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慧桔
【關鍵詞】課堂意外 孕育精彩 小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4A-0025-0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數學課堂煥然一新,思維的流動不再是由教師流向學生,而是師生相互碰撞、接納,生生相互接納。這樣的課堂隨時可能發生“意外”。面對“意外”,教師是視而不見,還是巧妙化解?筆者認為,教師要善待“意外”,用靈動的智慧把“意外”化為教學資源,讓課堂充滿活力、變得精彩。
一、彎下身子,釋放真誠
筆者在一次授課中遇到這樣的意外:野生動物園推出“一日游”活動票價:成人票150元,兒童票60元,團體10人及以上每人100元。現有成人8人,兒童4人,如何買票最合算?很多學生認為買12張團體票最合算。可有個學生站起來理直氣壯地說:“老師,這樣買不是最合算。你弄錯了!”聽到他這樣的語氣,筆者心里有點不高興,想直接給予否定。同學都笑他:“明明是對的,是你不知道吧?”該生紅著臉低下頭。這時,筆者走到他身邊,彎下身子說:“老師想聽聽你的想法。”他馬上說:“從4個兒童中拿出2個和8個成人湊成10人,買10張團體票要1000元;剩下2個兒童買兒童票要120元,共1120元,這樣最合算。”筆者豎起大拇指表揚他:“你的想法太棒了!老師都沒想到,真厲害!”頓時,班里響起熱烈的掌聲。他笑了……
筆者慶幸未發火,沒有直接否定該生的想法,否則,就扼殺了一次精彩的意外生成,也扼殺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課堂上,教師要學會傾聽,鼓勵學生發表認識和見解,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為師生間的交流合作搭建寬闊的平臺。
二、追本溯源,指引方向
課堂“意外”是雙刃劍,處理得好,滿堂生輝;處理不好,令課堂遜色。課堂教學若出問題,課外花再多的時間與精力也是事倍功半。筆者認為,數學教學中時刻注意知識本源,對于學生的學習很有幫助。
如,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可能性》時,筆者出示一枚硬幣讓學生猜:拋一次,會有什么結果?猜后請一學生上臺拋幣,可連拋4次都是正面朝上。這時,其他人開始竊竊私語:“怎么會這樣?”拋硬幣的學生急了,毫無信心地低下頭……筆者趁機提出問題:“怎么會連拋4次都是正面朝上?”引導學生討論,使他們感悟到每次拋硬幣的結果在拋之前是無法確定的,連續多次拋幣后都是正面朝上也是有可能的。筆者追問:“如果再拋一次,會是哪面朝上?”讓學生認識到前一次拋硬幣的結果并不能對后一次產生影響。當硬幣依然是正面朝上時,繼續追問:“真的不能反面朝上嗎?”讓學生明確:硬幣有正、反面,只要不停的拋,一定能反面朝上。當終于拋到反面朝上時,筆者繼續提問:“你對可能性有了哪些認識?”
專業的數學知識是教學的起點和基石,課堂遭遇“意外”,教師只有緊抓知識內核隨機應變,才能做到萬變不離其宗,才能保證課堂教學這艘“船”在原有的方向順利前行。
三、善待錯誤,拓展思維
課堂教學是師生間交流、互動的過程,是動態的變化、發展過程,始料未及的“錯誤”難免存在。這些錯誤是教學中的亮麗風景線,是孩子們最真實的思想和思維的暴露,能激起學生的參與熱情、探究心理和問題意識,起到“點石成金”的效果。
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8加幾》時,筆者先讓學生看圖,列出算式8+7等于多少?然后讓學生擺小棒,討論有哪些方法計算8+7,讓他們通過操作、討論,明白“湊十法”最有效。接著讓學生嘗試計算8+6的結果,有生回答是15。引得同學哄堂大笑。筆者問:“能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嗎?”他低聲回答:“昨天我們計算9+8=?時,不是說9向8借1湊成10嗎?那計算8+6=?時,我認為是同樣的道理,8向6借1,6變成5,不就等于15嗎?”筆者馬上表揚他:“你會聯系舊知學新內容,真了不起!”隨后筆者板書了他的想法,讓大家討論錯因。該生似乎在討論中弄懂了。筆者又問:“剛才的計算你明白了什么?”該生馬上說:“我明白計算‘7加幾要向另一個數借3湊成十,計算‘6加幾要借4湊成10……”遷移之快,令大家刮目相看。
“錯誤”無處不在,教師要獨具慧眼,善待錯誤,挖掘其潛在價值,發揮其最大功效。
四、開放教學,生成精彩
我們不僅要處理“意外”,更要創造“意外”。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三角形的認識》時,當學生順利得出“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時,筆者問: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兩條邊分別為3厘米和7厘米,它的周長是多少?學生有兩種想法:如果三角形的腰是3厘米,周長則是3×2+7=13(厘米);如果三角形的腰是7厘米,周長則是7×2+3=17(厘米)。筆者追問:“確定嗎?”思考后,學生有了新想法,認為等腰三角形的腰是3厘米,兩腰和才6厘米,比第三邊短,圍不成三角形!所以腰只能是7厘米。
總之,意外是課堂的生長點、好課的亮點,能讓人眼前一亮、怦然心動。讓我們珍視“意外”,關注“意外”,帶著欣賞的心態洞察“意外”,讓“意外”孕育出精彩,綻放出美麗。(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