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芹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各大高校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招生人數也不斷增加;我國高等教育模式從以往的精英式教育轉向了大眾化教育,大學生畢業人數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雖然社會為大學畢業生提供就業崗位的數量也在增加,但仍供不應求。大學生就業的問題已經引起社會及國家的高度重視與廣泛關注。目前,很多大學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仍然存在各種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現象,導致大學生就業權益得不到合法保障。主要分析了當前大學生就業現狀,以及就業過程中實施勞動保障制度中常見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現狀;勞動保障
中圖分類號:F24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8-0132-02
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為了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黨和國家實施了一系列就業保障制度,但是,就現今的大學生勞動保障制度而言仍存在諸多問題,據相關調查顯示,有1/2左右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遇到過各種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且該現象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嚴重影響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想要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首先應建立完善的就業保障制度,通過立法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以及就業安全性。
一、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大學畢業生總數達699萬人,成為歷年來“最難就業年”?,F階段,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現狀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就業競爭激烈,就業形勢嚴峻,就業陷阱多,且就業合法權益得不到完全保障。大學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一方面是由于高校專業設置都實施計劃招生體制,且很多高校設置專業,主要是針對本校的師資力量設置相應的專業課程以及招生計劃,并沒有面向市場,導致高校培養的專業人才與社會勞動力市場需求脫節。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低下,并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筆者結合自己多年來的工作經驗,總結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現狀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大學生人數劇增。自1999年開始,我國各大高校開始擴招,高校畢業生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據相關數據表明,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在2000年有107萬人,2003年迅速突破了200萬,增加了105萬人;2007年達到495萬人,幾乎是200年的5倍;直到2013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高達699萬,基本達到700萬人。雖然大學畢業生人數劇增,但社會為大學生提供的就業崗位數量并沒有增加,導致人才供過于求,大學生就業緊張。
2.大學畢業生就業存在非理性選擇。根據對各類院校畢業生的就業選擇結果分析,大部分大學生畢業后會選擇經濟較發達的城市,而不愿意去經濟欠發展的中小縣級城市;其次,在就業的過程中,很多大學生非??粗貍€人的發展空間以及薪資福利,一旦未達到自己的標準便選擇離職這就說明,當代大學生并沒有準確定位,并未充分了解自己從事職業的發展前景;同時,也說明大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期望值較高,眼高手低,導致離職率較高。其次,目前我國大學生就業方針采取的是用人單位和大學生自主選擇的雙向選擇機制,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空間。很多大學生受到傳統社會價值觀以及家庭教育觀念影響,認為自己應該選擇一份待遇好、穩定、地位高的終身職業,為自己選擇一個穩定的“鐵飯碗”的就業想法已經根深蒂固。這種想法導致很多大學生缺乏吃苦耐勞、踏實肯干的艱苦奮斗精神,對于基層艱苦工作崗位極為排斥,導致很多學生的就業門檻較高,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
3.大學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存在供需矛盾。大學生在求職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獨立與依賴的沖突、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以及求穩心態與競爭心態等種種形式的矛盾沖突,在激烈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下,大學生懷著這些矛盾沖突心理在面對殘酷的競爭現實時會感到懷疑和迷茫,在就業道路選擇以及人生價值觀選擇上難以抉擇。在就業競爭市場中,主要是根據效用最大化原則配置勞動力,而每一個企業的最終目標是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因此用人單位招聘人才的目標也勢必會以效用最大化為主,希望能夠盡可能減少培訓費等額外支出成本。然而很多大學生雖然在校的文化課成績非常優異,但對于相關的崗位缺乏動手實踐能力以及經驗,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才能適應,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但由于用人單位急功近利,在人才供過于求的背景形勢下,會主觀地提高大學生的選擇標準,對于大學生的工作經驗以及實踐動手能力會著重強調,而看輕新員工的遠期培養價值。
4.大學生的就業保障制度不健全。大學生就業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是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很多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商業詐騙現象,導致大學生就業受到一定的制約。
二、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實施勞動保障制度中常見問題
1.勞動保障在大學生就業中的運用率較低。當前,我國各大高校主要將勞動保障課程作為一門選修課。由于大學生的專業不同,可能在大學期間并未學習勞動保障的相關內容,導致對勞動保障制度認識不夠,更不用說能夠在擇業的過程中靈活運動勞動保障的相關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目前,我國就業崗位與待就業大學生的供需關系出現嚴重失衡,大學生待業人數較多,而用人單位處于屬于招聘方市場,對招聘大學生的要求非常嚴格,且常常有嚴重的就業歧視現象,尤其是對女大學生,在勞動力市場上經常存在性別歧視,而大學生缺乏相應的維權手段,導致勞動保障的運用效率低下。
2.勞動保障制度不健全。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了彌補社會市場經濟的缺陷,勞動保障制度的作用日益突出。我國的勞動保障制度自1951年將社會保險法第一次納入法律、法規開始拉門序幕,經過幾十年來的不段實踐與發展,在不斷完善,但仍然未建立一套較為完整的制度法規。尤其是對于大學生就業方面的勞動保障制度、法規非常欠缺,在大學畢業生就業中,常常由于一些隱性問題或者邊緣化問題導致大學生的權益遭受侵害。
3.用人單位避簽勞動合同,導致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根據《勞動法》規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且應以書面形式訂立,但很多用人單位一味的追求降低用工成本,避免承擔解雇成本以及繳納社會保險的法律責任,常常會簽訂就業協議來代替勞動合同簽訂甚至不簽勞動合同。然而就業協議明顯不能等效于勞動合同,就業協議僅僅是用人單位、學校三方以及畢業生三方達成,主要作用是用人單位表示同意接收該畢業生而做出的承諾,但并未涉及到勞動合同中的具體條款,并沒有真正的就業法律保障。且就業協議的效力起始于協議簽訂之日,在大學生到工作崗位報道時便終止。endprint
三、改善大學生就業勞動保障的措施
1.加強高校的就業指導教育。首先,各大高校應加強大學生在校期間對就業勞動保障制度以及知識的認識,加強自身的維權意識,并熟練掌握一些維權手段。因此,高校應指派專門的就業指導專業人才加入到就業指導隊伍中,組建一支高素質的職業就業教育師資隊伍。其次,高校應確保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順利展開,其中運作經費是最為重要的基礎保障,高校應加大對就業指導工作的經濟投入,保證就業指導有足夠的運作資金支持。
2.應加強大學生的法律常識。為以防遇到商業詐騙行為,首先應認真、仔細檢查招聘用人單位是否具有齊全的證件,且檢查證件有效期是否在有效期限內;檢查用人單位工作人員是否佩戴齊全上崗證或者工作證,以及其佩戴的上崗證或者工作證有效日期是否在有效期限內。對于一些以任何名義收取一定押金或者各種費用的中介機構,應多加注意。若發現有用人單位和中介機構合伙騙取錢財,應立即向當地的勞動部門投訴、舉報,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3.做好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堅實后盾。目前很多大學畢業生為了求得一個“鐵飯碗”將自己的擇業目標投向了公務員、國企等職業崗位,這些職業崗位具有較高的福利待遇,處于國家保障體系之內,因此備受廣大畢業生的青睞。但由于國企職工規模限制以及一線城市接納的人員限制,導致學生就業較困難,因此我們應通過勞動保障制度盡可能減小企業以及區域之間的福利待遇差距,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擴大大學生的擇業范圍,讓大學畢業生的擇業目標逐漸向二線縣級、市級城市轉移,同時也可以促進偏遠地區的進一步發展,有利于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現狀。
4.應注意勞動合同簽訂細節。部分大學生是通過“走后門”進入用人單位的,很多大學生由于情面問題,并沒有以有效的書面合同形式確定雙方的利益關系,而是以口頭形式達成協議,這對于大學生而言存在巨大的風險。無論是以什么背景進入用人單位,一定要簽訂勞動合同,并且應清晰地列出雙方的權利、義務,避免一些模糊的條款或字句。合同書寫應用大寫漢字,確保用人單位不能做手腳,且所有簽訂的合同應一式兩份,以免日后出現爭議,可以以此為憑據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目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各種問題,在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時,建立完善的立法保障,充分發揮勞動保障法的維權作用,提高大學生的就業安全以及就業率。首先,各大高校應加強對勞動保障制度知識的教育以及宣講力度,讓大學生能夠掌握相關的法律知識以及維權手段,加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選擇。其次,大學生應注意勞動合同的簽訂以及具體細節,從而改善大學生的就業現狀。
參考文獻:
[1] 王雪燕.有關大學生就業熱點問題的法律研究[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2,(5):44-45.
[2] 聶杜艷.淺析新《勞動合同法》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J].法制與社會,2012,(8):245-246.
[3] 侯玲玲,王全興.勞動法上勞動者概念之研究[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11,(3).
[4] 劉正發,何繼秀.當下我國大學生打工現象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7).
[責任編輯 仲 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