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翠瑤
摘 要:合作能力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一項重要能力素質要求。大學生合作能力可細化為五個方面的能力要素:平等意識、責任意識、溝通能力、誠信精神與寬容精神。從行動學習的視角看,大學生合作能力建設的關鍵是以團隊為基礎,以學習、體驗、反思、行動為主要環節強化大學生合作的基本要素,在行動與學習的持續循環中不斷提升合作能力。
關鍵詞:行動學習;大學生;合作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21-0139-03
合作能力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一項重要能力素質要求。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高層次人才的大學生有必要加強合作能力培養。21世紀是合作與競爭共存的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發展,世界各國在激烈競爭的同時,相互依賴、頻繁交往、尋求合作的要求也日益增強。各種交叉學科與跨學科領域是現代科學研究的重要特征,重大科技創新更多表現為各種不同知識背景、不同學科領域的創新人才合作研究的結果。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高層次人才,具備良好的合作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行動學習是以團隊合作為基礎的現代培訓模式與方法。行動學習理念與方法對于加強大學生合作能力培養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一、大學生合作能力內涵
合作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所表現出的有利于人和社會的行為。《辭海》中對“合作”一詞的主要釋義是“共同創作”或“共同從事”,在英語中的“合作”即“cooperation”來源于拉丁文,主要指成員之間的共同行動。從心理學角度看,合作是個人與個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為實現共同目標或共同利益,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種聯合行動。它包括兩方面的內涵:一是指團體內的和平共處,并形成團體的共同目標和凝聚力;二是指團體之間的和平共處。即與團體外的個人、集體等謀求共同利益、實現雙贏。
提高大學生合作能力的前提和基礎是對大學生合作能力的內涵做出科學判斷,是對大學生合作能力的構成要素做出合理的分析。通過正確把握大學生合作能力的內涵,才能更為有效地借助各種現代培訓理念與方法強化大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從合作構成要素來看,大學生合作能力分為五個方面的能力素質:平等意識、責任意識、溝通能力、誠信精神與寬容精神。平等意識是合作形成的基本前提。平等意識是指團隊或小組中各成員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相待。平等意識是團隊合作形成以及合作持續有效開展的基礎。責任意識是指合作者對自己所承擔的權利義務有清晰的認識,個人是團隊的一分子,一定要明白團隊的整體目標,知道自己的工作在全局中的位置和價值,才能夠在情況變化時做出正確的判斷。溝通能力是合作能力的內在要求。良好的溝通交流是團隊合作形成的重要條件。在團隊中,每個人都需要闡述自己的想法,介紹自己的工作,并且讓別人理解,這需要很好的溝通表達能力。溝通能力不僅僅表現為口頭表達能力,它也包括工作的文檔化,也就是說通過文字進行溝通和交流,不僅要說清楚,而且還要把它寫明白,讓團隊的成員能夠理解。第四是誠信精神。誠實守信既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合作形成的內在規范。缺少誠信氛圍,合作無從談起。誠信精神還要求團隊成員具有高度的敬業精神,即每位成員積極努力工作,凝聚團隊合力。作為一個團隊的成員要在團隊中做可信之人,能夠贏得大家的尊重。如果團隊中的每個人都是值得信賴的人,那么團隊的效率就會很高,執行力也會很強。第五是寬容精神。寬容是指對不同觀點、不同意見、不同處事方式的自制、忍讓與包容,是沖突雙方的理解、溝通與合作。從價值論的視角看,“寬容是一種以價值多元化為根據的理智化、明智的生活態度和實踐方式……寬容,首先意味著對現實主體和價值多元化的承認;其次,意味著對不同主體之間平等地位的尊重;第三,意味著對不同價值標準的客觀理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意味著對自己價值標準的信念執著”[1]。寬容精神是維系合作持續發展的潤滑劑。相互協作與相互包容是提升團隊效率,發揮團隊優勢,促進團隊和諧的基礎。對大學生而言,培育寬容精神,學會與他人合作,是大學生成才的重要條件。在合作的五個要素中,平等意識、溝通能力是合作的前提與基礎,誠信精神與責任意識是合作的核心,寬容精神是合作形成的外在條件,是維系持續合作的助推器。五個要素之間環環相扣,緊密聯系,不可或缺。
二、行動學習及其基本理念
行動學習是由英國的瑞文斯(Reg·Ravens)教授于1971年在其著作《發展高效管理者》中正式提出。何謂行動學習?英國學者伊恩·麥吉爾和利茲·貝蒂指出:“行動學習是一個以完成預定的工作為目的,在同事的支持下的持續不斷地反思與學習的過程。行動學習中,參加者通過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反思他們自己的經驗,相互學習和提高”[2]。行動學習包含了一些新的學習理念:提出學會學習是個人發展中最為重要的因素;強調個體經驗對學習的意義,不是簡單地主張在做(行動)中獲得新知識和新能力,而是更關注對以往經驗的總結與反思,期望通過對過去事件的理解,強調在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中不僅要能指導、會行動,而且要能從深刻的反思中獲得經驗提升,使個人通過反思和體驗過程獲得專業發展。行動學習有三個主要因素:參與者、問題以及分享小組或團隊。行動學習小組成員通過相互支持與相互挑戰(通常以質疑的方式)取得共同進步。
行動學習是自我發展與組織發展的雙向共進。所以,行動學習是一種集學習知識、體驗經驗、團隊學習以及探索性解決問題四個方面于一體的綜合學習模式。行動學習的基本理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3]:
(一)行動學習強調行動的“做中學”
行動學習的基本原則之一是“知識是行動的結果”。瑞文斯認為學習包含兩個要素:“結構化知識”(Programmed Knowledge)與“質疑式洞見”(Questioning Insight)之和。學習顯然包括對已知事物的吸收,也包括在無人知道如何行動的情況下詢問正確問題的能力。結構化知識能夠通過技術性教導習得,而質疑式洞見卻需要通過“做中學”獲得。行動學習關注的是這種質疑式洞見。行動學習是一種通過小組成員的相互幫助,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或完成某項任務的學習。行動學習注重邊用邊學,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行動與學習結合在一起,貫穿于全過程。學員每次集中時,總結反思前一階段工作,制訂下一階段的行動計劃,每人都帶著行動計劃回到原單位,按照行動方案進行實踐。一段時間后,每人又將行動中遇到的新問題帶到小組中討論,并形成下一步行動計劃。行動學習是一種通過“問題——研討——行動”的學習方式。因此,行動始終貫穿于行動學習的主線。
(二)行動學習是學習工作化與工作學習化
行動學習聚焦的問題來源于具體實際。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習與工作的一體化過程。行動學習以解決組織發展中實際存在的問題為目標。行動學習要解決的問題既是組織發展中客觀存在的問題,也是組織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點、熱點問題,因此,行動學習的問題聚集于組織實際的工作,是工作發展面臨的瓶頸,是工作有待解決的任務。解決組織發展中存在的熱點、難點問題需要群策群力,需要共同學習,需要知識補充與知識互動。行動學習就是學習與工作的有機結合,學習與工作在行動學習活動中難以區分,學習就是工作,學習的發展就會帶來工作的突破;工作就是學習,思考、研究工作問題是在實踐中提升學習能力,提高個體與團隊的實力。
(三)行動學習是以小組為單位的團隊學習
行動學習要求組成6人~8人的小組,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反思、學習和行動。在小組活動期間,學員們開展集體對話,互相支持,認真反思,研究自己和別人的經驗,互相貢獻思想。這種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模式,有利于發揮團隊優勢,實現思想碰撞、知識交叉,有利于創新思維的形成,對于學員團隊合作精神、人際交往能力、情商等能力素質的培養更具優勢。
(四)行動學習是以注重體驗的反思式學習
行動學習強調反思個人經驗,從反思中學習,在反思中提高。反思使人們進入潛意識系統,重新思考和評估行動背后的信念與假設,從而得出更客觀、更合理的新認識,實現心智模式的轉變。行動學習要求學員反思已有行動,通過反思獲得學習提升,并指導下一步行動。行動學習的過程就是引導參與者反思自己的經驗,發現自己在學習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借助于行動學習促進師或行動學習方法引導參與者積極反思,在“問題——研討——行動”的循環中為參與者反思性對話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在反思與體驗過程中獲得成長性發展。
三、以行動學習理念與方法推進大學生合作能力建設
行動學習是基于小組學習和團隊合作基礎上的一種現代培訓與教育模式與方法。行動學習的理念與方法有利于大學生合作能力培養。從行動學習的視角看,大學生合作能力建設的關鍵是以團隊為基礎,以學習、體驗、反思、行動為主要環節強化大學生合作的基本要素,即強化平等意識、責任意識、溝通能力、誠信精神與寬容精神,在行動與學習的持續循環中不斷提升合作能力。
(一)從“做中學”的理念出發加強大學生實踐社團建設
行動學習的做中學理念來源于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從做中學”的思想。這一思想的核心在于:第一,創設一個真實的、至少是貼近生活和社會的、讓人感興趣的情境,營造職業崗位的工作氛圍,使學生置身于實際工作的環境中,接受職業意識、職業素養的熏陶;第二,在情境中促使學生主動提出疑問,并將他們置于欲解決疑難的境地,激發其探究的欲望和學習興趣,從而形成學習動力。行動學習就是以真實具體的問題為載體,以小組為形式開展的學習。行動學習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真實的團隊學習環境,經過學習、行動、反思、再行動的學習循環實現組織目標與個人能力素質的雙重提升。從高校的具體實際看,加強大學生實踐社團建設是提升大學生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從行動學習“做中學”理念出發的有效選擇。
我們知道,行動學習一般是以具體項目為載體進行的,在高校這種項目相對較難形成。但高校的實踐社團則滿足了行動學習的這一基本要求:即團隊氛圍下的合作。從人的本質上看,人是群居動物,結社是人的一種群體合作方式,是人的本能需要。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和教育形式,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大學生實踐社團能夠使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走出校園、深入社會,拓寬視野,加強合作能力。大學生參加實踐社團能幫助大學生盡快學會處理人際矛盾、協調人際關系,克服自我中心主義的錯誤認識,樹立高標準的團隊要求,實現高質量的團隊目標,營造團結向上的團隊精神,使大學生認識到與他人互相合作、互相支持的重要性。
(二)從“反思式學習”理念出發提高大學生自我認知能力與責任意識
行動學習特別注重“反思”。行動學習的反思貫穿行動的整個過程。既有行動前的經驗性反思,也有行動中的間歇性反思和行動后的總結性反思。通過不斷反思獲得學習提升,并指導下一步行動。行動學習的過程就是引導參與者反思自己的經驗,發現自己學習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在反思與體驗過程中獲得成長。通過行動學習的持續反思式學習,大學生對自己的心智模式、思維方式、個人能力的長處與局限等諸多方面有了深刻體會,自我認知能力明顯提升。由于自我認識的提升帶來了對團隊中的角色定位、權利義務、團隊成員的優點與不足等的清醒認識,隨之而伴的責任意識也大為加強。我們知道,大學生合作能力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盡可能讓學生個人思考;盡可能尊重學生的選擇。真正的合作是建立在獨立的個人基礎上的理性合作,不是相互依賴,也不是相互推卸責任。行動學習的反思式學習方式通過強化大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與責任意識,強化了大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合作能力。
(三)從“團隊學習”理念出發,加強行動學習在教學中的應用
行動學習與傳統教學方式有著巨大的差異。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中心,一般局限于教師的課堂講授。這種教學模式阻礙了學生主體性的發展,而且不利于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行動學習強調理論探索與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機結合,提出學會學習是個人發展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強調個體經驗對學習的意義,不是簡單地主張要在做(行動)中獲得新知識和新能力,而是更關注對以往經驗的總結和反思,強調在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中不僅能知能為,而且能從深刻的反思中獲得經驗的提升,使個人通過反思與體驗過程獲得成長性的發展。因此,行動學習以其行動性、合作性、主體性、參與性等特點,更切合現代教育與當代大學生的需求。通過在課堂中以行動小組的團隊學習方式開展問題研究,可以突破課堂有限空間,讓學生從教室的小課堂走進社會的大課堂,讓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中感知世界、認知理論、內化規范,從而培養具有團隊合作精神的現代公民。在大學生課程中運用行動學習理念與方法的關鍵在于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著力扮演好指導的角色,重在幫助營造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以個體、小組或集體的形式積極參與,通過思考與回顧來培養實踐技能,然后再將這些技能應用到各種環境當中。行動學習在高校課堂的應用可以有多種途徑。一是在課堂中運用團隊學習的方式方法;二是以學生為主體開展合作學習,教師更多地扮演行動學習催化師的角色,主要負責過程的控制與引導。三是以學生學習與生活中的具體困難與問題為中心,組織行動學習研究小組開展團隊學習。可以在課堂中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強化大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四)以小組會議的形式強化大學生平等意識與溝通能力
行動學習小組會議是行動學習的重要形式。小組會議有嚴格的會議規則與操作流程,包括發言內容、時間控制、主題、反思形式等都包含其中。這樣近乎標準化形式的小組會議對于培訓大學生平等意識,提升大學生溝通交流能力頗有益處。
行動學習小組會議特別重視流程與規則,其根本目的旨在促進小組成員平等自由地發表意見,破除群體壓力,強化溝通與表達能力。行動學習小組有嚴格的角色定位與角色要求。以小組的陳述者為例,小組會議對陳述者陳述的問題,陳述的時間、陳述的心態、陳述的內容都有精確的要求。具體來說有:1)陳述的問題應當具體、清楚并補充背景信息;2)陳述時應簡明扼要,在盡量短的時間內把問題表述清楚;3)陳述的問題應當是自己實際遇到的問題;4)陳述的問題應當是自己正在解決,而且已經有一定思考和研究的問題;5)陳述的問題不能過于專業或大眾化;6)會議前應當對自己準備陳述的問題進行充分的準備;7)對支持者和觀察者要有充分的信任,能夠進行真心的交流;8)對于通過行動學習小組會議解決問題應當有足夠的信心和期待;9)要考慮支持者的背景;10)不要對支持者有依賴心理,只有自己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行動學習小組會議正是通過這種嚴格的規范與操作達到促進小組成員的平等意識與溝通能力提升的目的。
(五)以行動學習方法強化大學生寬容精神
寬容是現代社會所推崇的核心價值之一。寬容精神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推動合作行為持續有效的重要條件之一。寬容精神也為大學生的自由行動和思考、自由創造提供了現實空間。行動學習是基于團隊學習的學習模式,行動學習的過程就是成員間相互交往與合作,相互磨合、寬容彼此不足的過程。行動學習不僅是學習信息的交流和研討,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溝通、心靈的碰撞、性格的磨合。行動學習強化大學生寬容精神主要通過運用深度會談、團隊列名法、頭腦風暴法、魚骨圖法等集體研究方法來實現。集體研究方法對于打破組織壁壘,反思成員的不足、推動問題解決都有著具體翔實的操作規程。運用集體研究方法能使成員增強自我認知水平,克服個人主義,并在小組與團隊的潛移默化中強化寬容精神,加強合作意識。
參考文獻:
[1]李德順.寬容的價值[J].開放時代,1996(1).
[2]伊恩·麥吉爾,利茲-貝蒂.行動學習法[M].中國高級人事管理官員培訓中心,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8.
[3]汪寅.以行動學習理念推動學習型組織建設[J].桂海論叢,2011(9).
[4]陽劍蘭.當代大學生合作精神培育的路徑選擇[J].社科縱橫,2010(3).
[5]李穎,羅滌,袁利.大學生合作精神評價體系的實證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