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慧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構建“高效和諧”的課堂是廣大教師的理念。“學案導學,小組合作”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在和諧教學整體建構的教學思想和建構主義、系統論教育理論的指導下,以學案為載體,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師生之間相互協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新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學案導學;小組合作;高效;高三化學復習;實踐與反思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構建“高效和諧”的課堂是廣大教師的理念。“學案導學,小組合作”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在和諧教學整體建構的教學思想和建構主義、系統論教育理論的指導下,以學案為載體,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師生之間相互協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新的教學模式。作為一名鄉鎮中學的化學教師,為了能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高三的化學復習課中把“學案導學,小組合作”有效地結合起來,取得了較好的復習成效。下面本人結合自己一年來的教學實踐談談相應的實踐與反思。
一、精編復習課“學案導學”,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
高三化學一輪的復習重視梳理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復習并不是簡單的重復。因此在編寫導學案時,應該配合考綱要求,細化成學生要求掌握的重點,提升學生解題技能。我校高三學生普遍存在課內外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差,上課不能較長時間集中精力聽講。為了能在短時間內回顧前兩年學習的知識點,復習課的導學案我一般設計成這幾塊:(1)高考考綱要求;(2)基礎知識回顧和知識要點;(3)經典示范例題;(4)課堂知識能力訓練;(5)課后跟蹤訓練;(6)本節錯題反思和感悟。學案中六個環節有機結合,具體如下:
1.高考考綱要求
旨在讓學生明白本節復習的方向和要求。例如,在《含硫化合物的性質和應用》復習課學案中列出考綱要求:(1)了解硫單質的主要性質及應用;(2)了解硫元素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及應用;(3)了解硫酸的制法以及硫的重要化合物對環境的影響。預計今后的命題熱點仍以SO2和H2SO4中的氧化還原反應為主干,以化工生產為背景,綜合考查物質的性質以及與此相關的理論、實驗、計算,或結合生產、生活中的環境污染實例,編制新情景題目,考查綜合分析應用能力。
2.基礎知識回顧和知識要點
把基礎知識設計成填空題、問題或者表格,學生通過課前填寫預習理清知識脈絡,在腦海里形成知識框架圖。例如,在《含硫化合物的性質和應用》復習課學案中,通過把硫、二氧化硫的性質、硫酸的性質和制法設計成填空題和表格的形式,學生通過書寫知識要點和化學方程式,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對硫以及含硫化合物的性質進行回顧和串聯,把知識要點設計成問題組。例如,在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把SO2和Cl2分別通入品紅溶液和紫色石蕊試液中,現象相同嗎?為什么?通過這樣的問題解答學生明白了它們漂白的原理區別。這樣就通過學案讓學生激發思維、解疑,幫助學生夯實雙基,落實重點,突破難點。
3.經典示范例題
一般以近幾年的省市質檢題,各地高考題作為參考,再從本節知識點可能涉及的高考考點甄選例題,利用學案可以先讓學生在課前思考。例如,在《含硫化合物的性質和應用》復習課中,就從下面幾個考點:(1)二氧化硫與二氧化碳性質的比較;(2)硫酸的性質和制法;(3)硫及其含硫物質的轉化分別精選了對應的選擇題;(4)工業流程題和實驗題作為范例。學生在課堂上小組內進行討論解疑,然后教師在課堂上根據學生反饋的情況進行審題指導,總結解題的思路和技巧,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重在指導學生的解題方法。
4.課堂知識能力訓練
根據我校學生的基礎,編制一定數量的課堂練習,題目從易到難,同時題目的選擇既要重視知識的鞏固和綜合運用,又要注意解題方法的能力訓練。
5.課后跟蹤訓練
選題時要注意避免重復相同知識點,習題要有“階梯性”,可以是課堂練習變式訓練,鞏固當天所學的知識點,最后是創新提升的題目,從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整體能力。
6.本節錯題反思和感悟
通過分析錯題原因,加深對薄弱知識點的理解,同時記錄本節復習的心得感悟,不斷提升學生總結規律能力,培養學生觸類旁通的思維。
同時為了保證導學案運用的效果,我還要對學生的每節課的導學案進行認真、細致的檢查,個別存在的問題個體輔導,共性存在的問題在課堂上集體講解,保證導學案的教學落到實處。
二、組建學案導學學習合作小組,構筑有效合作小組學習模式
1.組建學案導學合作小組
我校是一般鄉鎮中學,學生學習水平落差大,在組建合作小組時候,我先挑出8個班上化學成績最好的學生擔任小組長,其他學生到組長那里自由報名,組成6人左右一個小組,同時要求組建后的小組成員“組間同質,組內異質”,保證各小組的平衡性。
2.實施多維的小組評價制度
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組成合作學習小組后,對小組設立多維評價制,從組長的組織能力、學案完成情況、課堂紀律、小組幫扶情況、課堂參與程度多方面進行評價,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中來,激發學習熱情。為了便于了解課余學案導學小組合作的情況,我還叫小組長做好合作學習記錄。
3.小組有效合作,實現“1+5>6”
在6個學生組成小組在學習過程中,在個體思維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大家集思廣益,組員存在的學習困惑在組內成員互助下解決,在討論中,同學之間能夠相互呈現觀點,思路的多樣化有利于學生甄別。這種模式比傳統的教師進行統一講解更有針對性,學生的自主性也大大增強了,從而實現小組互助學習“1+5>6”。在課堂上,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小組之間發表各自的見解、自己找尋的規律,每個學生都盡可能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也就能收獲屬于小組和自己成功雙向滿足感,而教師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指導與調控,對不完善的觀點進行補充完善,對于產生分歧或者無法解決的問題進行精講,這樣就構筑了學生自主、師生協作的和諧高效課堂教學。
三、“學案導學,小組合作”有效結合實踐后的反思
導學案的編寫一定要切合本校學生的學情,注重學生的學習基礎,控制難易的度,否則過于強調學生能力,構建過難知識點的導學案則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反而抑制了學生思維。
導學案的編寫還要注意分好主次和重難點,不要過于強調知識的面面俱到。
有時候小組合作在課堂上學習呈現出只是表面的“熱鬧”的討論,整堂課只是某些學生的頻繁發言,實際效果比較牽強,所以在實施的過程中我不斷改進課堂發言形式,選擇不同的形式的組合:小組代表發言,組員補充;小組成員接力循環發言;自由發言等。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既挖掘了優等生的潛力,又幫助了學困生補缺。
回顧一年的高三化學復習,“學案導學,小組合作”有效結合研究實踐提高了化學復習課堂的學習效果,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丁浩.高中化學導學案的編制與思考[J].化學教學,2011(8):42-43.
[2]高洋.“自主互助合作型課堂”的反思與體會[J].中小學教育,2011(9).
(作者單位 福建省福州亭江中學)
?誗編輯 韓 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