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伯爵
摘 要:從小學美術的學科的現狀,美術教學對人的影響等方面談美術教育在轉化問題學生方面的好處。
關鍵詞:小學美術;問題學生;銜接教學
現在的學生學習壓力很大,父母“望子成龍”,怕“輸在起跑線上”導致了教育超前,讓孩子承受很多超出其認知能力的知識,因為不甘自己的孩子落后,以至于一些理智的家長也不得不加入“趕學團”的大軍,因此,父母很辛苦,教師很辛苦,孩子更辛苦。結果出現了家長對學科的偏重,哪一科對孩子發展有利,就逼孩子學哪一科,所以出現了一些專科科目不被重視,因為家長的重視程度,結果也影響著學校對學科教學質量的重視程度,而美術,就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個學科。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教授粱玖老師曾經講過:“作為一名美術老師,在從事的美術教育工作領域超過10年以上,仍然不能讓自己的學科得到領導和家長的重視,那么作為美術老師,你是有問題的。”所以,我一直致力美術教育對育人的促進作用的研究。在此,談談在小學階段通過美術教育轉化問題學生的幾點見解。
一、小學美術學科現狀
中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幾千年前尚能提出這樣的教育理論,然而縱觀現今的中國教育,卻能做到因材施教的學校并不多,而更多的是:因試施教。網絡、微博、微信等各種信息渠道所傳播的關于中國教育現狀弊端的文字可謂鋪天蓋地,可見很多人都發現和知道現在的教育體制有問題,但為什么依然得不到根本的改變呢,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從上到下,教育是有質量指標的,無可非議,但落實到學校,教育質量的指標就只會落在要統考的科目上了,在小學,簡單來說就是:語、數、英。十多年前,也有人提出了素質教育,全面發展,于是,在語、數、英地位不變的情況下,再要強調藝術學科的學習,讓學生大大增加了負擔,加上教材不斷地提前加深,增加難度,令孩子們不勝重負,于是又有人提出了:減負!減輕課業負擔也提出了十多年,但現今孩子的童年其實一點也不輕松。現在的小學,語、數、英放在首位,那是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體現,是衡量學校好與不好的重要依據,也是區域間教學質量對比的依據,因此,從上到下一級一級領導狠抓,壓力落在老師,老師在各種優分率、合格率、達標率的壓力下,只能聯合家長一起逼孩子,其實老師和家長都非常無奈,但大勢這樣,你只能這樣做。所以語、數、英這些主科的老師,可以不惜犧牲孩子的“次科”作為代價,爭分奪秒地去抓“中下生”“學困生”。我們相信,學生對知識的攝入總是有側重的,全面發展那是不可能的,全部側重在語、數、英也是不可能的,他將來不是文學家、不是數學家、也不是英語翻譯,為什么要扼殺他所有的興趣而讓他學你要的東西呢?你讓他去踢球,他可能會是出色的運動員,你讓他畫畫,他完全可能是位藝術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孩子追求和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學科知識的過程中遇到涉及語、數、英的知識困擾時,再讓他去學習相關的知識,自然而然的發展,這是最理想的狀態。英國社會學家斯賓塞說過:“當一個孩子處于不快樂的情緒中時,他的智力和潛能就會大大降低。呵斥和指責不會帶來好的結果。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應該是快樂的。就像一根細小的蘆葦管,你從這一頭輸進去的如果是苦澀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絕不會是甘甜的蜜汁。”而現在中國的孩子更多接受的就是不愉快教育。在主科的主導下,作為“次科”的小學美術是不被重視的,雖然美術是小學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實際上,很多學校的美術課是默認可以任意占用的時間。其實在很多學校里,很多具有美術天賦的學生在主科的壓力下,每天要應付著語、數、英那做不完的功課而使才華被埋沒。因為應付不了那些功課,慢慢淪為了“差生”。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孩子在學校學習成績不好,這肯定不是缺點,相反,可能正是他的優點。我們知道,如今的學校教育,基本上是填鴨式的應試教育,完全適應這樣的教育方式甚至如魚得水的孩子,不會是創造型人才。社會的發展,需要的是創造型人才,不是只能重復前人知識的考試機器。孩子日后能否出人頭地,取決于他是不是創造型人才。為什么牛頓、愛迪生和愛因斯坦讀書時的考試成績都不好?正是這個道理。這些創造大師在幼年都無法容忍應試教育。
所以,作為小學美術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以學科的力量去“拯救”這些“學困生”“問題學生”。
二、美術教育對人的影響
美術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身邊,在生活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一個人。新課程強調:“在教學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愛國主義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可見,怎樣育好人,如何培養出人才,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是我國教育事業在新起點上繼續前進的嚴峻課題。作為一名美術教師,理應發揮學科審美育人的優勢,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幫助和引導其健康成長。
不管家長重視與否,美術教育都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學科,它能培養人的恒心、毅力、興趣、勤奮等優良品質,有很多家長為了培養孩子集中注意力,往往就是送孩子學習繪畫或書法之類的。可見,美術對人的品質的影響。所以,強化美術教學,以美術造就學生的藝術細胞,以藝術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美的人文文化,以美的魅力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就能為他們將來成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解讀》中提到:(1)美術能發展人的審美感覺;(2)美術能培養人的感受性或感覺力;(3)美術有助于人發現食物特殊性;(4)美術能幫助人們批評社會,并以隱喻的方式傳達某種價值觀;(5)美術能將人們帶入夢幻和潛意識境界,從而使心靈最隱秘處的思想和情感得以敞開;(6)美術能使我們注意經驗中瑣碎的方面,從中發現新的價值;(7)美術以極強烈的情感力量,培養人與人的親善關系。此外,它不僅開啟了人們難以名狀的層面,而且拓展了人的意識。美術還可以發展娛樂和興趣,充實人的業余生活;藝術治療;培養創造力,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以美術幫助學生形成觀念,發展學生的學科思考能力等。可見,美術對人的重要性。一個懂得欣賞美的人,總壞不到哪里去。
作為教育工作者,作為一名傳播美的美術老師,我們為什么不利用自己學科的力量去轉變那些被定性為“中下生”的學生呢。——在每個學生心里種下一個遠大的、樸實的、會開花的理想種子,是教師最神圣的使命。
三、給我一支畫筆,我會畫出一片天空
每個問題學生,總會有自己不為人所理解的世界,也會有自己過人的地方,老師一般按傳統認知習慣,認為符合常規行為標準的,是按自己意愿行為的為之好學生。偏離常規,或達不到意愿標準的為“差生”。心理學上稱之為:行為偏常。偏激一點說,鄭淵潔認為:“差生”是不好的老師和不好的家長一手打造出來的。我通過十多年的美術教育經驗,經歷了無數的問題學生,相信了美術的力量,撇開主科給他們的壓力的話,很多問題學生,都會是一位出色的藝術家,他們大都具有獨特的創造性思維,創意別具一格。只要老師用心,假以時日,定能在育人上有所收獲。
1.取得信任
美術老師要接近學生是很容易的,因為他不會給學生太大的壓力。前提是協調好班主任和其他老師,讓他們把學生交給你,爭取其他老師和家長的信任和配合。我曾經教過一個六年級的學生,他上美術課從來不帶東西,別人做作業時,他要不睡覺,要不就搗亂,經了解,原來他是單親家庭,父母不管,交給祖輩。他上其他學科也一樣,老師個個都為他頭痛。在上課時盡量安撫他情緒,以不影響別人。有一次,我找到了他:
“喜歡畫畫嗎?”
“不喜歡。”
“好吧,不要緊,你最擅長畫的一樣東西是什么?”
我給他一張紙和一支筆。
他胡亂畫了一個圓,幾根線。
我說:“有意思,像人。”
“請你以后上美術課,就是畫這個人,每節課畫他做一件不同的事。答應我,我就送你一本圖畫本。”他答應了,并從此每節課畫火柴人,而且貫穿了情節,在畫的過程他得到了思考和滿足,人一旦學會思考,就不會野蠻,我經常關注他,及時給他鼓勵和表揚,他轉變得很快。哪怕是什么都不像的一個圓和幾根線開始,我都樂意陪伴和發現他,所以,他信任我。其實,學生完成作業或作品的過程是一個自我教育的過程,這是因為完成作業或作品的過程不但創造了美,而且是一個提高審美能力、產生美感體驗的過程,其間或是對生活的熱愛,或是對丑惡的憎恨,或是對往事的升華,或是對希望的追求,都激蕩著學生的心靈,陶冶著學生的情操。
2.因勢利導
宋同學,三年級。剛接手這個班,我上課時,突然聽到有人大叫,是惡意的破壞紀律。原來是個有點臟和凌亂的男孩。我走過去:“請你不要發出叫聲!”于是其他學生紛紛對我說:“老師,不要管他,他就是這樣的。”看來學生已經習慣了這么一個破壞紀律的學生存在,肯定也有老師提示過大家不要理會他。下課,我找到這位學生,意外地發現他畫的畫非常好。我當著他面,看著他的畫:“這是你畫的?嘩,我喜歡!”我拿出手機當著他面把畫拍下來,“老師會把你的作品放到網上去,讓更多人欣賞。”我沒有批評他,他拿著本子高興地走了。原來,這位學生也是一位問題學生,經常見到他被罰的身影,也是令班主任最頭痛的人物。可是那天我找他后,他開始來找我了,拿畫給我看。我每次都肯定他的同時,也引導他。甚至幫他修改畫,然后他會自覺地按照我的修改重新畫一幅,真得非常積極。有時候,我就跟他一起畫畫,我完全感覺不到他是問題學生。慢慢地,他除了找我畫畫,也會找我說一些事情。還會突然帶來一大堆紙皮箱子,叫我設計一個手工,我通常都會提點子跟他一起做。看著他的進步,就能體會作為次科美術老師的成功感。
3.自由空間
以前剛做老師時,我被一位學生的一句話深深促動了我。趙同學,上課經常說話,我上課經常被他打斷,那時我沒有什么經驗和方法,就只會叫他出來站著。直到有一次,我罰他站出去時,他哭著反駁我:“我是最喜歡畫畫的,為什么美術課總要我站出去,不讓我畫畫!”—直到今天我都記得這句話,我在扼殺一個學生的興趣,我在摧毀一個將來有可能成為的畫家。所以,給學生一塊自由發展的空間,太重要了。讓學生自愿發展其特長,在活動中辛勤勞動與美感體驗同步,能磨煉學生的意志,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理想,陶冶學生的情操,造就人才。
4.體驗成功
我也曾遇到一位有點自閉的女生,雷同學。她語、數、英很差,但熱愛畫畫,幾乎上什么課都在畫畫,但美術課卻不畫老師的作業,還是喜歡畫自己的世界。我是這樣認為的,既然美術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審美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和創造力,只要目標不偏離,教材也只是一種達到目標的工具。雷同學不畫老師的作業不要緊,要緊的是在她的畫里能找到教育她的契機。于是,我經常表揚她的作品,而且拿她的作品跟凡·高的作品放在一起讓全班欣賞,找出共同之處,雷同學發現自己的繪畫原來跟畫家有共同點,很受鼓舞。于是,我鼓勵她參加各種繪畫比賽,在獲得一兩次獎勵后,更激發了她的繪畫熱情。讓她發現,原來自己的世界也會有人欣賞。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人也開始開朗起來。在學校舉辦的繪畫展覽上,我把她的一幅作品放得很大,掛在最醒目的位置,足足展覽了一個月,使她每天都那么愉快,便也主動與人交往。其實,學生作品得到各種肯定那的成功感自然會產生自信,在學生相信“我能行”的時候,如果教師抓住時機,給以恰如其分的引導,又能發生遷移,激發學生對其他學科的學習興趣。
以美育人,以美養德,林林總總,不勝枚舉。“讓每一個在你課堂上的學生兩眼發光”,這是一個教師的存在價值、教學完成、榮譽獲得的最好證明!讓每一位“學困生”在你的美育下有所轉變,那么你是一位幸福的美術老師。南去的大雁不留戀翅膀下美麗的村莊而飛過無數廣袤的田野,那是因為它心里永遠裝著理想的目的地。小學美術老師,讓育人因為你的“次科”而更完美!
參考文獻:
粱玖.美術鑒賞與批評.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01.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