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軍
摘 要:所謂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有效的教學方法的選擇是高效物理課堂實現的關鍵。
關鍵詞:初中物理;生活實際;實驗操作;開放環境
高效課堂的構建一直都是廣大教師所追求的教學目標,同時,他們也在不斷更新著自己的教學方法來滿足學生學生的學習欲望。因此,作為新時期的物理教師,要有意識地將以往“滿堂灌”“一言堂”“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轉化成“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的多樣化教學方法。所以,在素質教育下,教師要立足于物理教材,要將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引入到課堂當中,進而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為高效課堂的是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本文就從如下幾種教學方法的應用進行簡單介紹。
一、結合生活實際,提高應用能力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應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隱藏其中的物理規律,并將其應用于生產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索樂趣、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可見,在物理教學中有效地結合生活實際不但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例如,在教學《大氣壓強》時,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為了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在授課的時候,我引導學生思考了生活中的一些因為大氣壓強的原因所造成的現象,如:(1)在KFC中,用吸管喝到飲料;(2)抽水機能夠將距離地面100多米的地方抽出水來;(3)吸碗能夠吸附在玻璃上;(4)在冬天,載有一定量水的熱水瓶過了一段時間后,軟木塞不易撥出,等等。讓學生試著去解決這些與我們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問題,這不但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而且也調動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進而使學生在獨立思考問題的過程中輕松地掌握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同時也為高效課堂的實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借助實驗操作,鍛煉動手能力
物理實驗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種重要活動,是進行科學探究的基礎。而且,將物理實驗引入課堂不但能夠打破傳統課堂的枯燥、無趣,而且對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學《探究電阻上的電流跟兩端電壓的關系》時,我選擇了小組自主實驗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電壓和電流之間的關系。首先,我引導學生用電池組,5 Ω、10 Ω、15 Ω電阻各10只,變阻器、電流表、開關、電壓表各10只,導線若干等實驗器具來探究U和I之間的關系。同時,對學生滲透控制變量法在物理實驗教學中的重要性,并引導學生將每次實驗后的U和I的數據記錄清楚,以方面實驗后進行分析。在本節課中,學生不僅是課堂的主體,而且,通過自主動手實驗探究U和I之間的關系還可以加深對本知識點的印象,當然,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也會得到鍛煉和提高。
三、營造開放環境,拓展學生思維
開放的課堂環境是相對于封閉環境而言的,所以,在素質教育下,作為教師的我們,要鼓勵學生練習一些開放性試題,一方面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另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例如,給你一個電流表、一個電源(電壓不變)、一個定值電阻R(阻值已知)、兩個開關、導線若干。你怎樣測出一個未知電阻Rx的阻值?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需要學生靈活的運用電學方面的知識,進而,設計出電路圖,并求出Rx的阻值。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給出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這樣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欲望,而且對拓展學生的思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張岳良.構建初中物理高效課堂的幾點策略[J].才智,2010(25).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