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忠 陶志萍
摘要:基于2012年永仁縣森林資源干旱災害調查結果,對干旱災害成因、特點以及對森林資源產生影響進行了分析總結,結果表明:永仁縣因干旱受災情況嚴重,調查地林木死亡株數大約有634萬株,直接經濟損失達4249萬元,調查林地全部受災,達到報廢的占到7915%,對森林資源產生嚴重影響。指出了干旱災害呈現加重的趨勢是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共同影響的結果,對此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旱災調查;成因分析;影響評估;對策建議
1引言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2009~2012年冬春季節我國西南地區遭遇百年一遇的持續干旱,因干旱缺水造成的經濟損失呈連年增長趨勢,造成庫塘干枯,農田干裂,人畜飲用水和灌溉用水極端困難的局面。自2009年以來云南省連續三年遭遇了幾十年來最為嚴重的干旱天氣,給林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巨大損失。永仁縣因干旱受災嚴重,造林地林木大面積受災。針對此次旱災,永仁縣林業局組織技術人員開展林木旱情調查工作,調查小組深入全縣7個鄉鎮、13個村,對旱情進行了實地調查。
永仁縣位于滇中北部,地處金沙江河谷沿岸,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中部和南部地區是丘陵狀高原面。年平均溫度178℃,≥10℃的活動積溫5934℃,屬中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類型。全縣的氣候特點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干濕季節明顯,春暖干旱、秋涼濕潤,夏秋雨量集中,冬春干旱少雨,日照長、蒸發量大。全縣均屬金沙江水系,森林植被類型及主要植物種類有:干熱河谷稀樹草坡、暖性針闊混交林、溫涼性濕潤常綠闊葉林。永仁縣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是云南松、核桃、板栗等的最適生區。
本研究在2012年永仁縣森林資源旱災害情調查結果的基礎上,根據樹種、經營水平、自然條件等情況,進行深入分析,探討了干旱的成因、旱災影響、旱情特點,為防災減災決策服務提供對策建議。
2調查內容及方法
21調查內容
為全面掌握全縣森林資源受災情況,客觀評估災害損失和影響,根據永仁縣林業局《關于開展干旱災害森林資源損失調查評估工作的通知》的要求,調查組共成立了2個外業調查小組,抽調林業技術人員和林業職工9人,按照《云南省森林資源旱災損失調查工作方法》要求,結合受災地實際情況,利用現有二類調查、造林設計等資料,調查類型均為近些年的造林地,共調查了163個林業小班。在調查地塊內,典型選取有代表性區域設置標準地進行林(苗)木損失情況調查,記錄包括地理位置(小班中心位置的GPS坐標)、小班面積、經營面積、旱災面積、林種、林木所有權、造林年度、造林樹種及混交比、造林株數、死亡株數、造林單位投資、損失類型(報廢、成災、受災)等。根據抽樣調查數據,推算出受災面積、株數及直接經濟損失,并拍攝了大量的災害現場照片。
22調查范圍的確定
在調查小班內,事先經全面踏查,掌握了解全縣近些年造林地受旱災的情況,劃定受災范圍,區劃調查小班內的受災地塊作為調查地塊,確定受災的鄉(林場)、村、林班。
23調查方法
使用近些年造林地的作業設計資料,受災范圍的地形圖、林相圖等圖面資料,按照損失類型劃分要求勾繪區劃小班。在小班內設置典型樣方(帶)調查(林)苗木死亡率,每個樣方的面積為200m2,小班內的樣方(帶)總面積根據小班面積確定,小班面積<150畝的樣方(帶)總面積不少于小班面積的3%;150~450畝的樣方(帶)總面積不少于小班面積的2%;﹥450畝的樣方(帶)總面積不少于小班面積的1%。
24損失類型劃分
本研究依據《云南省森林資源旱災損失調查工作方法》將森林資源損失類型劃為3個等級:報廢:造林地內苗木因干旱死亡的株數比例(死亡率)≥60%;成災:造林地內苗木因干旱死亡的株數比例≥20%且<60%;受災:造林地內苗木因干旱死亡比例<20%。
3調查結果
根據現地調查和內業統計計算,造林地按照造林設計原先造林株數7086584株,因此次旱災死亡株數大約有6334837株,直接經濟損失達4249萬元。其他調查統計結果如下:林地調查面積為33585畝,均為幼齡林。按損失程度等級劃分:在調查面積中,報廢面積32048畝,占調查面積的7915%,成災面積0畝,受災面積790畝。林分報廢面積按造林樹種劃分:云南松純林報廢5510畝;闊葉純林(含膏桐、核桃、密斯桉、赤桉)報廢7815畝;混交林報廢18723畝。林分報廢面積按林地所有權劃分:國有林報廢面積5900畝,集體林報廢面積26148畝。
4分析與評估
41旱災成因分析
干旱災害呈現加重的趨勢是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共同影響的結果。
411降水量偏少
根據氣象資料,永仁縣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6~10月,其他月份降水量均在35mm以下。2009年、2010年這兩年年總降水量分別為6354mm、6542mm,而2011年總降水量只有5231mm。2012年1月、2月降水量為0,3月降水量也只有16mm,降水比歷年同期嚴重減少。由于降水量顯著偏少,致使永仁縣冬旱、春旱均很嚴重。
412氣溫偏高,蒸發量大
永仁境內熱量充足,城區年平均氣溫178℃,≥10℃的多年平均氣溫為5934℃,日照平均28364h,居全省第一,全國第二。春季以來,連續出現高溫和大風天氣,加之日照強大,導致蒸發量大。
413水資源短缺
由于日照強,蒸發量大,地表蓄水量迅速減少,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并且2012年冬季降水量偏少,江河水位偏低,春季以來水量明顯減少,水資源短缺,使旱情進一步加重,大部分地區土壤墑情較差,土壤含水量少,干旱面積不斷增加。
414其他人為因素
一是由于林地經營措施不當,缺水地灌溉不及時,造成幼苗死亡;二是水利設施不完善或年久失修,降低了水利工程對森林資源的灌溉及蓄水能力。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永仁縣干旱災害的發生和危害;三是人們對水資源的剛性需求增加,但水資源利用率較低,浪費嚴重。endprint
42旱災對森林資源的影響
永仁縣此次受旱災范圍廣,各鄉森林資源均受到嚴重影響。自2012年冬天起到2013年春天有持續降水偏少,干旱時間長,干旱程度嚴重的特點。永仁縣旱災調查林地總面積33585畝,干旱共造成林地受災面積33585畝,其中報廢面積達到32048畝,受損面積790畝,干旱森林資源主要以云南松、膏桐、核桃、史密斯桉、赤桉等樹種為主,共計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249萬元,對森林資源造成的損失巨大。綜合分析,產生如下影響:新造林地受災損失嚴重。新造林地主要是幼樹幼苗,需水量大,但其生長脆弱,抗災能力差。所有小苗幾乎在這場旱災中全軍覆沒損失嚴重;調查林地生物多樣性低,多為純林,抗逆性差;山頂接受日光最為強烈,無遮蔽,地表蒸發量大,土壤蓄水力差,死亡率最高;森林次生災害隱患增多。一是森林火災隱患。干旱地帶有大量枯草枯木,森林防火面臨嚴峻挑戰。二是森林病蟲害隱患。林木在大面積遭受干旱后,容易誘發多種病蟲害。
5對策與建議
(1)強化抗旱責任制的落實。加強領導,實行分片負責制。按照領導分工,部門協作,全體聯動的辦法實行全方位的投入。
(2)針對春季干旱、樹木開始萌芽需水量大的實際簡況,推廣抗旱造林技術,在造林時積極推廣使用保水劑、生態墊、生根粉、抗旱造林粉、徑流積水技術、覆膜技術、儲水滴灌造林、容器苗造林等抗旱造林技術,根據不同地域的土壤水分等立地條件,設計配套適宜的技術方案,保持和增加造林地土壤有效水分,保障幼苗生長需水,提高造林成活保存率。
(3)做好干旱災害監測和預測。重視和加強干旱災害的監測預測和研究工作,建立干旱災害監測預警基地,研究防御對策。及時收集氣象信息,向上級匯報,災情發生后,應立即利用電話、傳真、電子郵件收集災情信息,及時上報和準備抗旱。并且旱情持續加重容易引起次生災害,火災和各類病蟲害容易陸續發生。要加強防火和病蟲害的監測,強化防治措施,及時清理損毀林木,爭取做到早發現、早防治。
(4)積極開展森林資源的保險工作。森林保險在國外已有70多年的歷史,我國于1982年由中國林科院林業經濟研究所開始研究,1984年與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合作共同試點,目前試點與推廣范圍已達十幾個省(區),促進了森林資源的保護與災害補償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為了減輕干旱災害影響,通過采取以上應對措施,做到強化抗旱責任制落實、部署得當,資金到位,行動得力,加強抗旱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加強抗旱應急能力建設,使干旱損失降到最低限度,讓廣大林農和林區群眾生命財產得到有效保護。
參考文獻:
[1] 南廣順,紹香福對山區抗旱減災工作的幾點思考[J]中國防汛抗旱,2005(2):58~59
[2] 周秉根,陳建業2009-2010年冬春季節我國西南地區持續干旱的成因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5(1):55~55
[3] 盧耀如對西南旱災的思考及建議[J]中國減災,2010(6):36~37
[4] 李淡清,韓明躍云南林木種苗基地旱災后的恢復及非工程性抗旱技術[J]西部林業科學,2010,4(39):39~43
[5] 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永仁縣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報告[M]昆明: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