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數學教學;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障礙;師生
關系;自信心;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9—0053—01
在現代數學教學中,有效排除學生學習數學的內在心理障礙,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率和成績的關鍵,更是提高小學生整體素質的需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師在組織數學學習活動時,不僅要關注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獲得情況,更要關注學生在獲得數學知識時的學習方法與策略、學習情感與態度等,同時還要幫助學困生及時調節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緊張、壓抑、焦慮等不良情緒。那么,教師該如何消除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障礙呢?
一、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
心理學研究表明,師生心理相容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條件,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重要橋梁。師生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學生對某位教師反感,那么對他的課就失去信心,甚至厭惡。相反,學生如果喜歡某位教師,也就喜歡這位教師所教的課程,逆反心理就不存在。因此,在教學中,我隨時注意加強自身的修養,使學生能夠“親其師而信其道”,有意識地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時時注意從愛護學生的角度出發,公正、平等地對待每個學生。批評學生不等于訓斥和責罵,也不等于諷刺和挖苦,更不等于拳頭和教棒相加,我盡可能做到精神飽滿、樂觀豁達,以使學生在我的感染下感到不慌亂,從而自信地對待學習。另外,我還做到在各個教學環節中注意與學生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為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語言是信息傳播的主要工具,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手段。因此,我還注意做到講話明白、簡練、清晰,盡量使用幽默的語言控制教學節奏,隨時觀察學生的情緒變化,不光使課堂教學效果得到盡可能大的提高,還保證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克服畏懼心理
成功所產生的是一種自我滿足和積極愉快的情緒體驗,它與自尊、自信相輔相成,互為因果,是學生自我潛能得以發揮的強大動力。對學生來說,成功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享受成功的感覺。我們的教育目標之一就是要使每一個處于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還要讓學生在學習和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通過學習獲得成功的喜悅,這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積極向上情感的產生,使他們對學習變得更加有信心,而且還有利于達到增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不斷地鼓勵學生,讓學生體會到自己點滴的進步。學生有了成就感,就會對學習越來越有信心。此外,教師還要經常耐心地幫學生分析考試考不好的原因,引導學生擺脫分數的困擾并正確對待考試成績,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保證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
三、培養學習興趣,消除學生的厭煩心理
大量事實證明,學生在課堂上的良好情緒狀態是學生有效參與課堂教學的重要保證,學生以積極飽滿的熱情參與課堂教學,課堂知識吸收率就高。因此,作為數學教師,應主動創設積極的教學環境。首先,應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他們對學習的興趣。教師應采用有吸引力的材料喚起學生的好奇心,這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手段之一。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我會以“三角形扇子”、“長方形的電視”和“鐘面上的分針和時針”為例進行講解。因為這些物品比較具體形象,學生容易理解也容易感興趣。這樣,新的學習任務在學生懷著好奇心的同時不知不覺地被他們接受了。另外,我還創設愉悅的教學氛圍,活躍課堂氣氛。愉悅的教學氛圍可使學生身心舒暢地投入學習,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氣氛,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我在教學長度單位“米”、“分米”及“厘米”時,讓學生在下面的題中填上適當的單位名稱:小明身高為130( ),然后再用電腦演示學生的填寫結果,并以學校的大樓為參照物進行比較。有個學生填寫的是小明身高為130(米),當演示到這兒時,教室里立刻哄堂大笑。這樣,學生在笑聲中很輕松地區別了“米”和“厘米”兩個長度單位。
編輯:王金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