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哲俠
摘 要:《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在數學教學中要讓每一個學生學習到有價值的數學,每一個學生都獲得必須的數學,讓不同的學生獲得不同的而發展。這順應了數學教學發展的趨勢,這種教學方式重點強調“因材施教”,也就是要讓尖子生冒出來,讓后進生不落伍,讓學生數學的整體成績能大踏步向前發展。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實踐,對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分層教學法進行研究。
關鍵詞: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知識結構;層次
一、初中數學教學實行分層教學法的可行性
著名思想家朱熹在《論語》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初中數學涉及到代數、函數、幾何等方面,對于學生來講變得更為抽象,而數學教學的要求與學生掌握知識的可能性之間的矛盾是推動初中數學教學能夠順利展開的關鍵因素。二者如果不協調,教學效果必然會不理想,反之,如果二者始終處于或者高于平行線,不僅學生的學習質量會有所提高,而且學習效率也更上一層樓。處在青春期的學生在智力發育上各不相同,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的知識結構與儲備以及學習能力水平存在的差別,必然導致學生在數學學習生存在著差異。因而,我認為只有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樂意接受不同層次的教學過程是提高整體成績的最佳方式。
實事求是的講,每一個學生都有邁向成功的潛能,他們從內心渴望實現目標,而由于班級中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各不相同、參差不齊,教師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只能因學定教、因人而異,讓教師適應學生而不是學生適應教師。同時教師也要善于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保護學生的尊嚴與個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學會合作,對問題敢于嘗試、探索,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不斷取得進步。
二、統籌規劃,讓數學教學分層實現最優化
(1)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其進行分層。我綜合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學習態度、學習興趣以及學生的特點與個性,將他們分成高、中、低三個層次。例如將全班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A層是成績拔尖的學生, B層是成績中等的學生,C層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上數學課的時候,我讓學生混合搭配,用A帶B幫C的形式將他們分組集合在一起,這樣能夠讓尖子生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更進一步,中等生能從尖子生上學到長處,數學成績不好的學生不至于自暴自棄。
(2)根據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程度分層備課。教師在數學備課的時候不僅要吃透教材,了解教學方向,更為重要的是要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教師在授課的時候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確定基本目標,這是全體學生都應該實現的目標,然后是層次目標,規定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必須達到的學習目標。比如對于上層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輔導的重點在于啟發他們學會對難題的探索,側重于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對于中層次的學生,教師則是重視他們的解題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而對于學習比較吃力的學生要求掌握基本原理、概念及運算等。
(3)根據學生的成績采取分層教學。成績雖然不能全部衡量一個學生是否得到全面發展,但是至少能反映出來他們對知識的接受程度。教學分層作為初中數學教學中最難的一部分,對于教師而言也是最具有挑戰性的部分。在實踐教學中,A、B、C三個層次的學生是不能明確分界的,比如有的學生代數學習不好,而幾何解答能力確實相當出眾;有的學生應用題做得不好,選擇題卻是幾乎百發百中。在這種錯綜復雜的情況下,教師的授課既要保持大家對學習的熱情,又要充分照顧三個層次的學生,這的確是很復雜的工程。
三、讓學生在實戰中演練,實現同時進步
理論是實踐的支撐,但是檢驗理論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在于實踐。我在授課中按照低起點、緩坡度、多層次、立體化的彈性教學的原則對待每一個層次的學生,讓第一層次的學生學習更上一層樓,第二層次的學生緊追第一層次,第三層次的學生在保證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朝著第二層次邁進。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但是中堅力量在于第二個層次。因此,教師要重點照顧第二層次,兼顧其他兩個層次,通過一個又一個核心環節,強化各層學生的學習成果。我在給學生布置練習題的時候,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題量、不同難度的作業,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題型由易到難,成階梯形。
例如學習勾股定理之后,我分別設計以下作業:①熟記勾股定理。②求圖1至圖3中直角三角形中的未知邊。③矩形的周長為34、長為12,求矩形的對角線長。④如圖4,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O為坐標原點,求△AOB斜邊上的高。要求:A層次同學完成全部題,B層次同學要完成①、②、③題,C層次同學只要完成①、②兩題。
當然,這是學生初次學習的目標。在講解中,我重點講解1、2、3題,第1、2題是每個學生必須掌握的,對于第3題,如果最低層次的學生感興趣,他們也可以繼續學習。第4題比較難,如果第二層次的學生感興趣,他們也可參與進來。而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之后,基本上都完成了目標。在這時候,我將學習目標又提前一個層次,讓學生繼續學習。
作為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多層次的人才打基礎的有效途徑,在初中數學課堂中采取分層教學方式,本著遵循保底不封頂性原則,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可以讓數學教學真正實現“統分結合、全員參與、逐級推進”。
參考文獻:
[1]黎雁嫦.初中數學分層教學模式的探討[J].新課程,2010(6).
[2]陸紅.初中數學教學反思性學習的必要性及策略[J].科教文匯,
2008(4).
(江蘇省邳州市新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