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村民自治是在農村實行的一項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是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和現實基礎。但是村民自治制度作為一種鄉村治理模式要想在鄉村社會真正扎根,還需培育作為主體參與者的農民與現代化相適應的公民意識。因此有必要在村民自治背景下對農民公民意識現狀進行理性分析,清醒的認識到對村民自治產生的不利影響,從而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提高農民的公民意識促進村民自治的發展。
【關鍵詞】村民自治;農民公民意識;現狀
在提高公民意識的基礎上將農民培育為現代公民不僅對于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于我國村民自治的發展也具有基礎性的意義。農民成熟公民意識所具有的自主、平等精神能夠喚起農民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地位,激發農民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政治積極性。農民公民意識的增強能夠為我國現代民主政治的確立和運行尤其是村民自治制度在農村進一步完善提供內在的心理基礎和人文環境從而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但是當前農民公民意識發展現狀還不足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一、當前農民公民意識存在的問題
(一)農民主體意識存在功利性和從眾性的傾向
改革開放后農民萌生的主體意一方面存在著功利性的傾向,這突出表現為農民在村民自治過程中所作出的行為選擇更多地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而非出于對為公民權利與責任的認同;與參與對公共事務和公共事業的熱情相比,農民對于實現自身利益事務的熱情往往要更為強烈,甚至出現為實現自身的利益而損害公共事務和公共利益的事情;而對于與自己無直接利害關系的公共事務,則以一種旁觀者和局外人的身份對待。另一方面農民的公民意識表現為強烈的從眾性,中國農民很難有獨立的主體意識。中國農民的主體意識往往寄生于集體心理當中,在村民自治過程中容易忽略自己獨立的政治參與地位,缺乏自己獨立的見解和主張,他們易傾向于在集體主張確定后才能形成自己意見,沒有集體的背影中國農民易于“失聲”;在村民自治參與過程中則容易出現搭“便車”的現象,這種情形下農民在村民自治過程中所作出的行為選擇不是基于自獨立的政治參與地位所做出的,而是基于盲從的心理都這么做。這種從眾性的主體意識不僅難以準確表達農民真正的政治主張,反而進一步弱化農民主體意識,甚至使農民的主體意識被“綁架”,使之成為某一集體意識的附屬物。例如在選舉過程,農村居民往往認識不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主體,在投票過程中往往隨大流。
(二)農民的權利責任意識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一方面存在權利意識凸顯,責任意識弱化的傾向。這種傾向表現為農民割裂了權利與責任的關系,在行使公民權利履行公民義務的過程中出現了權利意識有余而責任意識不足的問題,例如在村民自治過程中當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以公民權利的形式出現的時,農民往往樂于行使,但當它們作為一種公民應盡的責任、義務出現時農民往往怠于承擔。另一方面,與農民主體意識功利性相對應,農民的權利意識也發展不平衡,農民經濟性權利意識往往比政治性權利意識更為強烈,農民對于經濟性權利的了解程度遠遠大于對政治性權利的熟悉程度,對于政治權利的漠視使得他們對于權利的維護也具有選擇性,當農民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農民往往選擇經濟性權利進行維護。農民權利責任意識發展不平衡狀況會對農民自身權利的行使和享有產生危害,如果農民不履行應盡的責任與義務而只享受權利,難么農民自身公民權利也會被虛化,也成為了別人濫用權利的潛在受害者。
(三)農民參與意識呈被動化狀態
農民參與意識被動化狀態首先表現為農民對政治參與的疏離的心理,在實際生活中,農民對政治在思想和行為上產生了分離,農民對政治在思想上呈現出強力的關注并不能改變對政治參與的冷漠和不信任心理,對政治參與持無所謂的態度或者審慎的態度,不愿主動地參與村民自治中來,與政治保持適當的距離;其次,農民的政治參與意識呈現出動員性的特點,在農民大多數并非是自主自愿的參與到村民自治中來的情況下,農民的政治參與需要進行充分的動員,農民政治參與大多帶有“參演”成分,“走過場”是給動員人的面子;再次,農民參與意識表現出非制度化傾向,當農民某種制度化政治參與渠道受阻時農民容易采取非制度化的政治參與方式,例如不合法的上訪、投訴甚至演變為暴力對抗、私人攻擊等,從而阻礙了農民政治參與的合法化與規范化;最后,農民參與意識具有目的性的特點,大多數農民進行政治參與前提是這種參與可以實現他們某一特定的利益要求和愿望,否則很難驅使農民進行政治參與。
(四)農民民主法律意識缺乏
當前農民民主法治意識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還有很大差距。首先,法律知識欠缺,與城市公民相比農民法律知識普遍缺乏,他們對我國現行的與農村居民息息相關的法律不熟悉或根本不知道,很多人不知在遇到利益侵害時應該報警、找律師或法律援助,不懂得拿起手中的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其次,傳統“人治”觀念仍存在于農村,崇拜權力而漠視法律的現象雖然在減少,但在很多地區卻長期存在,“走門路”、“托關系”,使權力超越法律來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從而使法律在農民心中缺乏權威性。最后,與法律法規的強制性的約束相比,農民更習慣于接受傳統道德和相逢習俗的對于行為的調整,當這兩種行為調整方式發生沖突時多數農民就會將法律放到次要的地位。
二、我國農民公民意識現狀對村民自治的影響
(一)主體意識缺乏使村民自治缺乏內源性動力
村民自治的發展不僅有賴于政治制度設計的完善,還有賴于源于農民主體意識的成熟,而且后者更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自覺的、自主的、獨立的農民主體意識能夠為村民自治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內源性動力。當前我國農民的主體意識具有功利性和從眾性的特點,缺乏真正主體意識應當具備的自覺性、自主性、獨立性。農民主體意識自覺性、自主性、獨立性的缺乏使農民容易對村民自治形成片面的、錯誤的認識,難以產生自覺參與其中的意愿,更難以形成有效的政治參與促進村民自治的良性運行發展。在村民自治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形式主義”,例如“走過場式”的村民選舉,在削弱村民自治發揮其應有的功能的同時,也是村民自治進一步發展難以為繼。追根溯源,這種狀況的發生正是因為農民缺乏自覺的、自主的、獨立的主體意識使村民自治缺乏運行的內源性動力。endprint
(二)權利責任意識發展不平衡降低了村民自治的實效性
村民自治作為一種社會主義基層民主制度,其功能的核心內容主要是對本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作出合理安排,村民自治功能的實現以維護村民利益為目的,同時也需要農民以負責任的精神履行各項義務落實村民自治的功能。當前,農民權利責任意識發展不平衡,權利意識凸顯責任意識弱化的傾向、農民經濟性權利意識強于政治性權利意識的特點使農民在村民過程中易出現樂于享受權利而怠于履行責任、重視經濟性權利而忽視政治性權利,從而給村民自治造成意想不到的困難,例如在落實村民決定的過程中會出現部分農民缺乏責任意識因為個人私利抵制甚至阻撓落實決定的現象,使公共事務和公共事業處理很難達到好的效果,不利于維護村民長遠利益,也不利于實現村民自治的功能。因此農民權利責任意識發展不平衡降低了村民自治的實效性。
(三)被動的參與意識降低了村民自治的合法性
村民自治從本質上說就是對鄉村公共權力運用,在村民自治過程中運用鄉村公共權力的合法性來源于農民以參與的形式予以的認可。而目前農民參與意識呈被動化狀態,農民這種被動式參與意識使農民或遠離村民自治,或以消極的方式參與村民自治,甚至以負面的形式參與村民自治,農民這些行為都難以形成有效的政治參與使村民自治所作出的決議、決策是合眾意的結果,從而使村民自治組織獲得運用公共權力的形式上授權,使村民自治具有合法性;有時反而會削弱村民自治的合法性,使得村民自治組織缺少運用公共權力的形式上授權,導致 “村民自治”變成“村民不治”甚至“村民他治”,這就違反了村民自治的初衷。例如在村民自治過程,由于農民被動式的參與意識使農民不愿意參加村民大會或者村民代表大會參與公共事務的決策,使得村務的決策成為少數人的私領域,使村民自治失去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的意義。因此被動的參與意識會導村民自治合法性的降低。
(四)法治規則意識缺乏降低了村民自治的有序性
村民自治的主要內容是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村民自治有序運行的過程就是農民有意識的運用民主的方式、用法治的意識約束自己的行為進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過程。而當前農民法治規則意識發展水平與村民自治所期望的水平還有一定差距,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農民參與村民自治的行為,但遠遠達不到維護村民自治良性運轉的程度,甚至出現由于法治規則缺乏而擾亂了村民自治秩序的現象,例如,某些村干部在民主決策過程中大搞“一言堂”,對村務獨斷專行,造成村民對村民自治的抵觸情緒。另外公共事務的決策中不可避免出現損害某些個人私利的情況,而法治規則意識的缺乏會使利益受損的村民出現“大鬧會場”的行為,甚至會將這種公共決策歸咎為村干部的個人行為,對村干部進行個人報復。這些由缺乏民主法制意識的行為不僅不利于通過有序政治參與解決問題,更不利于村民自治的有序進行。因此,農民法治規則意識的缺乏會降低村民自治有序性。
因此,我們需要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下,借鑒外國公民培育的成功經驗,并結合當前農村發展實際通過以下三個方面提高農民的公民意識。一方面我們要理順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培育以村民自治組織為主體的農村公民社會,另一方面,我們還要促進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切實落實村民自治的各項活動,使農民接收到的公民認識在實踐中內化成為公民意識。此外我們還要為農民公民意識的行程創造良好的在經濟、文化條件。希望通過以上途徑的完善促進農民公民意識的快速發展,從而使農民早日成為現代社會的理性、成熟的公民,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合格的實踐主體。
參考文獻
[1] 姜涌.中國公民意識問題思考[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
[2] 徐勇.中國民主之路:從形式到實體——對村民自治價值的再發掘[J].開放時代, 2000(11).
[3] 張慶俠,蘇國安.試論村民自治與我國農村民主化進程[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版),2001(2).
[4] 陳浩天.中國農村基層民主:生成、價值與運作:村民自治制度運行的政治社會學思考[J].求實,2012(4).
[5] 朱寧峰.農民的公民意識及對村民自治的影響[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4(9).
作者簡介:孫海程(1988.10- ),男,山東萊蕪人,本科,山東省蓬萊四中,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