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龍
摘要:鋼琴是西方文化的舶來品,隨著中國融入世界的進程加快,鋼琴音樂文化也在中國不斷發展壯大,涌現出一批優秀的鋼琴作曲家和作品。本文結合中國鋼琴音樂藝術的發展歷程,對當代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特點進行剖析,希望對中國鋼琴藝術的發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鋼琴作品 藝術創作 人文關懷 鋼琴教育
一、中國鋼琴音樂藝術的發展歷程
鋼琴,對于正處于全球一體化大浪潮的中國人來說,并不是陌生的。在平坦全球的視野下,我們正接受著來自國內外最新潮和最前沿的資訊、科技、藝術等,鋼琴也不例外。據中國音樂協會透露,目前中國大概有3000萬人在學鋼琴,如果覺得這個數字還不夠震撼的話,對比下古箏、笛子、二胡等傳統樂器或是小提琴等,就會感嘆鋼琴在中國的受眾和愛好者確實在逐漸增多。中國優秀的鋼琴藝術家也不少,如近期比較知名的朗朗和李云迪,都是風頭正勁的青年鋼琴藝術家。
鋼琴這件樂器,是實打實的舶來品。同中國的傳統樂器如古箏、琴、笛子、二胡、嗩吶、編鐘等相比,又抑或是同西方的其他樂器如小提琴、大提琴、薩瑟斯、手風琴、吉他等同論,鋼琴在音域的分布上更為寬廣,能夠處理復雜的高音、低音,其音色也更為糅合、純美,無怪乎鋼琴被譽為“樂器之王”,并在傳入中國后迅速受到熱捧而一舉奠定其在現代中國樂器的地位。
我國的鋼琴最早是由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作為貢品呈給明朝萬歷皇帝的,古人將其稱之為“七十二弦琴”。這種來自于西方的精致樂器被負有“天朝上邦”思想的中國人視為“奇技淫巧”。直到民國時期,鋼琴才被作為西方先進文化和科學的象征正式引入中國。趙元任是我國最早接觸并使用鋼琴創作音樂作品的藝術家,其根據民間歌曲改編的《花兒與湘江狼》、《和平進行曲》等都曾獲得較大的藝術反響。其中《和平進行曲》被視為中國第一部鋼琴作品。隨著鋼琴藝術學校在國內的興辦和鋼琴教育的傳播,一批有著卓越藝術才華的愛好者開始在鋼琴的創作之路上嶄露頭角,如賀綠汀的《牧童短笛》,曾經拿過“中國風味的鋼琴作品”比賽頭名。還有如江文也、劉雪庵、丁善德等也是時名頗重的鋼琴作曲家。尤以丁善德創作的鋼琴曲成就最高,如《春之旅》、《序曲三首》、《中國民歌主題變奏曲》等,并一直活躍到建國以后,在毛澤東提倡的“雙百”方針下,又創作了《快樂的節日》(兒童組曲)、《新疆舞曲》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鋼琴作品。這一時期比較有名的作曲家還有馬思聰、汪立三、陳培勛、廖勝京等。文革期間,我國的藝術創作環境遭受極大的擠壓和破壞,僅有鋼琴協奏曲《黃河》稱得上是一篇佳作。改革開放后,藝術家重新迎來了創作的春天,汪立三、王建中、殷承宗、儲望華等又迸發出精神的創作熱情,以各自不同的藝術理解和創作方式延續自己的藝術生命,推動著中國鋼琴音樂藝術向前發展。
二、當代中國鋼琴作品創作的特點分析
(一)從豐富的民族歷史文化中汲取素材
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歷史文明的國度,曾經產生過許多燦若艷霞的優秀藝術作品,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陽春白雪》、《十面埋伏》、《二泉映月》等,誕生過許多偉大的藝術家,如鐘子期、師曠、嵇康、李龜年、李叔同、阿炳等。面對這口巨大的藝術寶庫,從事鋼琴創作的藝術工作者怎能不動心,豐富的民族歷史文化成了他們靈感的源泉和創作的素材庫,一些鋼琴作曲家將傳統的、民間的歌曲改編成鋼琴曲,融入現代的、西方的特色,如葉露先生根據陜北民歌《蘭花花》改編而成的鋼琴變奏曲——《蘭花花的故事》,即從素材的選用、民族技法的糅合、曲調的運用等創造性將一首在陜北地區流傳頗廣的民歌改編成一曲膾炙人口的鋼琴作品,在真實再現原歌曲故事情節和情感的同時,借助鋼琴的廣域音質和優美音色更加豐富了故事的層次感,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張力。還有諸如《陽關三疊》、《平湖秋月》、《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二泉映月》等都曾被成功改編成鋼琴作品,取得了不俗的反響。
(二)在傳統的民族聲樂學習中磨礪技巧
鋼琴是發源于西方的演奏藝術,在早期傳入中國的時候,中國的作曲家們在對西方經典大師如貝多芬、莫扎特、肖邦等名家的作品進行認真揣摩和研究,吸收西方鋼琴作品創作中的和聲、復式聲部、多聲性、演奏技巧、高低音之間的銜接與轉換等,為鋼琴的創作砥礪基礎。然而,由于文化上的同源性,我國鋼琴作曲家在作品創作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從傳統的民族聲樂中吸收養分、磨礪技巧。如賀綠汀的《牧童短笛》,作品通過借鑒傳統民族音樂的曲式結構,創造性的使用二聲部對比復調的音樂表現手法,再加上中段“旋宮”的巧妙運用,使得整部作品歡快、活潑、亮麗、跳動,充滿著童趣,將一個機靈、可愛的牧童形象栩栩如生的用音樂的形式展現在聽眾面前。再如汪立三在其鋼琴獨奏曲《濤聲》中,其基調借鑒的是中國傳統佛教樂曲《目連救母》的音調,參照鋼琴的藝術表現需要,對不同的音調加以調和和疊置,并在作品中融入了日本民族音樂中常用的“都節調式”的基本調式,力圖展現出海潮波濤洶涌、層疊起伏的壯闊景象。而在聽眾的耳中,在鋼琴高低鍵盤的敲擊中,流瀉出的是海狼挾濤而來的低沉、海浪拍在砂巖上的撞擊聲,現場感十足。
對民族樂器的模仿也是中國鋼琴作品的一大特色。許多作曲家在傳統曲目改編的藝術創作中,為了力圖盡可能多地還原原作品的藝術美感和特色,保留了許多的中國元素,通過鋼琴和聲、聲部等不同手法的運用力圖模仿傳統樂器的藝術表現效果,營造出一種獨特的音樂美感。如王建中在對嗩吶名曲《百鳥朝鳳》的改編中,在原曲嗩吶的音樂基調上,充分運用鋼琴對聲音的不同處理技巧,如顫音、疊聲、刮奏、泛音、倚音等,還原了嗩吶高亢、嘹亮的音線和表達效果,將鳥鳴、蟲叫等自然聲音表現的淋漓盡致。而且鋼琴柔和的音色也在感官上也更能帶給聽眾賞心悅目的享受。其他不少作品如《翻身的日子》、《梅花三弄》中都有對傳統民族樂器的模仿和借鑒。這也是我國鋼琴作品有別于西方鋼琴作品的一個重要特點。
(三)始終堅持宣揚積極向上的人文情懷
中國鋼琴作品的另一大藝術特色就是始終堅持宣揚積極向上的人文情懷。從早期的趙元任先生的《和平進行曲》開始,中國的鋼琴作曲家一直秉承著家國天下的偉大情懷和對祖國家園、人民生活的現實關注,在藝術的創作中寄托對祖國山河的欣賞,對百姓生活的美好祝福,對民族前途命運的殷切希望,用藝術的形式將人間大愛傳遞給每一位聽眾,體現了藝術家的藝術操守和人文情懷。如丁善德的《快樂的節日》(兒童組曲),作者在作品中通過快速的節奏變換和連續的重復式結構,將小朋友們在節日中高興愉快的心情生動活潑的展現出來,流露出作者對祖國未來的花朵健康成長寄予的殷切希望,而身為聽眾的我們也能感受到這種放空心身的活潑和明快,精神得到舒緩和振奮。而陸在易的鋼琴伴奏曲《望鄉詞》中,作者則表達的是另一種深沉的家國之情,在于右任先生飽蘸相思的字里行間,作曲家用鋼琴的聲音將這種濃郁的鄉愁思念以傳神的方式生動刻畫出來。全曲哀婉大氣,滄桑濃郁,海峽兩岸的分離之痛成為壓在每一個愛國赤子心中難以割舍的情懷,也在激勵著后輩不斷努力奮斗,爭取早日實現兩岸的融合。
三、結語
中國的鋼琴藝術走過了漫漫百年征程,在全球一體化的新形勢下迎來了新的春天。我們相信,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群眾文化水平的提升,鋼琴藝術教育一定會獲得更廣泛的發展空間和成果,屆時也必然會涌現出更多優秀的鋼琴家和鋼琴作品,推動中國鋼琴音樂藝術的繁榮。
參考文獻:
[1]裴航.中國鋼琴作品創作特點淺析[J].藝術科技,2013,(06).
[2]劉俊俊.論述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特點[J].大眾文藝,2012,(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