勵職業學校與企業之間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關系,雙方簽署合作協議,企業成為學校的生產實習基地。
學校主導下的產教合作 新加坡教學工廠以學校為本位,將企業環境引入教學環境之中,并將兩者綜合在一起,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完善和有效的學習環境和過程;企業項目和研發項目是教學工廠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環節。
(二)國外產教合作經驗的借鑒
由于國情不同,國外職業教育產教合作模式存在很大差異,我們學習借鑒時應取其精華,根據我國高職教育的自身特點和區域條件適當地加以吸收借鑒。
保障條件 德國立法保障、日本企業辦學等的產教合作有著極大的國家政策和企業資源優勢,美國合作伙伴關系、英國“三明治”、俄羅斯教學生產聯合體等的產教合作,學校與企業雙方的契約關系是重要的實施保障。以學校為本位,將實際企業環境引入教學環境之中的新加坡教學工廠,發揮了產教合作中學校的主體作用。以學校模式為特征的我國高職教育,現階段雖努力與行業企業深化合作,但無法從根本上破除產教合作的真正障礙。我們可考慮吸取上述國家產教合作的經驗,以學校為主體創設一種新的產教合作平臺,建設教學產業園,尋求政策、企業資源、企業環境上的突破。
教學模式 德國“雙元制”教學安排疊加式(即理論教學與實踐培訓相繼進行)、一體化模式(即理論教學與實踐培訓平行進行)和交叉型模式(即理論教學與實踐培訓交叉進行)。英國“三明治”模式在教學工作中加入工作訓練,在時間安排上以學年或以月為單位交替,學生實習期間領取企業報酬。俄羅斯學生在企業進行生產實習時間不少于總學時的一半,對學生生產出合格產品的給予50%的勞動報酬,為學生提供“學生工位”,支付生產學習的工具費和學習材料費。日本企業模式的課程和教學時間分配明顯以企業技能培訓為主、學校教學為輔,而且學校的教學多半是利用工余時間,且十分重視科學研究方面的合作。我們在建設教學產業園時,應充分吸收上述模式的優點,建立適合教學產業園發展的教學模式。
產教合作創新的校內外環境
(一)校外環境
教學產業園的文字表述易使讀者與大學科技園、政府產業園區等產生一些聯系,同時也帶來一些疑惑。它們之間在功能上存在一定的聯系,又有著本質的不同。
大學科技園 以具有較強科研實力的大學為依托,將大學的綜合智力資源優勢與其他社會優勢資源相結合,為推動高等學校產學研結合、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孵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服務區域經濟提供支撐平臺和服務的機構。大學科技園的一般功能是:自主創新的重要基地、產學研合作的示范基地、高校師生創業的實踐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基地;孵化科技型中小企業,加速高校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的轉化與產業化,開展創業實踐,培育高層次的技術、經營和管理人才。通過與地方共建技術平臺和試驗基地,面向產業需求開展技術研發與應用轉化,為提升產業競爭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區域經濟提供支撐。
政府產業園區 它是在一定地理區域內若干企業的空間聚集形式,具有如下特征:開發較大面積的土地;大面積的土地上有多個建筑物、工廠以及各種公共設施和娛樂設施;對常駐公司、土地利用率和建筑物類型實施限制;詳細的區域規劃對園區環境規定了執行標準和限制條件;為履行合同與協議、控制與適應公司進入園區、制定園區長期發展政策與計劃等提供必要的管理條件。政府產業園區是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調整和升級的重要空間聚集形式,擔負著聚集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推動城市化建設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產業園區能夠有效地創造聚集力,通過共享資源克服外部負效應,帶動關聯產業的發展,從而有效地推動產業集群的形成。
(二)校內實踐基礎
充分運用“定崗雙元”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成果,有利于教學產業園的內涵把握和準確定位。“定崗雙元”人才培養模式是我院依托太倉獨特的“中國德企之鄉”產業背景,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而形成的本土化人才培養模式。其內涵是指針對某一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和計劃、確定理論和實踐課程體系、開發教材,整合并充分利用校企雙方軟硬件資源,產學結合、工學交替組織教學。“定崗雙元”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已在機電、模具、電子、化工等工科類專業取得初步成果,商貿類專業目前也在探索“定崗雙元”模式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初步解決了企業和學校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的問題。
教學產業園建設構想
(一)概念界定
產教合作是指以培養能力為中心,并按崗位所需的職業能力來設計教學計劃和課程。它是一種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職業技能和就業競爭能力為重點,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及其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把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實踐能力為主的生產有機結合的教育形式。
依據產教合作的內涵和要求,高職教學產業園的概念初步表述為“以教學單位為主體,遵循高職教學規律,通過建立模擬性、生產性企業,確定管理者、生產者崗位,實施教學,是基礎性、公共性、標準化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平臺。”其目標旨在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技能水平和創業能力,促進教師教學能力、實踐指導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實現以產促學、以產促教、以產促管,提升與優化教產合作方式,最終達成以產養教的良性運行機制,探索與研究“政產學研”合作的利益共享、責任共擔機制,最大限度地激發合作各方的積極性,努力建立長效合作機制。
(二)功能定位
教學產業園總體的功能定位是:學習、教學、實訓、實踐、生產、研發、服務七位一體,創設立體化的育人環境,構建整體性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企業管理與教學管理“合二而一”的機制。具體有以下幾個層面的特點:(1)學生層面。加大培養“張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從“碎片化”的人才培養轉向“整體性”的人才成長軌道,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2)教師層面。從教師單一的“教學角色”轉向“學習的促進者、專業技術的引領者、生產服務的先行者和終身學習的示范者”。(3)學校層面。探索創新學校內部管理制度機制,從學校單純的“行政化管理”轉向企業管理與教學管理“合二而一”的管理機制。(4)課程與教學層面。加強專業設置的科學性和課程教材建設與產業發展的匹配性,實現學校、企業、行業、研究機構以及政府共同參與和論證機制,建立專業發展預警機制,避免教育浪費和低層次重復建設。(5)評價層面。完善學業質量評價制度和教師發展效能計劃,遵循教育規律,因材施教,釋放學生多元發展正能量,激勵教師成才。(6)國際合作層面。深化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合作,拓展合作領域,突破跨越式發展瓶頸。
(三)幾點創新
建設理念創新 充分發揮政產學研合作辦學體制的優勢,積極聯合政產學研四方創新力量,有效整合創新資源,以協同創新的理念建設教學產業園;結合區域產業發展和專業群建設需要,合理制定建設發展規劃,明確建設目標、建設進程及建設效果,提升專業服務產業能力。
建設環境創新 在硬件建設層面,教學產業園應當為專業群發展提供現代化的基礎設施、便利的交通通訊、配套的生產服務設施等。按照專業群發展規劃,突破教學工廠、廠中校、校中廠建設理念,專業建設對接產業鏈發展,改造建設理實一體教學、綜合性技能實訓到崗位實戰訓練聯動的一體化實踐教學基地,利用教學產業園的優勢條件及準入標準引進生產性企業,鼓勵教學團隊創辦模擬性企業。為彌補資源的局限性適當拓展物理空間,異地聯建與專業群發展相匹配的企業。在軟件建設方面,需要教學產業園管理機構制定相關技術標準、搭建良好的信息服務平臺、營造教學產業園文化,打破各創新主體間的阻隔,加強彼此間的交流合作,提高教學產業園的創新活力和創新效率。
管理模式創新 借助企業ISO管理認證體系等管理技術標準,結合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的內涵要求,構建滿足專業教學、企業生產和研發培訓需要的“雙師型”教學團隊,創新構建學校、院系、教學團隊為框架的三級組織、兩級管理的管理模式,構建教學產業園成本核算制度,從而創新教學產業園的管理體系。
結語
產教合作是高職院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實施途徑。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新要求,高職院校要對產教合作進行更理性、更科學的探索,教學產業園建設能否解決現階段高職教育辦學過程中出現的某些現實問題,需要我們以更開拓的精神、更務實的態度不斷思考、積極實踐,做到專業設置、人才培養同市場需求有效對接,真正把人才培養和社會需要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陶潛毅,孫中義.中外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問題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6(28):87-89.
[2]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戴勇.高職教育中產教結合的研究[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1):11-15.
[4]田芳.高職教育產教合作探索[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27-29.
[5]魏曉鋒,盛建軍,張敏珠.高職教育產學合作機制研究[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2.
[6]馬慶發.中國職業教育研究新進展2010[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