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東微
摘 要:追求小學低年級數學游戲在課堂中的動態生成,并不是不要預設,并不是主張師生在課堂上信馬由韁式地展開活動。教學是一項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與安排,這就是對教學的預設。課程專家指出:新課程改革應該把握平衡,在平衡中才能使改革進一步深化。新課程改革不是對預設要求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新課程呼喚生成,更關注精心的預設。教師要有開放的意識,準確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學生,有效開發資源,使教學資源盡可能在預設之內,為小學低年級數學游戲在課堂中的生成提供前提。
關鍵詞:教材教學;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
教材是面向全體的,不一定完全適合教師個體的教和學生個體的學。因此,教師在分析教材進而進行教學預設時,應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師的教學風格,對教材適當改編或重組。如“左、右”的教學,學生在學習“左、右”前,對“左、右”的認識并非一張白紙。據了解,一年級孩子入學以前,對“左、右”已有不同程度的了解,特別是能夠區分自身的“左、右”,所以,在設計教學預案時,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既從鞏固認識自身的“左、右”切入,又要注意適當地把握關于“左右相對性”的教學要求,不偏離“初步認識”的整體定位。首先,利用教材的主題圖,從手的左、右引入,初步感知“左、右”;接著通過教材中的“做一做”改編成音樂數學游戲:在音樂聲中,做動作,看誰反應快;之后利用教材中“做一做”第2題,結合學生的實際玩“身邊的左右”游戲,請學生找出自己左邊、右邊的鄰居,教材中“做一做”的第3小題與學生的實際結合,教師設計了“你是我的鏡子”的數學游戲,體驗了“左右”的相對性;然后利用教材第6頁“生活中的數學”學以致用,通過實例演示和例舉,體現數學的價值,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
邊,生活離不開數學,同時滲透了做事要講規則的習慣教育;課的最后結合一年級孩子的心理特點,
安排了在音樂聲中“拍手、跺腳”的游戲,寓鞏固于動作游戲之中,課結束,趣猶存,使學生感到“數學好玩,數學有用”。
不同的教學目標,決定著課堂學習的不同側重點。如,以“兩位數的組成”為例,教師安排了“小動物組數”的游戲活動。動物學校中的大象老師給其他的小動物上課,在黑板上給出:7、1、5三個數,問:用他們能組成多少個不同的兩位數?在插圖的下面又有兩個問題:(1)怎樣才能做到既不遺漏,又不重復?在全班交流一下。(2)組成的兩位數中,最大的數是多少?最小的數是多少?教師針對這一教學材料,預設的目標大致可以概括為兩類:第一類的終極目標為: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掌握判斷組成數個數的方法。第二類的終極目標為: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在經歷中養成有序舉例的思考習慣。顯然,兩類目標預設都是體現本課時材料精神的,但不同的目標預設,就決定課堂學習的不同側重點。如果把第一類終極目標作為目標預設,那么,這堂課的基本思路是在多組練習中概括出判斷的方法,形成技巧。如果把第二類的終極目標作為目標預設,那么,這堂課的基本思路是在練習中討論怎樣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得到體驗。簡而言之,兩類目標預設的區別在于第一類是以知識目標作為終極目標,重在知識提煉、技巧形成上;第二類是把過程目標作為終極目標,重在體驗與思考習慣的養成上。從學生的發展來說,本課時的意義在于借助簡單的排列組合的知識,讓學生體會思考問題的時候怎樣做到不
遺漏、不重復,養成有序列舉這樣一種思考習慣。教師在這一環節的實際操作中,調整自己的情緒進入狀態,并依此去推動、感染學生,讓學生進入一種思維與情緒和諧的學習狀態中。
把小學低年級數學游戲在課堂中動態生成的策略運用于課堂,結合低年級學生和教材的特點,充分做好處理突發問題的預案以及教學方式,從而將課堂教學從“執行教案”走向“動態生成”,使數學的“抽象乏味”變成“形象有趣”,賦予課堂更多的真實性、動態性、生成性和創造性,真正體現“學本課堂”,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愉悅地探究數學的奧秘。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嶼田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