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摘 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求知欲是學生“自能學”的內驅力,是“我要學”的發動機,對于我們小學生來說,一定要以“魚”激“欲”再授“漁”。
關鍵詞:小學數學;激發興趣;傳授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9-227-01
古人曾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意在表明傳授學習方法比傳授知識更重要。是的,我也有如此雷同的觀點。但我也認為對于正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更需要濃厚的學習興趣作支撐而不是良好的學習方法。所以,我認為,作為奠基的小學數學教學應著力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一、“魚”是成功的標志,是學生體驗快樂的載體
我們知道,數學是抽象的,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象數感的形成、算理的掌握、公式定義的理解、數學思想方法的習得都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而這些對于正處于形象思維階段的小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和接受的,更難以從中體驗到學習快樂。而蘇霍姆斯基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興趣。”興趣是參與的前提,學生不積極參與和不樂意作為,即使教師講得天花亂墜,教學效果也是不明顯的。所以,英國教育家斯賓基說得很對:“如果能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和快樂,即使無人督促也能自學不輟。”我們也有一句常言,成功乃是成功之母。在多年實踐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得到的感受就是成功是激勵學生學習興趣的最有效方法,讓他們獲得“魚”的機會,體驗到擁有“魚”的快樂,在“吃魚”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帶來的愉悅,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二、小學生注意力易分散,更需要強烈求知欲來維持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主體的積極性是良好學習效果的保證,直接影響到整堂課的教學質量。但我們知道,小學生由于天性好動,注意力持續時間短且易分散,不可能長時專注課堂,加之小學生沒有自覺學習意識,沒有自我激勵目標。在這種狀態下,即使學生有“漁”有方法,他們會去學習嗎?即使我們強制,他們學習又有效果嗎?此時的教學與其讓他們去學方法,不如讓他們獲得興趣培養。在賀癡著作的《不為失敗找借口,只為成功找方法》的勵志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不想做定能找到借口,想做事定能找到方法。”如果學生興趣強烈,難道他想不出解決學習困難的方法嗎?也難怪有人這樣說,好方法源于積極興趣。所以,我認為托爾斯泰那句話說得好:“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習興趣。”有了這種理念,我們才能在適合學生年齡特征、尊重學生學習特點的前提下多想辦法,通過外力作用來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增強“我要學”的動力,使之產生“不學不快”之感,迸發出強烈求知欲,從而贏得學生持久注意力。
三、興趣和方法是學習需要的兩個維度,不可偏廢
楊振寧教授說:“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德國哲學家笛卡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其實,興趣和方法都是數學教學不可偏廢的重要法寶,都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關鍵武器。它們從不同側面講述著個人學習重要“需要”的兩個維度,都是愛因斯坦“偉大成就公式W=X+Y+Z”中的兩大參數(按他本人解釋W代表成功,X代表刻苦努力,Y代表方法正確,Z代表不說空話)。因此,我們不能強調這個而否定了另一個,只是在教學時間順序上我們要有步驟進行。新課標在教學理念中就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從這兒我們也可以看出培養興趣和傳授方法誰先孰后的問題了。
四、興趣和方法互為促進,共同筑就成功學業
興趣是持久學習的動力,方法是學有效果的利器。小學生要解決思維不對口問題(數學是抽象的,而學生思維需要借助直觀形象),必須要克服很多思維障礙,需要強大動力來支撐。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能激發和引導人的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種事物的底蘊,直接促進其智力的發揮和學習效率的提高。當然,光有興趣也是不行的,“樂知之不如善知之”,要讓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方法才是學習的便捷之道,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這個意思,學生有了良好的學習方法,就能少走彎路,早獲成功,在“跳一跳摘到桃”、“摸一摸捉到魚”中感受到學習樂趣,反過來又促進興趣提升,增強數學學習愛好,為下一個學業成功又奠定興趣基礎和覓尋到方法支撐。
五、想方設法激興趣,多種途徑授方法
激發興趣和授予學法都很重要,雖在觀念中有先有后,但在具體教學情境中可交錯進行(因為一個教學情境有一定時間長度),在培養興趣中傳授方法,在學法指導中激發學生興趣。這樣,學生學有動力相助,學有方法相伴,自然就能體驗學習愉悅,迎來學習成功。因此,我們教學應從激趣著手,想方設法激發學生求知欲,如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愉悅氛圍、創設故事音樂情境、運用現代教育手段等,這些都是激趣的好方式、好手段,教學中只要我們教師“有所想”,這些方法都能“為我所用”。
當然,教都是為學服務的,重點要能引起學的良好方法。對于數學學習來說,良好的學習方法有課本閱讀的方法、動手操作的方法、總結歸納的方法、思考質疑的方法,計算推導的方法等。掌握了這些方法,學生就相當于擁有了尚方寶劍,在學習征程中就能披荊斬棘。
總之,興趣和方法都是我們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兩個重要內容,我們在“多抓”、“勤施”中要注重方法,無論是“魚”還是“漁”都要認真考量,我的觀點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求知欲是學生“自能學”的內驅力,是“我要學”的發動機,對于我們小學生來說,一定要以“魚”激“欲”再授“漁”。
參考文獻:
[1] 孫靜華.興趣,學習的摯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4
[2] 胡明忠.《“參與-發展”型課堂教學的實踐與研究》.2004.4.
[3] 希爾伯曼著.陸怡如譯.積極學習101 種有效教學策略[M].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