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君荷
摘 要: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教會學生學習已成為具有時代特征的口號。《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應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等。近年來,閱讀理解題成了中考數學的新題型,具有很強的選拔功能。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閱讀教學。
關鍵詞: 數學閱讀 能力培養 數學教學
著名心理學家布龍菲爾德說:“數學不過是語言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在初中階段,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只能選擇那些能為學生接受的最基本理論作為教學內容。但很多教師、學生和家長都片面地認為,學好數學主要依靠聽講和做大量練習。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學生很少得到有關數學閱讀方法的指導。他們的閱讀能力長期弱化,以理解為基礎的記憶內容越來越少。不少學生對應用題有厭煩心理,“看到較長的題目就無所適從,那些條件不知如何取舍”,對于“這些條件中還隱含什么條件”就更望而生畏了。
數學閱讀過程同一般閱讀過程一樣,是一個完整的心理活動過程,有語言符號(文字、數學符號、公式、圖表等)的感知和認讀、新概念的同化和順應、閱讀材料的理解和記憶等各種心理活動因素。同時數學閱讀又不同于一般閱讀,它的特殊性體現為:1.數學閱讀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2.數學閱讀要求精讀。3.數學閱讀往往是讀寫結合過程。閱讀時,如果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較大,就要用紙筆演算推理“架橋鋪路”。讓閱讀親近數學應做到以下方面。
一、激起學生閱讀的熱情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年齡特征和個性特點,以教材為載體,以語言訓練為主要內容,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學生閱讀之前,教師創設一些適宜的問題情境,可以誘發和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創設問題情境時要注意:問題要精辟而具體,有針對性,難度適中,富有啟發性。如學習“平面直角坐標系”時,讓學生閱讀《用經緯度表示地理位置》一文,通過閱讀學生不僅理解經度緯度,還明白能夠用經緯度確定地球上的任何一個位置。為了更好地體現應用數學的意識,文中列舉經緯度在天氣預報中的普遍應用,讓學生感悟數學魅力,通過這節課的閱讀與思考,學生對于數學坐標有更有深透的理解。
二、加強方法指導,掌握閱讀方法
隨著閱讀經驗的積累,優秀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不斷提高,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數學閱讀的方式應有所不同:第一層次,教師先編擬提綱,讓學生在提綱的指導下閱讀教材,通過閱讀達到初步認識概念、定理、公式等目的;第二層次,由于數學教材中概念、性質、法則、公式及解題方法、操作步驟的表述具有很高的嚴密性和邏輯性,老師要恰當分析教材,恰到好處地在重難點及思想方法上巧妙點撥,使學生真正吃透教材。
但也有不少閱讀比較差的學生在數學閱讀中無法深入,在提高數學閱讀質量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創造性地讀書,把書由薄變厚、由厚變薄。“由薄變厚”指在閱讀過程中,把知識進行發散、類比、聯想。“由厚變薄”指在通過閱讀把問題的共同屬性進行抽象、概括和提煉,總結解決問題的通法。(2)學思結合,手腦并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閱讀不是孤立的學習行為,如在三視圖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將圓柱、圓錐、球體、棱柱、棱錐等幾何體搬入教室,讓學生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具體模型進行觀察、思考。(3)不同的學習環節,閱讀應有不同的方法和要求,學生的閱讀要注意層次。如預習時,要求學生全面閱讀,找出重點和難點;課堂教學時,教師根據具體情況,要求學生就某個問題進行閱讀,學生有明確的目的,帶著問題讀;小結階段的閱讀讓學生鞏固知識,加深理解。(4)根據不同閱讀內容,選擇合適的閱讀方法,是指導學生進行有效數學閱讀的重要一環。當教學內容淺顯易懂,數學語言較流暢,接近學生生活實際時,可采用略讀,如平行四邊形的概念、特征、識別方法等的講授,可采用略讀;當數學知識點需要通過想象、邏輯推理才能得出時,則須精讀,如應用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和識別方法解決幾何說理題時,先嘗試自己解決,解決不了時,再仔細閱讀例題及有關知識,積極思維,內化編者的出題意圖和領會解題的思想方法,這就需要精讀。
三、結合“閱讀理解”題,加強閱讀能力培養
近年來,各地中考試題中出現了閱讀理解題,它一出現就引起了普遍關注,并迅速成為中考熱點。閱讀理解題型來自課外,而涉及內容與思想方法卻源于教材。閱讀理解題考查的是學生對過程的觀察、發現、分析和歸納,運用現行教材進行閱讀理解教學,需從過程著手。(1)在例題、習題教學中,重視解題過程的教學,讓學生在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采取閱讀習題、弄清題意—閱讀解法、暢談體會—得出結論的流程。在習題教學中將教學重點放在探求思路上。例如:給出下列算式:32-22=8=8×1,52-32=16=8×2,72-52=24=8×3,92-72=32=8×4…觀察上面一列數式,你能發現什么規律?用代數式表示這個規律。這是一道規律探索問題,需要學生在仔細閱讀、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理解和弄清數字之間的關系和規律,然后運用代數式把這種規律表示出來,而這個過程的探索和發現需要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白解題思路和方法,才能達到教學目的。(2)在公式、法則、性質的推導過程中,重視從特殊到一般的探索過程,讓學生觀察比較,發現規律,得出結論,讓學生參與公式、法則、性質的推導過程,這樣學生閱讀、觀察和探索的能力必然會提高。例如:在有理數乘法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得出以下算式:3×4=12,(-3)×(-4)=12,3×(-4)=-12,(-3)×4=-12,讓學生閱讀、觀察、分析和探索這些特殊算式的符號變化規律和絕對值計算方法,利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總結出有理數的乘法法則。
盡管數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數學語言、符號往往內涵豐富,給數學閱讀帶來一定的難度,但只要我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數學規律加強指導,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隨著知識的增長而獲得長足發展,學生的成績也會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毛大平.利用“閱讀材料”糾錯.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1.
[2]王天莉.淺談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現代中小學教育,2005.
[3]郭雅彩.數學閱讀與教育功能.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2.
[4]董芳.讓數學閱讀走進課堂.山西科技,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