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華
【摘 要】在高中歷史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認真分析學情,采取高效的教學方式,最大限度的整合教學內容,并有效的把握教學中的火候,也就是教學中的“度”。學生能做的,盡量讓學生自己完成,需要教師引導的,教師就應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內驅力,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激活他們的思維和探究意識,讓教與學實現(xiàn)良性互動,實現(xiàn)既定的教育教學目標。本文中,筆者主要探究了新形勢下高中歷史教學“度”的把握,希望能對歷史教學質量的提升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度”有效教學
歷史教學看似簡單,但是事實上卻是一門技術和學問。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多數(shù)都是教師的填鴨式灌輸,學生只能是聽從,這樣教師幾乎是全包圓,但事實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扼殺,教學效果也不佳,學生的學習也非常的死板,很難做到學以致用。新課改下,如何做好課堂教學中的師生角色轉變,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有效教學的必然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一定要把握好教學的“度”。
一、教學過程精心設計,優(yōu)化組合教學的深度和廣度
優(yōu)質的高中歷史課應該具有一定的起伏性、層次性和組合性,在教學過程中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張弛有度,把握住教學的火候。教學顧名思義應該是“教”與“學”的活動,為此,教學過程中“度”的把握應該既要考慮到教師,也要考慮到學生。首先,要做好師生關系的定位,“位度”要設定好,這需要教師了解自己的學生,能依據(jù)學情來調整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對于學生熟知的知識可以放開來講,擴大講解的范圍,不拘泥于課本。在知識點不多,教學任務較少的情況下,可以適當?shù)耐卣菇虒W內容,并在教學中給學生留足時間和空間,盡量把課堂還給學生。其次,要深挖教材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教材給出的內容有一定的膚淺性,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挖掘教材的深度,讓教材文字折射出歷史的魅力,教師能吃透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準,讓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在思路清晰,條理清楚的情境下學習歷史知識。教材的講授具有斷層性和平行性,而在日常的歷史檢驗中,歷史知識卻具有了立體性和總結性,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運用聯(lián)系的觀點有效的總結教學知識點。在教材的深度上,除了擴充課外知識外,還可以通過問題的設疑,把問題由繁變簡,由抽象到具體,注意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坡度,巧妙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趣。如在學習9.18事變的時候,通常我們會問學生事件發(fā)生的原因是什么,這容易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感動枯燥乏味。而換個角度,問學生為什么9.18事變會發(fā)生在1931年,這樣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掌握住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還能從站在那個年代的角度去分析日本和舊中國的國情等。在教學中把握的“度”要分配好教與學的內容,做好角色轉換。
二、作業(yè)布置要適宜,講究相應的量度和坡度
在高中階段,學習的任務較重,時間較緊,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一定會增加作業(yè)量,以往開展題海戰(zhàn)術就是極為重要的體現(xiàn)。其實,每一個人的學習精力都是有限的,高中生本來就是課業(yè)多,壓力大,一味的讓他們做作業(yè),效果也不一定就好,甚至適得其反,因為過量的作業(yè)而引起學生的厭惡,學習的目標就很難達到了。作業(yè)布置的目的是讓學生查缺補漏,檢驗學習的成果如何,能做到溫故而知新,只要目的能夠實現(xiàn),盡量能夠精簡作業(yè),減少不必要的臃腫作業(yè),這也是素質教育中提倡的“減負增效”的新理念。對于學生的作業(yè),老師盡量全批全改,在評價上應該以鼓勵為主,當然也要弄清楚問題的對錯,使得作業(yè)練習的目的能夠達到。在課堂、課外的練習中,教師在布置的時候能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和相關密度,做到難易適中,既能檢測到學習的效果也能讓學生對學習充滿信心。
三、做好復習測試,重視密度和梯度
進入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任務重了,學習的目標開始關注自身的成績,這是應對高考的直接呈現(xiàn)。在高中階段,為了提前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各種大大小小的測試就應運而生了,有的時候真實多如牛毛。在教學中,要把握好復習測試的頻率,也就是測試的密度,不易過高也不易太低,過高就會產生考試恐懼心理,過少則不能及時的了解學情,這些都是不妥的做法。在測試的內容上,要做到難以適中,難度系數(shù)不易過大,應該針對學習的知識、考點或者高考新大綱才選擇題目。問題設置的有梯度,基礎知識、分析探究問題都應該有所羅列。在單元測試、專題測試中,應該依據(jù)學情和學生之間的差異進行適當?shù)倪x擇。只有這樣注重密度、梯度地訓練,才能真正達到訓練目的。
教學中“度”的把握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過程優(yōu)化,教學設計層次突出,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在教學中能關注到每一位學生,讓其學有所樂,學有所獲。
【參考文獻】
[1]于辛.把握時代脈搏激活高中歷史課堂教學[J].吉林教育,2013(22)
[2]徐賽琴.淺談高中歷史必修三教學中課堂設計有效性的幾點反思[J].新課程,2012(08)
[3]賈靜燕.高中歷史課堂提問如何把握適度性原則[J].科教文匯,2011(11)
(作者單位:福建平和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