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芳
[摘 要]中國教育改革的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就是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開發其創新潛能,提高其創新能力。教師要打造充滿情感的、靈動的和開放的新型課堂。
[關鍵詞]創新教育;新型課堂;靈動
一、新型課堂應當是情感的課堂
古羅馬教育學家普魯塔克指出:“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那么,課堂的使命就是點燃這火種,致力培育積極的學習情感。田本娜教授曾說:“情感是創造的動力。”也就是說,只有當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愉悅,品嘗到成功的快樂,才會激發他們對學習的向往與追求,從而讓蘊含在其身上的創造潛質得以展現。
培育積極的學習情感,課堂本身必須是熱情洋溢的,給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以《大自然的語言》一課為例,在引導學生說說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時,筆者以情感激發為切入口,巧妙地設計了“爭當小詩人”這一活動。師:“古時候,詩人駱賓王七歲時就寫下了《詠鵝》這首詩,相信你們一定比他更聰明,現在老師要讓大家也來當回小詩人,模仿課文用詩歌的形式說說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富于誘惑力的角色與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小朋友個個凝神思索,投入到“爭當小詩人”的活動中。在筆者的指導下,學生通過交流、討論編出了詩歌并站上講臺大聲地朗讀詩歌,直到下課鈴響了, “小詩人們”似乎還言猶未盡。這時,筆者因勢利導,對學生說:“大自然真實奇妙無比,只要你走進它,一定會有更多的發現,到那時,你會編出更多的詩歌的。”富于挑戰性的結束語把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增加了創造性學習的機會。
二、新型課堂應當是靈動的課堂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在課堂上要掘棄呆板、被動,倡導主動、生動和活動,追求靈活、靈感與創造。
1.實現角色變換,讓學生充分參與,充分表現。在新型課堂中,教師不應是絕對的權威,他既是講演者、教導者,更應是激勵者、促進者、輔導者、協調者。他的主要職責應是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整個過程,能動地展開認識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以及整個生命活動的過程。因此,在教學當中,教師不應向學生提供現存的結論,而是要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揣摩、探索,自己去獲得知識的結論,從而培養分析問題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2.打破正襟危坐的教學模式,提倡活躍和活動。創新教育是一種靈活變通的教育,思維和行動的框框條條太多,必然會束縛思維,遏制兒童的創新精神。教師應打破正襟危坐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讓他們暢想、暢言,精神上處于一種自由、放松的姿態,自然會碰撞出創造的火花。思維空間的擴展,為學生個性創造性發展提供機會,從而努力實現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讓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教育境界。”
3.提倡質疑發問,鼓勵奇思異想。質疑的過程實際上是積極思維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質疑可以使學生改變學習中被動地位,使他們變得積極、主動,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發出創造的思維火花。因此新型課堂應提倡質疑發問,鼓勵奇思異想。學生的荒唐問題和不當觀點不應遭到粗暴的批評和簡單的否定,因為靈感和創造常常就孕育在異想天開之中。
三、新型課堂應當是開放的課堂
語文是人類的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廣泛存在和運用于社會生活、自然科學等各個領域,人人時時在學語文、用語文,因此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的新型課堂應該是開放性的課堂。教師要努力加強課內外聯系、學科間融合、校內外溝通,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創造條件。如學習《北京》一課時,教師可讓學生收集有關的圖片資料,動手制作以“我愛北京”為主題的剪貼小報。課內外的聯系,開放了學習的內容,豐富了知識,為培養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中思維的新與活創造了條件。再如,學習《詠鵝》,讓學生畫一畫“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的美麗畫面,使學生進一步感受詩歌中蘊含的色彩美。
總之,創新語文教學要融入生活,把學生帶到大自然和社會中去,學習生活中的語言;向書本開放,拓寬書本的知識點和發展點,讓學生在書中閱讀積累與語言實踐,這是語言發展的源與流,也是創新能力發展的源與流。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