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瓊
摘 要:高中階段數學課程變得深奧、難懂,這就要求摒棄照本宣科的抽象解說和令人煩躁的題海戰術,要認真分析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根據他們認知的最近發展區整合教學內容。以實際教學為起點,優選幾點操作性比較強的、以生為本的教法進行討論與研究。
關鍵詞:高中數學;師生互動;概念細節;知識生成
相信各位同仁都聽到過高中生抱怨數學難學,教師抱怨難教,究其原因無非是教師沒有抓住學生的認知規律,不能根據教學內容設置切實有效的、接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教學方法。客觀來說,高中數學確實逐漸脫離趣味和情境,變得抽象、深奧、枯燥。這種情況下,我們就不能再沿襲之前的照本宣科的抽象理論說教,更不能讓學生一塌糊涂地去題海“遨游”。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新課改精神,丟掉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放低姿態,從契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角度整合教學內容,如此方能引導學生循序漸進,逐步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逐漸掌握學習高中數學的主動權。鑒于此,筆者總結近些年的一線教學經驗,優選幾點課堂操作比較強的教學方法進行如下討論。
一、精心設置導入,吸引學生參與
課堂不是教師單方面講的過程,而是師生互動學習的過程。常言說得好:“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就是因為高中數學晦澀難懂,讓學生望而生畏,所以我們才更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整合,讓教學內容盡可能以符合學生最近認知發展區的形式呈現,吸引學生興趣,促使他們積極參與互動探索。
例如,在學習“指數函數”時,為了讓學生能形象理解,也為了激活學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筆者就結合大家固有的知識結構進行情境創設:大家都知道細胞分裂,由1個分裂成2個,2個分裂成4個,……如此分裂x次后,假如得到的細胞數是y,那么y與x之間構成的函數關系式怎么表達?這樣引導,讓學生從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出發,更容易樹立信心,也更容易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有效促使他們生成對指數函數的理解和掌握。
二、切實抓好基礎,注重概念細節
概念性的東西都不難理解,但是往往我們會忽視細節。其實,數學的基礎在于對概念的理解和運用,如果概念都一知半解,那就不能談能力運用的問題了。所以,教學實踐中,教師首先不能只是照本宣科地讀一遍概念,更不能置之不理,我們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和信息反饋進行信息整合,唯有如此方能面面俱到,讓學生循序漸進,最終滿足各個認知層次的進取需求,實現共同提高和進步。
比如,高一階段筆者就注重抓概念細節,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但是,說教的方式總容易讓學生反感,于是筆者就通過設置幾個細節性小問題,層層引導,讓學生發現問題,彌補漏洞。比如,針對集合的概念,我們可以這樣設問:
問題1:看看下面的描述符不符合集合的概念,為什么。①我班所有同學;②宿舍樓的臺階;③大于1小于360的所有自然數。
問題2:研究一下下面的描述是不是集合。①研究生;②比520大的數;③百萬富翁。
通過這兩個問題,學生才能通過對比,遞進認知,成功掌握集合的概念和實際運用,遷移知識,生成能力,最終認識到集合具有明確性這個細節。反過來,如果我們只通過口頭傳授,恐怕不能引起大家的注意。
三、優選經典題目,展現知識生成
知識有其生成和發展的過程,要想讓學生登堂入室,掌握數學的意義和精髓,我們就要優選具體的經典例題,可以選幾位學生進行對比板演,在大家面前展現知識生成和發展的過程。問題的設置要緊扣教學內容和知識精神,如此方能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認識不足,彌補漏洞。
譬如,在教學“二次函數的定義及應用”時,為了引導學生用集合思維來理解二次函數的概念——由定義域集合A到值域集合B上的映射,筆者就根據學生的認知層次,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問題設置,讓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上臺板演。
①基礎題:設若f(x)=4x2+5x+6,那么f(x+1)是多少?
這道題檢查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聽他們的分析,看他們的板演:f(x+1)=4(x+1)2+5(x+1)+6=4x2+3x+15。
聽分析:剛才學了函數其實就是由定義域集合A到值域集合B上的映射,也就是讓集合B中的所有元素y=ax2+bx+c(a≠0)與集合A中的未知數x一一對應。而現在定義域集合A中的元素是x+1。所以我們就將這里的x+1替換掉函數中的x,于是得出結論。板演正確,解說到位,說明這位學生真正理解了以集合的概念理解函數的問題。借此重申了概念,激勵了其他基礎薄弱的人,讓大家都有收獲。
②能力型題:如果存在f(x+1)=x2-4x+7,那么f(x)是多少?
這道題讓基礎比較好的學生解答,且看板演:
第一位學生:f(x+1)=x2-4x+7=(x+1)2-6(x+1)+12,將x替換x+1,得出f(x)=x2-6x+12。
聽分析:根據集合的映射概念,我們要將函數中等號后面的部分配x+1這個元素。實際上這樣的方法是最樸素的方法,但是相對不容易理解,出錯幾率大些。然后筆者再鼓勵性地問:“大家還有沒有其他方法?”這時第二位學生走上來展示了他的解法。他設x+1=a,得出x=a-1,因此推出f(a-1)=(a-1)2-4(a-1)+7=a2-6a+12所以,f(x)=x2-6x+12。這位學生善于逆向思維考慮問題,這樣代換容易理解,大家應該學其精髓,并能實際運用。
該文是筆者結合新課改“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總結的幾點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方法。實際上,實現高效課堂的途徑有很多,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就是都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都要以學生為中心,有針對性地結合教學內容設計符合他們認知和發展的教學方案,先激活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驅策他們進行詳盡的探索與研究,最終通過總結歸納,升華知識脈絡,徹底掌握知識生產和發展的過程,知識遷移技能,完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常云波.淺談高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實現高效課堂[J].神州,2012(09).
[2]葛雷.淺析新課改下的高中數學優質課堂教學[J].青年教育,2012(09).
(作者單位 福建省莆田市笏石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