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君若
【摘 要】素質教育理念日益提倡的今天,課堂教學過程高度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師生交往、互動和共同發展。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已不再是簡單的教師灌輸、學生聽懂的模式,而更重要的是學生的主動分析與研究的互動學習過程。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提高師生之間的互動水平,有利于學生感知能力、體會能力以及數學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 互動 模式
一、互動學習模式概述
1.互動學習模式的涵義
互動,狹義的概念,為在一定的社會背景或具體情境下人與人之間發生的各種形勢、程度、性質的互相作用和影響;而互動學習模式,則是在課堂教學這一時空中,所形成的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一切交互作用與影響的課堂教學模式,它以“問題—探索—問題—問題解決”為主線。這種模式充分尊重并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其對教學內容進行主動的學習與思考,而教師則發揮其組織、幫助與指導的主導性作用,引導學習主體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它以學生興趣與能力的培養為核心,將課堂教學的不斷優化,學生數學素質的培養和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為目標。
2.互動學習模式的意義
數學的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教師的思維和學生的思維之間進行互相溝通的一個過程。互動學習模式,更加注重了數學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的教授和學生自主創新、個性發展以及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互動學習模式的有效實施,有利于師生之間的教學活動向平等交流的方向邁進,有利于教與學、師與生之間的互動與結合;互動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教,是為了引導并促進學習,學,則更為自主與積極的學;這種模式實現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合作、對話、交流與碰撞,進而實現了知識的構建。
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模式分析
數學新課程標準與理念都強調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改變,提倡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圍繞教材實現平等的對話與交流,提出多種多樣的問題、豐富多彩的對話等。小學數學作為學生數學學習的啟蒙階段,教師應準確掌握不同學生的特點與特長,努力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重視與學生之間所進行的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激發其數學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引導學生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學會自主學習。
例如:在《認識物體和圖形》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提前準備一些物品,如藥盒、肥皂盒、魔方、骰子、易拉罐、茶葉盒、乒乓球、玻璃彈珠等等,引導學生將這些物品分類,并將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學生可知魔方與骰子是一組,乒乓球和玻璃彈珠是一組,易拉罐和茶葉盒為一組,藥盒和肥皂盒為一組,教師對分類正確的同學加以肯定。為了區別這些物體,給它們起名字分別為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球,然后鼓勵學生摸一摸,說一說,學生便會踴躍發言:長方體是長長,方方的,有平平的一共六個面,每個面都不一樣大;圓柱是高高直直的,圓溜溜的,上下一樣粗,還有兩個平平的圓形面等等。
這樣的課堂情境的創設,將教學過程變得豐富多彩,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和動手程度,一問一答的互動模式也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而教師對學生適度的肯定與贊揚,也會鼓勵學生參與課堂互動學習的自信心與主動性。
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模式分析
當前的學校教育,提倡學生之間的互動、協作與交流,因為不同人的文化背景、知識水平等都各自不同,所以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是一種互助互補、團體協作精神的培養。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充分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內與課外教學,積極引導學生組建合作學習小組,讓學生學會團體合作與交流,形成思維和實踐的互補,協助其創立新穎的主題,實現學生與學生之間對數學知識所蘊含的數學思想進行個性化感悟,拓展其數學思維空間,全面提高其素質與能力。
例如:《位置》的教學,在課堂中將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知識傳授給學生后,可布置課外作業,引導學生4人分為一個課外小組,尋找生活中存在的位置關系。比如上下樓梯或在馬路上步行,你能否正確的靠右側通行?去電影院看電影,拿到電影票后發現你的位置是從前數第幾排,從左數第幾個,你能否找對位置呢?你住在一幢漂亮的新樓房里,你家在第五層,那么你知道你左邊是誰家,右邊是誰家么?《位置》這節課的教學中,左和右是學生出錯率最高的地方,所以,在課堂教學之外,有效組織學生分組學習與互動,有利于學生在這樣的活動或游戲中良好的對知識進行鞏固,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和主動實踐的能力,化抽象為具體,深化頭腦中知識的印象,最后獲取成功的體驗。
總而言之,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模式,是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一項有效教學策略,它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體現了學生主體在自我學習、自我改進、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意義。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學習模式的建立和有效實施,有利于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的營造,有利于互動學習情境的構建,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激發,培養并提高其自主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其自信心與成就感,最終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與能力。
【參考文獻】
[1]丁紅.小學數學小班化教學與“參與式互動”學習的結合[J]. 小學數學研究,2012(5):78.
[2]陳惠芳.小學數學生態課堂中師生交往互動的新思考[J]. 教學新論,2011(4):68-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