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虹
摘 要 通過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發生的平凡小事,教師在自然的狀態下,讓教育潛移默化地走進學生的心靈的教育事例賞析:教育無痕,似雪落春泥,悄然入土,孕育和滋潤著生命。雖無痕,卻有聲有色;雖無痕,卻有滋有味;雖無痕,卻如歌如樂,如詩如畫。
關鍵詞 賞識 贊許 引導 成長 需要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8-0074-02
“教育無痕”旨在“淡化教育痕跡”,反對枯燥說教、呆板灌輸、居高臨下等教育方式,力求在自然的狀態下,讓教育潛移默化地走進學生的心靈。教育雖無痕,卻彰顯出教育的最高境界。似雪落春泥,悄然入土,孕育和滋潤著生命。雖無痕,卻有聲有色;雖無痕,卻有滋有味;雖無痕,卻如歌如樂,如詩如畫。“教育無痕”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認同和推崇。我從自己的一則教育日記中的幾個案例出發,略作分析,來談談“教育無痕”的具體實踐策略。
[案例]
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按照慣例,上午全班進行大掃除。教室外的墻壁經過孩子們上一學期的“洗禮”,已經成了“大花臉”。以前孩子們雖然用帕子認真擦洗過,但污漬仍然很“頑固”。當我把任務布置下去后,帶桶的孩子都忙開了,有的忙著提水,有的用帕子細心地擦洗……突然,我發現宋雨玲和其他同學帶的工具不一樣,她帶來了一把牙刷,一小袋洗衣粉。只見她把洗衣粉倒在水桶里,攪拌融化后,用牙刷擦洗污漬,呀!頑固的污漬不見了。我立刻夸獎她:“你真有心,善動腦想辦法!”她開心地笑了,擦得更細致,更賣勁。其他孩子紛紛把她帶來的洗衣粉也倒進水里再去擦洗,果然比剛才的效果好多了,他們高興地說:“這個辦法真好!”
9:00,廣播通知全校同學到操場集合舉行開學典禮,孩子們聽到廣播后紛紛跑出教室。在教室門口,教室里的一個小花盆被摔壞了扔在地上,前面的孩子有的沒有在意,有的視而不見,還有的甚至有意踢了一腳……這時矦鑫悅走到門口,低頭看見了花盆,便彎腰拾起轉身回到教室,把它扔進了垃圾桶,然后再跑出教室去集合。她的這一舉動我全看在眼里,心里也感到無比欣慰,我對她說:“你真細心!”她對我甜甜地笑了。她旁邊的一位孩子忙說:“我也看到了……”
[分析]
周宏說:“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與欣賞。就精神生命而言,每個孩子仿佛都是為了得到賞識而來到人世間的。賞識是孩子精神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陽光、空氣和水。賞識不是萬能的,但孩子的成長沒有賞識是萬萬不能的。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不是好孩子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壞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們變得越來越糟。”(摘自:周宏《賞識你的孩子》)我由衷的一句簡短的贊許,卻像給孩子打了一支強心針,讓其尋找到了自重感。同時,又給其他孩子樹立了榜樣。
[案例]
開學典禮后,我安排了幾個高個男孩子去抱書,這些孩子高興極了。我帶孩子們來到圖書室,告訴他們要量力而行,注意安全。孩子們興高采烈地各自抱著書回教室去了,我緊跟其后。當我走到逸夫樓下的走廊時,發現一捆書被扔在地上。我問走在前面的一位孩子:“這是怎么回事?”“鄧力瀚抱不動了,扔了一捆!”唉!這個孩子的積極性值得贊賞,但卻沒有想過這樣做的嚴重后果。我馬上安排其他孩子把這捆書抱回教室。回到教室后,我問鄧力瀚:“你想過把書扔了的后果嗎?”他不以為然地說:“我本來想展示一下我這個‘大力士的本事,可惜力不從心,抱到半途就抱不動了,我想先把它放在那里,返回去再抱呀!”我語重心長地說:“你抱書的積極性很高,想展示一下男子漢的本領,非常值得表揚。但你想過沒有,今天進出校園的人多而雜,如果誰把那捆書撿取當廢品賣了,怎么辦?或有孩子撿到有意做惡作劇,咋辦?”他不好意思地搖搖頭:“我沒有想過……”“那你覺得該怎么辦?”“我覺得應該站在原地守著書,等其他同學返回來幫助我抱!”我笑著撫摸著他的頭:“這就對了。”他俏皮地給我行了一個軍禮。
為了培養孩子們的自理能力,我讓抱書的孩子把混雜的書分類擺放,便于發放。孩子們七手八腳地忙開了,我剛好有事離開了教室。大約半個小時后,當我再次回到教室,看見每組的前排的桌上橫七豎八地擺放著書,講桌上也亂七八糟地扔著很多本語文書,數學書……幾位孩子還在大聲嚷嚷:“數學差3本,語文差2本……”我見此情景,對他們說:“你們這樣分組擺放,每科目要分幾次?”“四次!”“如果每科目統一歸類,分幾次?”“一次!”“對了,按組分類,既浪費時間,又占地方。”“那怎么歸類,發起來既省時,又有序?”“按科目分!”孩子們在我的引導下,又重新按科目歸類,很快把書整理好了。
[分析]
教師的及時引導有何作用?在我看來,教師充當著一個重要的角色,起著一個導航的作用。由于小學孩子的生活經驗、知識及能力是有限的,在老師的引導下,可以幫助孩子細心地觀察,善于思考,培養更好的生活習慣,培養良好的獨立做事的能力,建立一定的交往體系。從以上案例中便能看出教師的語言不多,而是作為一個旁觀者參與他們的活動,但是每一次問題的關鍵點都是教師引導孩子發現的,這是一個關鍵的地方。孩子們還未完全達到全面觀察思考的程度,這個時候教師應該適時干預,及時引導,幫助孩子進一步發現問題的內涵。
[案例]
開學第一天,我看到了孩子們的各種表現,不禁感慨萬千。孩子們今天的表現,正是他們此刻成長中出現的新希望、新問題,這是一次很好的成長教育機會。所以在孩子們領完新書后端坐在教室時,我很有感觸地說:“今天,我仔細觀察了你們在做事過程中的不同表現,發現有的孩子善于動腦想辦法,有效提高了做事效率;有的孩子善于觀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做一個有公德心的人;有的孩子做事卻不思后果,蠻用笨力做事,費力費時;有的孩子做事沒有統籌安排,做事雜亂無序,效率低下……所以,希望你們無論在生活或學習中,做一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有心人。”
[分析]
基礎教育需要關注孩子的成長需要。所謂成長需要,是從成長、發展的角度認識、體悟當前孩子的成長,發現孩子當下已經顯現出來的成長可能性,其具體表現可以是孩子當下呈現的,我們必須及時解決,否則會影響孩子成長的一系列問題;也可能是孩子顯現出的新的興趣、愛好、能力的提升,才華的展現等需要。成長需要意識的形成,要求教師保持對孩子成長中出現的新問題、新希望、新可能的高度敏感。
(責任編輯 劉 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