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嫵
摘 要:生物教學如何設計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生物課堂要以學為中心,充分地讓學生去參與教學過程,讓知識問題化,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利用課堂的生成性資源,活化生物課堂,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變得更加有效。
關鍵詞:問題化;自主學習;生成性;有效學習
新理念、新課標、新教材、新教法,使教師充滿激情,學生充滿活力,課堂教學變得更為精彩。然而,凝眸反思,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一些問題:在熱鬧與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與浮躁,我們的課堂教學多了些新穎的形式,卻只是增加了教學的茫然,對生物教學的本質幫助不大。那么,生物教學如何設計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呢?教學的目的就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學習,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如果能從知識的本質出發,在教學設計上有所創新,能夠在問題鏈的設計、學習內容的趣味性及生物自身的新奇方面多做文章,活化課堂教學,學生就會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新奇與美感,增強學習的成就感,進而對生物學習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對生物知識的理解與升華將水到渠成,同時無疑也會提高學生的再學習能力。筆者對此進行了長時間的嘗試與反思,得到了點滴想法。本文就此淺談自己的體會,以期拋磚引玉。
一、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增加學習的新鮮點
高中生物新課程理念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倡導構建“問題—探究—解答—結論—問題……”的開放式教學過程。“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美國教育學家杜威,認為教學過程應該是學生自主地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課堂教學這里設計的關鍵在于科學、藝術地處理教材內容,設置一系列循序漸進、逐步深化的問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一步步深入地思考,使學生從模糊、疑難、矛盾和某種混亂的情境,轉化為清晰、連貫、和諧的情境。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以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迫切要求下學習。例如,在學習“神經沖動的產生與傳導”這一節時,可以這樣設計:首先觀看視頻,啟發學生從蛙坐骨神經腓腸肌標本受刺激收縮現象入手,學生在描述和回答過程中,會出現“肌肉為什么會收縮?神經受到刺激發生了什么變化?信息如何傳導到肌肉”等等的困惑。這時,教師指出本節課主要探討受到刺激后,神經主要發生了什么變化,讓學生把握學習的線索。接著,設計多個探究實驗,布置任務串,讓學生以4人為一小組組織討論、探究。
[探究一]在靜息狀態(沒有受到刺激)時,神經纖維上膜內外的電位分布?
(提示:指針偏轉方向即為電流方向)
[探究二]神經沖動在傳播過程中,A、B神經纖維上膜內外的電位分布?
[探究三]以神經纖維上的某點為例,靜息狀態下,電位分布外正內負的原因?受刺激后,動作電位是如何產生的?
[畫一畫]以神經纖維上某點為例,用電表的一極連著膜外、另一極連著膜內測量在不同時間的膜電位。(假設膜外電位為0)
[講一講]神經沖動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過程和傳導特點?
讓知識問題化,層層設疑,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像科學家一樣,積極探索未知世界的樂趣和成就感,體會到生命科學確實是一門實驗科學。不斷地啟發學生動腦動手,使學生進入并始終處在一種生物情境之中,在由教師所創設的符合學生思維水平的一個個“最近發展區”中完成思維過程。這樣的施教,既有一定的深度,又有力度,使生物教學成為生物思維活動的教學,使教師的“教”有效地轉化為學生的“學”。通過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體驗,努力讓知識生根,從而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二、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促進有效學習
葉圣陶說:“教是為了不教。”踐行“學為中心,以學定教,教為學服務”的教育理念,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激勵、組織、點撥、引導,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使其學會學習。所謂的“自學”就是“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樂趣,“自主學習”正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生動寫照。
例如,《生物的進化》一節,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找達爾文的進化理論、拉馬克的進化理論以及神創論等相關資料,小組充分討論,選擇其中一種理論或者一個事件,在課堂上與其他組進行交流。通過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這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嘗試。
教學是復雜的活動,鞏固學生自主學習的地位,就必須確定教師的主導作用。在課堂中要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就必須為學生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
三、多動手,樂于參與,提高學習的新鮮度
記得美國華盛頓圖書館的墻上貼著三句話:“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這話說得很富有哲理,學習也是如此。讓學生自己去參與、去體驗、去思考,體會其中的過程,才能真正地理解進去。
例如,“細胞增殖”導入新課時,通過欣賞明星由小到大的照片思考個體的生長靠什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動物有絲分裂”過程的視頻,先對有絲分裂有了大概的印象后,然后妙用回形針作為有絲分裂過程中的染色體的模型,學生兩人為一小組探究:動動手,將桌上的4對顏色、大小不同的回形針,既均且勻地分成完全一樣的2份呢?讓學生不僅手動起來,而且腦也動起來,之后由這個關鍵點為平臺,展開對分裂期前、中、后、末4個時期學生自學提煉過程。在這些過程中,全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教是穿插進行的,教師適當地教是為學生更好地學做服務和鋪墊的。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體驗,努力讓知識生根,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眾多影響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因子中,最為重要的是學生的參與程度,即學生在學習中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而要保證學生的參與,教學活動就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風格,采用學生喜歡的活動形式。只有當教學活動適應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參與,才能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師應做個有心人,多研究,勤動腦,設計一些學生喜歡參與的活動。
總之,生物課堂要以學為中心,充分地讓學生去參與教學過程,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增加學習的新鮮點,引領學生發現學習的樂趣,增強主動學習的動力;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促進有效學習;讓學生自己去參與、去體驗、去思考,體會其中的過程,才能真正地理解進去。有時,利用生成性資源能撥亂反正,或分析探究,訓練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無論如何,只要能讓學生在課堂中發現新鮮與樂趣,知識的建構、思維的發展與能力的培養都將變得更加容易,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變得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與學的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
[2]盛群力.現代教學設計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05.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