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澤鍇 盧勇威
摘 要 針對廣西民族地區農業和工業經濟發展的特點,作為骨干院校建設的電氣自動化專業存在培養目標定位不夠準確,課程設置不盡合理,工學結合力度不夠等問題。提出了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從一體化教學改革出發,完善工學交替、頂崗人才培養;引進技能競賽培養機制,實施校企聯合辦學模式,回歸構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為實現民族地區工業反哺農業培養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關鍵詞 民族地區 課程體系 培養模式 改革創新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on Ethnic Region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Backbone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Construction
——Take G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al Automation as an example
PAN Zekai, LU Yongwei
(G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anning, Guangxi 530226)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uangxi Ethnic Areas, institution building as the backbone of the presence of electrical automation professional training targeting is not accurate enough. The curriculum is not reasonable. It is inadequate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issues such as. Proposed an innovative training model, starting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improve engineering alternately, corporate personnel training exercise; It is introduced skills competition training mechanism and is implemented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Return to work to build process-oriented curriculum. Achieve the national industry nurturing agriculture cultivation area has a capacity for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Key words ethnic areas; curriculum system; training mode; reform and innovation
廣西地處祖國南疆,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少數民族人口約2000萬人,約占總人口比重38.6%。廣西作為少數民族地區,同時又是西部地區,屬于我們教育的欠發達地區,存在教育投入經費少,公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低,教育的發展明顯滯后于經濟發展等諸多問題。教育規模總體上不適應人口規模的矛盾、教育資源均衡配置與城鄉社會發展差別巨大的矛盾、教育經費短缺與快速發展教育要求的矛盾在我區表現十分突出,高職教育同時肩負擴大規模和提高質量的雙重任務,民族地區的骨干高職院校更要以創新的思路、改革的勇氣破解發展難題,才能在短時間內擺脫教育事業落后的局面,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而加快廣西教育現代化建設勢必加速該民族地區的教育改革發展。
以蔗糖生產、鋁加工為代表的廣西農業和工業經濟在全區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實現農業和工業的自動化對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族地區建設,對廣西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發展廣西現代農業和工業,需要加大高新技術、先進生產設備及設施的引進,為工農業的自動化發展打好基礎。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加快,作為少數民族占極大比重的廣西民族地區,各級企業不斷引進國外先進設備、自動生產線,對電氣自動化專業畢業生需求越來越多。特別是隨著廣西泛北部灣經濟圈的建設啟動,將有一大批大型企業投產,需要大批電氣自動控制技術應用型人才。同時現代大農業的發展趨勢也需要一大批掌握現代農業技術專業技術人員,需要掌握先進生產設備安裝調試、操作、檢測、診斷維修技術的電氣自動化專業高技能人才。各級企業想要在這充滿生機的沃土上有所作為,必將把人才政策融入民族地區當作極其重要的任務,培養更多民族地區的電氣自動化人才是發展的重點。
在高職教育中,民族地區的電氣自動化專業建設應以職業崗位需求為中心,服務當地經濟發展需求,尤其注重于廣西農業和工業經濟的發展;為適應市場競爭的要求,企業對工人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工人的團隊精神、敬業精神、責任意識等尤其關注。①因此,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方式必須適應企業的用人標準,兼顧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強調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有鑒于此,要求在培養中深入開展教學改革,從民族地區的學生特點出發,建立創新型教學模式;繼續推行課程教學“講、做、練”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繼續完善工學交替、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校企聯合辦學、前廠后校和生產性實習的新人才培養模式。引入現場新技術和新工藝,深入開展校企合作,以培養出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較強專業技能、具有一定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1 改革課程體系,完善人才培養模式
針對民族地區農業和工業緊密結合的特點,工業服務于當地農業的要求,本專業依托與廣西農墾系統企業的良好合作關系和一支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在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師資隊伍建設、實訓條件建設、社會服務等方面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原有課程體系,構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建設融教學、培訓、職業技能鑒定、技術開發與服務于一體教學模式。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結合廣西農墾和明陽工業園區的建設情況,通過對該民族地區糖業、淀粉、劍麻等多家企業自動化生產流程進行實地考察,從行業標準和專業課程體系出發,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培養為主線,按照公共課、專業課、技能實訓課三個層面設置課程,突出過程監控與形成性評價,倡導等級制考核,推動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按國家級精品課程評選標準建設專業優質核心課程,編寫工學結合特色教材,建設共享教學資源庫。
在實際的人才培養過程中,針對崗位職業能力和素質的需求,縮短教學與崗位的要求,把理論課堂搬進實訓現場,建設并完善一批專業教室,教學過程強調理論講授與實訓操作演示、練習等相結合,實現“講、做、練”一體化教學。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按照崗位技能需要設置專業核心技能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程,參照職業資格標準設計教學內容,課程的考核評價要求學生取得職業資格證書,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職業崗位針對性,增強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②
通過對比原有的教學模式,存在培養目標定位不夠準確,有些偏高、偏廣,與實際服務的民族地區、企業要求不符,課程設置不盡合理等不足,學生動手能力較差,不能滿足服務本地經濟發展的需求。所以,在電氣自動化專業中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教師積極實行啟發式教學、項目教學、學、做、練一體化教學等。在專業核心技能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程教學中,將課堂設在實訓室,以實際工作崗位的典型項目為載體,按項目的實施過程開展教學,通過邊教邊學、邊學邊練、 學做合一的 “講、 做、 練”一體化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訓練。強調課堂講授演示與實訓實操相結合,強化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提高了學習積極性,提高了教學質量。③
在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方面,強調多層面、多難度、多方式和多層標準,學生質量評價以能力水平為主要指標,重視綜合素質與知識運用的考核。此外,與本地區企業專家合作,按照“教、學、做一體化”的要求,以實際設備為教學載體,開展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方法改革及相應的考核方式改革。
2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完善工學交替、頂崗實習人才培養
近年來,通過不斷挖掘和探索,在電氣自動化專業實施工學交替、頂崗實習這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學校培養的電氣自動化專業學生與本地區企業實際要求脫節,這就需要在專業建設過程中不斷提高和完善。本校有地處新興的自治區級工業區——明陽工業園區區位優勢,有利用我院與園區企業開展全方位的產學合作、工學結合,有利于電氣自動化專業群搭建校企業合作平臺,通過整合資源、項目合作、人才培訓等,實行優勢互補,而且通過深化教學改革,構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推行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突出過程監控與形成性評價,倡導等級制考核,推動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圍繞學分制,建立靈活的工學交替學習機制,全面推行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充實人才培養模式建設內容實質。④
2.1 “大平臺+小模塊”模式與彈性學制
配合學生在企業的工學結合教學改革,采用彈性學分制,允許學生在2-5年內修完學分后畢業的培養模式。為了解決畢業生“千人一面”的局面,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與愛好,在學生入學的前兩年,按大的電類專業來培養,先學習專業的公共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學生在完成本專業必修的主干課程后,到進行企業頂崗實習。在第五個學期時,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及自己的就業意向,將各專業的專業選修課程進行重新組合,制定了專業模塊課程選修方案,分為“計算機輔助設計”“單片機技術”“PLC和變頻技術”“制冷技術”“現代通信”五個模塊,由學生自行選擇并修完整個模塊的課程。通過實踐證明,學生普遍反映良好,較好地實現了因材施教,有利于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與就業。
2.2 深入開展工學結合培養新模式探索
一是上午安排學生在校外實訓基地上班,下午上課,晚上自習。增加開展工學交替的時間,從原來的暑假實習,改為安排三個月,再提高到六個月;二是提高工學交替的質量,通過訂單培養的方式,切中本地企業用人要害,企業主動接受學生進入企業,提高工學結合的培養質量;三是進一步完善工學交替的考核評價方式,構建可靈活實施工學交替的培養方案,使工學交替成為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學生在企業中以產促學,以學促產。
工學交替、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加強了學生崗位職業技能的訓練,促進了產學研結合、訂單培養,大力推行的項目教學法、現場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等實用教學方法,做優做精了電氣自動化專業及其專業群。
3 實施校企聯合辦學,訂單式培養人才
在廣西這個民族地區,作為骨干院校建設的電氣自動化專業以職業崗位需求為中心,服務于廣西當地經濟,依托多年與民族地區企業建立的良好合作關系,通過廣西農墾系統的調研和企業的多次合作,多批學生到農墾系統企業進行了工學交替和頂崗實習活動,簽訂有產學研合作協議。隨著我區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才需求的增加,企業也期待能進一步加強合作,在平時的教學實踐環節中引入企業工作相關的真實項目、崗位標準、企業文化特色等。加強校企合作,使學生能夠達到企業所需人才的標準,用企業的標準來衡量學生的能力,實施校企聯合辦學,實施前廠后校和生產性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讓學生參與承接對外合作項目或技術開發、技術服務工作,使生產、學習有機結合,從而為企業選拔優秀、適用的人才。相輔相成合作培養的模式,激發了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熱情,提高了實踐動手的能力;同時也擴大各企業在學校的品牌影響力,得到符合企業發展所需人才,達到校企合作雙贏的目的。
本專業還加強與與其他民族地區企業(包括廣西農墾企業、鄉鎮中小企業、社區企業)等的聯系,在具體的實施中,一是校企商定聯合辦學具體方案,并簽訂協議,從招生和培養上實行人才的訂單式培養,企業人員參與到課程的制定與教學中,使畢業生獲得就業對口的技能培訓,緊跟生產需要,從而培養出有企業理念、切合企業實際的人才梯隊。作為合作方的公司企業,則通過提供見習、實習場所,實行教學獎罰方案,接受定向就業等。整個教學計劃的設計和執行,都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實行訂單式對口培養,加強針對性和適應性。二是由校方提供廠房,企業把生產線移到校方的廠房,在減少企業成本的同時增加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和能力。三是學生在校內進行生產性的實習,學生工作安全提供了保障,可以更好的管理學生,為平時的教學實訓提供了便利。
“以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為目的,依托“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宗旨,將職業素養教育滲透于專業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增強學生的職業道德、人文精神,培養學生的安全、環保、質量、服務等意識。
4 以職業技能競賽為紐帶,促進民族地區與其它地區的技能交流
職業技能競賽有助于推動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職業技能競賽就如一個風向標,競賽中所體現的對選手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可以引導專業教育教學改革。教學中有效地利用競賽機制,通過競賽參與能夠更好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競賽項目中增強自信,同時鍛煉他們承受競賽壓力和挑戰的心理能力。⑤適當參與競賽項目能夠使學生更加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和學習任務,在競賽的過程中最大程度地鍛煉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為日后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做好演練。當學生意識到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可以更快地完成競賽任務,取得好的競賽成績,從而增加學生學習的效率,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當競賽作業得到認可,就會進一步激勵學生參與到下一次更難的任務中,這樣達到提升學生能力的目的。
此外,與相關企業及職業技能鑒定主管部門的合作,競賽內容、評分標準與職業技能考核對接,引入企業工作的真實項目、企業崗位標準,邀請企業人員擔任評委和觀摩活動等,實現校企合作辦大賽、融入企業文化的特色。在競賽中加強校企合作,使學生能夠達到企業所需人才的標準,用企業的標準來衡量學生的能力。并且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的熱情,積極開發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充分利用實驗室的設備優勢,全面提升學生專業技能水平,技能教育必須面向所有學生,競賽的選拔性和教育普及性之間必然存在一定的矛盾,應當正確的處理競賽與教育之間存在的矛盾關系,使競賽回歸教學改革當中來。
5 總結
民族地區骨干院校高職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需求需要不斷地進行改革與創新,注重學生工作能力的培養,加強與地區企業合作,深入開展教學改革,建立創新型培養模式。找準專業與廣西支柱企業、廣西農業的結合點,為實現民族地區工業反哺農業培養出具有競爭力的高技能人才。
本文系2012年廣西教育廳社會科學類重點課題“民族地區骨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構建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編號:2012JGZ170)成果之一
注釋
① 王永紅.高職電氣自動化專業項目課程設計與實施案例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09(14):22-23.
②③劉玉賓,胡健.高職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與實施[J].中國成人教育,2009(9):103-104.
④⑤劉東菊,湯國明.職業技能大賽對教師職業影響力的研究[J].職教論壇,2011(1):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