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洪彬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不斷加快,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我國職業教育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如何把握機遇,找尋一種切實可行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是擺在職教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就加強校企合作、創新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校企合作 高技能人才 培養模式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依靠校內對學生進行的技能培訓是不可能培養出高技能人才的。一是目前多數職業院校的實習教學以課題訓練為主,結合生產實際的較少,培養的學生很難適應企業生產的需要。二是生產中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更新速度很快,學校沒有足夠的財力和人力來保證實訓條件跟上企業更新的速度。
因此,只有通過校企合作,才能把企業的技術、設備、管理制度、文化等成功地嫁接到學校的教育體系中,從而將學生逐步培養成為符合企業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實現學校培養與企業需求之間的無縫對接。
二、校企合作的實踐與體會
1.健全機構,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
1999年,筆者所在學校就成立了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由校企雙方負責人和有關專家組成。委員會在學校設立辦事機構,制訂了委員會章程,提出了校企合作規劃、目標和活動方式等,建立了日常信息交流反饋制度。校企雙方定期或不定期研究專業設置、專業改造、技能提升培訓、師資隊伍建設、教材編寫等涉及技能人才培養的重大問題,通過校企之間的信息交流與溝通,為校企合作的具體實施提供依據。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為確保教師對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等方面的了解,學校定期派遣教師到企業進修實習,或聘請企業專家為學校教師舉辦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等內容的培訓,使一線教師的知識得到及時更新,為培養適合企業需要的技能人才打下了師資基礎。
3.加強基礎教育,做好校企合作的對接工作
從教學規律上講,學生在進入企業實習前必須具備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和一定的技能,才能通過在企業的實習培訓和生產鍛煉,將在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轉換成生產技能。中職學校必須意識到這一點。
筆者學校在新生入校后,在對學生進行專業理論培訓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還注重對學生進行勞動意識、生產意識、質量意識、安全意識、企業文化等方面的宣傳和教育。學生在校學習的最后階段,學校按照企業要求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技能強化訓練,為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做好對接工作。
4.加強校企合作,創新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校企合作必須從提高辦學質量和滿足企業人才需求的角度,充分認識校企合作中學校的基礎作用和企業的主體作用。在滿足學生技能學習要求的同時,又能為企業加工產品,創造效益,使學生的生產技能在企業生產實踐中得到提高,從而滿足企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
要做好校企合作,首先必須做好學生在學校的基礎教育,然后對有合作意向的企業做好調查,要選擇一些規模較大、管理規范、技術領先的企業作為合作對象。同時,還要考慮到學生在企業進行技能培訓時的食宿和安全條件,確保學生在企業的技能培訓得以順利進行。
三、校企合作成功案例
為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筆者學校先后與幾十家誠信度高、技術含量高的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通過校企合作,實現了較高的就業率、專業對口率和優秀企業入選率,從而使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和就業穩定性得到了較大的提升。例如,筆者學校近年來與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第三工程公司的校企合作就是一個成功范例。
中石油天然氣管道三公司是我國大型管道安裝和施工企業,是筆者學校的長期合作單位。 2003年,該公司同意接收學校焊工學生40人到公司進行全封閉培訓。培訓期間,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每位學生的培訓經費高達3萬元。公司還專門從生產一線挑選技能精湛的焊工技師,每人輔導5名學生,對學生的訓練情況每周進行一次考核。學校組織相關老師隨堂聽企業專家講課,學習專業經驗;企業專家也可以聽學校老師講課,借鑒學校老師的授課方法與技巧。這樣校企雙方在教學方面共同提高,使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得以實現。最終,參加培訓的學生全部通過了河南省技術監督局的技術考核,優秀率超過95%,許多學生在培訓期間就被各工程處搶訂一空。由于和該公司在焊工專業高技能培訓方面的成功合作,使學生在掌握高技能的同時也得到了較為優厚的回報,并促進了學校焊工專業的迅速發展。截至目前,學校已有600多名畢業生在管道三公司工作,并成為企業生產的主力軍。
總之,通過校企合作,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校企合作為學校和企業帶來雙贏的局面,學生也因此受益。學生因為掌握先進生產技能而成為企業的生產主力軍,同時也為自己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作者單位:開封市技師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