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最為有效的、適合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學校從職業教育的使命出發,通過多年來積累的十種校企合作模式的實踐,構建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實現了職業教育的本質回歸。
關鍵詞:校企合作 工學結合 人才培養模式 實踐 探索 收獲
當前,對于職業院校培養的各類技能型人才,社會普遍反映動手能力不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差,適應企業生產的時間較長。這說明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問題。筆者所在學院通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表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一、“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1.校企合作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創新“產教結合、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職業教育辦學體制和運行機制,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和辦學質量提高的關鍵環節,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也符合國際職業教育發展趨勢。
校企合作是基于“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院校和企業雙方共同培養人才的一種方式,其本質在于把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實現良性互動,形成“雙贏”局面;其核心是產學合作、工學結合、雙向參與;目標是提高學校的辦學效益,增強企業的人才競爭優勢,最終的目的是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校企合作已成為職業教育辦學的顯著特征,是職業教育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根本出路。
2.工學結合
工學結合是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發展的必然趨勢,各職業院校也正在積極組織、鼓勵工學結合課程體系的開發,掀起了諸如“基于工作過程”“工作過程系統化”“學習領域”“工學結合一體化”等不同稱謂的課程體系開發潮流,其核心思想就是“工學結合”。
工學結合的“工”是指“工作過程”,工學結合的“學”是指“學習過程”,工學結合就是“工作過程”與“學習過程”相統一的過程。工學結合的內涵是:從做中學,從學中做;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
3.“校企合作”與“工學結合”的關系
“校企合作”與“工學結合”互相獨立又緊密聯系。沒有“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沒有土壤來源,就是空談;沒有“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沒有深度,就失去意義。“校企合作”是辦學模式,“工學結合”是教學模式,他們共同構成了職業教育特有的人才培養模式。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最為有效的、適合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是指職業院校通過對企業典型工作任務的分析描述,開發學習領域課程,創建真實企業實踐環境,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的一種教育活動。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這一教育思想,整體反映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即通過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教育,共同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它是職業教育職業性本質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原則在職業教育中的具體體現,實現了職業教育的本質回歸。
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
“校企合作”已被學校確定為發展的“四大戰略”之一,并專門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員會,制訂了校企合作實施方案,深度推進校企合作。
1.模式一:引企入校
學校提供設備和場地,把企業的一個工段引進校園,企業提供技術人員,并對師生進行培訓,通過在校內實行“理論學習”和“頂崗實訓”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完成生產任務。這種模式既可以解決企業設備場地不足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學校實訓師資不足的問題,降低了教學成本,真正做到企業與學校資源共享,獲得“產學研”相結合的多贏途徑。如:學院與北京第二機床廠、天津國豐模具有限公司等單位開展的合作就是典型的“引企入校”模式。
2.模式二:產教結合
學校提供師資、設備和場地,企業提供產品圖樣和原料。學校產教結合、工學一體,通過學生教學實習進行產品加工或項目合作。企業根據完成的產品質量和數量須向學校提供水電、機器折舊、老師加班等加工成本費用。如:學院與清華大學精密儀器制造系、北京東方潤邦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的合作就是典型的“產教結合”模式,這種模式目前很盛行。
3.模式三:產品研發
學校師資憑借技術和設備優勢,與科研機構或企業技術人員合作,承接企業產品研發項目。企業提供市場需求和策劃方案,學校進行產品造型設計、樣品開發并持續改進,最終形成新產品。如:學院與清華大學核能物理研究所、北京長城電子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等單位的合作就是典型的“產品研發”模式。
4.模式四:課題研究
企業針對某一專業領域參與學校的課題研究或教學改革,共同提煉典型工作任務,討論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研究教學課題,開發工作頁。雙方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致力于學術領域的探討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以及課程標準和教學項目的完善。如:學院與北京華德液壓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圣藍拓數控技術有限公司等企業進行的合作就是典型的“課題研究”模式。
5.模式五:專家講座
一方面,企業把一線技術工人送到學校,學校專家針對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進行強化培訓,并進行職業技能鑒定和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另一方面學校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行業、企業專家到學校舉辦講座,把企業的“新技術、新材料、新方法、新工藝”帶到學校。如:學院聘請吳柏林、金福吉、衛建平等知名專家來校對數控加工專業一體化師資進行培訓授課,收到了很好的校企合作效果。
6.模式六:技能大賽
學校發揮技能優勢,承辦技能大賽,企業積極參與協辦。在學院承辦京城控股、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等企業級技能大賽和市級、國家級大賽時,有大連機床廠、成都千木數控刀具有限公司、北京藍新特夾具技術有限公司、北京數碼大方科技有限公司等13家企業積極參與大賽贊助,分別從數控機床、數控系統、刀具、量具、夾具、軟件等方面提供了技術支持。通過比賽,企業員工給學院教學帶來了新技術,學院也給企業提供了競技平臺,共同提升了技能水平。endprint
7.模式七:校外實訓基地建設
學校按照企業產品加工要求提供設備,把設備安裝在企業現場,在企業建立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學校安排師生定期去企業實習,企業負責對師生進行培訓。如:學院與北京北量機電工量具有限責任公司的合作就是典型的“引校入企”模式,目前有300多名學生分15批次前往企業參加實習教學。在那里,同學們接觸到了德國通快激光切割機等新的機床和生產工藝,了解了生產工藝和車間的生產管理,受益匪淺。
8.模式八:工學交替
按照教學計劃安排,學生在校上一段時間課,去企業進行一段時間社會實踐,然后再回校上課,實現工學交替。如:學院與航天三院159廠的合作就是典型的“工學交替”模式。這種模式特別適合技師班教學,到企業實踐有利于同學們了解企業生產過程、尋找典型課題,回校后便于撰寫論文和答辯。
9.模式九:訂單培養
學校與企業進行聯合培養,以企業名義開辦定向委培班。一種形式是針對在校生,學校按照企業要求制訂教學計劃和大綱,植入企業文化,開設特色課程,校企共同培養,從而實現學生入學就有工作,畢業就是就業;實現招生與招工同步、教學與生產同步、實習與就業聯體的良性循環。另一種形式是針對企業員工,根據企業需要進行短期技能培訓,學校“送教上門”,為企業提供量體裁衣式地教學服務。如:學院開設的“華德班”“現代班”“北開班”等就是典型的“訂單培養”模式。
10.模式十:教師下企業實踐
校企合作,重要的是教師首先與企業合作,最終受益的是學生。為了向學生傳授工作過程知識,教師必須下企業實踐,親身體驗和經歷學生未來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內容。學院每年安排教師前往北京第一機床廠、北京華德液壓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北京數碼大方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進行下企業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總之,學院“請進來,走出去”,通過以上“十種模式”的校企合作,使企業得到人才,學生得到技能,學校得到發展,從而實現學校與企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雙贏結果。
三、“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1.以校企合作促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的開發
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以具體工作任務為學習載體,只有通過多種模式的校企合作,才能不斷地將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為一體化課程,不斷地尋找教學項目、創造工作情境,不斷地將教學項目開發成工作頁,逐步實現“文化課分層次教學、專業課一體化教學、綜合技能課產教結合”,逐步實現“教學場地車間化、教學內容工作化、教學項目產品化”,從而達到以校企合作促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的最終目的。
2.以工作室建設搭建校企合作新平臺
為發揮高技能人才在首都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學院申報的“北京市楊朝輝鉗工首席技師重點工作室”和“北京市江偉加工中心操作工(多軸)首席技師工作室”,得到北京市批準。工作室將立足于教育教學改革、高技能人才培養、技能大賽承辦和技術攻關等方面開展工作,通過工作室的建設搭建校企合作新平臺。
3.以五項關鍵技術開拓校企合作新領域
“五軸加工技術、快速成型技術、機電聯調技術、激光檢測技術、工業創意設計”已成為引領學院機械制造類專業向高端發展的五項關鍵技術,是未來專業發展的藍圖。學院要圍繞這五項關鍵技術開拓新的校企合作領域。
4.以基地建設輻射示范全國職業院校
學院已與人社部教培中心、快速制造工程國家研究中心、機械行業協會等單位合作建立了“現代制造技術培訓基地”“全國機械行業職業院校大連機床區域技術服務中心”“全國機械行業職業教育教師藍新特夾具實踐基地”和“北京市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公共實訓中心”。這些基地和中心的建設,將大大增強學院的實力,通過開展各種師資培訓活動,輻射示范到全國職業院校。
四、“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成效
1.校企合作使教學質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校企合作使學生能夠掌握企業當前的實用技術,能夠理解企業的質量意識和工時意識,真正提高了綜合職業能力,培養了一大批受企業歡迎的技能人才。尤其是積極參與校企合作的學生,獲得了很多工作過程知識和寶貴的加工經驗,這為他們參加全國技能大賽并獲得優異成績奠定了良好基礎。
2.校企合作增強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通過校企合作,使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企業生產一線的生產情況,掌握最新的生產技術和工藝,增強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學生一到企業,就被充實到重要生產崗位頂崗生產,成為車間的生產骨干。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部分學生成為生產技術能手和班組長,還有的學生被評為標兵。
3.校企合作培養了一體化教師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的關鍵,是要有一支能夠“工學結合”的一體化教師隊伍。通過校企合作,教師獲得了很多與企業接觸的機會,教師們帶著問題或課題與企業合作,能夠提出很多課程改革方面的建議,并及時將“新理念、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引入教學過程,促進了教學模式的改革和教學內容的更新,培養和鍛煉了一體化教師隊伍。
4.校企合作節約了教學資源
校企合作,學校與企業資源共享,從而有效地利用各種教學資源,達到節約教學資源,降低教學成本的目的。學院機械加工專業開展了產教結合、產品研發、對外技術咨詢、承辦技能大賽等校企合作項目,節約了教學成本。
綜上所述,學院從職業教育的使命出發,通過多年來的實踐與探索,構建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在體制層面實現了就業導向和市場驅動,在課程層面實現了能力本位和過程導向,在教學層面實現了學生主體和行動導向,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實現了職業教育的本質回歸。未來學院在“以校企合作促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的開發、以工作室建設搭建校企合作新平臺、以五項關鍵技術開拓校企合作新領域、以基地建設輻射全國職業院校”等方面的探索,必將賦予校企合作新的內涵。
參考文獻:
[1]劉加勇.我國高職教育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08(20).
(作者單位:北京市工貿技師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