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逢
摘?要: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十幾年,我的頭腦中產生了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適宜做一名導游,只負責選擇名勝佳境,帶領學生進入佳境即可,不做過多的灌輸和強行的訓練。”在此,特呈報給同行以求評判。
關鍵詞:告別;訓練;倡導;“旅游”;中學語文;教學理念
我從學生時代起就是一名文學愛好者,對語文有著濃厚的興趣。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十幾年,幾經探索和研究,我的頭腦中產生了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在此,特呈報給同行以求評判。
我的理念是:在中學語文教學中,
尤其是自讀課中,從近幾年所倡導的“教師是教練員,學生是運動員”的思維模式中再向前跨越一步,去做一名導游,只負責選擇名勝佳境,帶領學生進入佳境即可,不做過多的灌輸和強行的訓練。我這一理念的提出來自于自己多年來對中學語文教學實踐的探索和研究,理由及教學實例如下:
1.“教練說”有悖于素質教育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
“訓練”一詞首先令人望而生畏,令人聯想起強制、強迫、強加等一系列的生硬詞匯和手段,尤其是對正在成長的孩子不宜。據我掌握的資料得知,西方一些教育發達的國家十分重視孩子身心的愉悅和放松,首先培養人,其次才是對知識的學習,而教育的本意應該是對教育對象施加一種影響,使之更好、更成功。
很多學生從小學開始,就“被”長期訓練。久而久之,使一部分學生成為機械化的“考試機器”,而更多的則被淘汰出訓練場,從而使他們因為接受訓練的失敗而走在一生的陰影里,一敗再敗或一蹶不振。一連十二年的中小學訓練使不少頭腦中充滿奇思妙想的天才發明家變得遲鈍、膽怯,使不少妙語驚人的“小方仲永”“泯然眾人”,我們的訓練大綱、訓練程式、訓練套路和腔調都難免使人如戴緊箍。
我們這些長期從事中小學教學的教師,假如讓我們自己再回爐十二年的中小學訓練,估計能承受下來的也不多,更何況是愈發嬌貴的新新人類!現代的孩童生活條件優越,我們將其投入冰冷、僵硬的訓練場中去鑄造,顯然使之不適應,從而效果欠佳。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進程的推進,搞教育的人更應該順應社會現象,探求因材施教的新理念和新方法。這使我從理論上認識到“訓練說”的不合時宜。
2.從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這一層面而言,他們接受知識的情況也應該是:“導游說”勝于“訓練說”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是求知的三個境界。我們的教育只能以訓練之手段使學生60%達到“知之者”,10%達到“好之者”,而“樂之者”寥寥。我們為什么不尋求一種使學生“樂之”的教育方法呢?我一邊教學,一邊思考,總在想一個試驗:把一個空瓶投進水缸中,它自己吸的水多呢還是把空瓶放在地上往里邊灌水效果好呢?于是,我常常把學生帶進語文這個水缸中去,讓他們自己吸水,而不去灌水。一次又一次,我發現,他們很愉快、很積極、很主動,喝得飽飽的。
例如,我教七年級上冊《夏感》一課時,很想突破舊的教讀自讀課文的“提問—討論—回答”的舊模式,于是我將這篇課文徹底交給學生自己讀,然后讓他們自愿到講臺上給同學講(告訴他們,可參考一切可利用資料),結果這一嘗試給了我巨大的意外驚喜。沒想到,學生們讀得極認真、很深入,翻找參考資料,互相積極討論。發言時,爭先恐后,每有精彩之言,伴之總有掌聲響起,學生們對課文的理解加起來超過了我想跟他們說的所有內容,最重要的是他們認真細致地自讀了、思考了。這一節“沒講”的自讀課獲得了成功。這些好奇的“空瓶子”一旦鉆入水缸中必然吸得滿之又滿。是好奇、是好勝,是由于自己掌握了主動權,是第一次不是被“訓練”而讀?也許都是。總之,他們要求下篇自讀課文還要這樣讀,我欣然答應了。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只做了一名導游,把課文介紹給學生,然后說:“你們去游覽吧,這里面風光迷人!”
其實,除自讀課外,我在講讀課中也嘗試運用這種方法,效果良好。例如:講讀七年級上冊《春》這篇課文時,分析文章第二部分“春的五幅圖”: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我只分析了“春草圖”,其他四幅圖都讓學生自己欣賞、自己分析,一人發言,多人補充,結果老師要說的學生基本上都說到,教學效果及素質教育的實現都比教師的“精講”好得多。初中生已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已能利用工具書進行獨立的淺層次的閱讀。我們初中語文教師很需要轉變觀念,把課堂的大部分讓位給學生,使孩子們饒有興趣到語文中走一趟,身臨其境,一邊走,一邊看,學了、讀了、欣賞了、收獲了,而老師自己卻解放了、自如了,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鉆研教法,去批改作文,去培養學生興趣。
3.“導游式”教學的操作體會
(1)以現行的教材為根據和主要依憑,即以現行的中學語文教材為主要學習內容,根據使用新教材的經驗和感受來說,現行新教材無論從思想性、藝術性還是生活情趣和學生的距離等方面綜合考慮,質量很高,很受師生的歡迎。我們可引導學生在其中暢游。
(2)導入的時候,要立足育人的大前提。教育的育人功能遠勝于一方一面知識的灌輸和吸納,而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基本上取決于人的素質競爭。我們這些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責任重大,時刻不可忽視這一點。有了這一原則,我們在導入語的設計、教師對文章的傾向性、隱形影響等方面,都需頗費匠心,最好提綱挈領或一語中的,等于帶旅游團到承德,直接領到避暑山莊一樣,并介紹說:“這是中國封建時代皇權和廟堂文化、園林文化的統一體。曾有一個成功的男人在此養精蓄銳,雄視全國及亞洲。”游人自會去方方面面地探究、領略、品味。導入語的設計要盡量有理性、有高度、有思想、有境界,長此以往,對學生的氣質胸懷的熏陶和鑄造,會像春風化雨一樣——潤物細無聲。
(3)導游不可強迫學生,要允許學生盡情地、自由自在地暢游。實施素質教育以來,廣大教師都積極地投身到素質教育的實踐中去,但許多人只是做樣子,不深入本質,形式上讓學生自主學習,但心里總擔心“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沒講、沒強調,對學生放不開手,放不下心。結果總是弄得又讓孩子們去游動物園,又怕被老虎嚇著,不讓孩子看,背著、捂著,形式上逛游了一回完事。我所說的理念是讓教師徹底放手,站到講臺一邊去,把講臺讓給學生,讓他們自己讀,自己講,而教師只做“顧問”而已。
(4)導游要注意游后收攏,做好總結。對于文章的閱讀、理解、欣賞,就像游了一回名勝佳境,游了、欣賞了,美留在心里,審美的能力逐漸形成,到一節課將結束時,也如同黃昏來臨,作為導游的教師要適時做好組織收尾工作,觀察、歸納各位游人的心得感受,適時做好引導工作。雖然在一堂語文課上,教師充當了導游,也就是配角,但學生的閱讀活動應該在教師的宏觀調控之中,是按著老師的精心謀劃卻不留痕跡的指導中進行的。教師雖說得很少,但要求卻少而精,基本上屬于畫龍點睛、點題、升華之類,所以對教師素質的要求極高,這樣的教法不是一名懶于講課的教師就可以勝任的。
在中學語文教學這塊豐饒的土地上,培植出了許許多多新穎的、有生命力的新教法的奇花異卉,我的一點想法,當然不能與他們相提并論,但我熱心于中學語文教學、傾心于素質教育的一點努力,都呈現在這里了,很想得到同行們的指正。
參考文獻:
[1]任鐘印.高等學校文科教材:西方近代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