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法兵
摘 要: 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實現三維目標的統一,實現三維目標統一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教學中比較有意義地統一這三維目標,是我們必須努力的方向。數學課堂教學只有關注學生學習情感的升華,教學目標的真正達成才有希望。
關鍵詞: 數學教學 升華情感 目標達成 策略思考
初中數學教學階段,是初中學生獲取數學知識,人人得以發展、成長的關鍵期。對于教師而言,必須妥善對待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挫折、困難和矛盾,必須認真思考運用升華學生情感的手段促進數學目標的有效達成。現拙于筆端的是平時數學課堂教學的相關思考和實踐,期求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一、升華學生學習情感需求形成學生積極探求態勢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陶行知的話語給我們以深刻意義上的啟迪。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定的情感因素予以支撐,如果學生在系列性的學習活動中總不能呈現積極探求的態勢,那么學習成功和得以發展的幾率是比較低的。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必須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無論是教師的“授”還是學生的“受”,都要求教師首先從心底發出,因為從心底所發出的多是學生比較樂意甚至是能夠接受的。只有這樣才可以在打動學生心靈的基礎上形成學生積極探求的態勢。應當說學生在課堂上的探求積極性多呈參差不齊的現象。這就從一定意義上需要我們從心底發出真教育,憑著自身的智慧靈活應對課堂上影響學生積極探求態勢的局面。初中學生學習數學應當重于實踐,實踐性的活動容易獲取真知灼見,也容易由此產生諸多困惑。譬如讓學生利用實踐求三角形的內角和,學生任意畫出一個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有學生把一個四邊形分成了兩個三角形;有學生把一個五邊形分成了三個三角形;還有學生把一個六邊形分成了四個三角形。應當說這時候學生都充滿活力、情趣和智慧。我們是否可以這樣戛然而止呢?筆者利用學生此時所呈現出來的活力、情趣、智慧,讓學生積極地進行探究。假如現在擺在你們面前的是七邊形乃至n邊形呢?有辦法分成三角形和其他多邊形,并求出三角形的內角和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勁頭十足地繼續他們獨自的實踐探究。功夫不負有心人,學生在積極探究過程中有了屬于自己的收獲。
二、升華學生學習情感需求形成學生創新探求態勢
朱永新教授是新教育積極倡導者,他對智育的理想有其獨到的見解,他說:“理想的智育,應該超越知識,走向智慧,激發創造,健全人格,為學生將來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堅實的知識能力基礎。”先生目下的智育其核心是學生的創造,其宗旨是健全學生的人格。在平時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總會看到學生的惰性,也會不斷看到學生學習數學的惰性蔓延。如果不給予適當引導,那么學生現在的學習就不會具有創新意味,學生將來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則完全是紙上談兵。我們可以憑借什么激發學生創新和創造呢?在平時的數學課堂教學中,當學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時,給學生適當地指點迷津,學生便可以很快地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當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獲取一定成功而感到沾沾自喜時,筆者給其拋去激起思維漣漪的石塊,讓學生永遠不知道滿足。在探究數學王國奧秘的征途中,學生便感到永遠不可能有滿足的時候。當學生解決了數學問題,感到沒有什么再可探究的時候,以故事的形式告訴學生,數學也是不斷發展的,過去的數學概念、已經形成的數學思想不見得就是完全無可挑剔的。歷代數學家的研究大多建立在古人數學思想的基礎上,發現了古數學思想上所存在的問題,并大膽地與古之大家宣戰。初中數學教材中的許多數學概念都是古代眾多數學家歷經艱難險阻甚至是自己的生命獲取的,這些概念的形成過程中蘊含著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把這些故事適當穿插于平時的課堂教學,不妨是比較理想的問題情境的設計,也不妨就是激發學生創造并逐步走向數學學習智慧的良方妙藥。
三、升華學生學習情感需求形成學生互動探求態勢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優質均衡教育的不斷推進,給初中學生自主學習、創新探究帶來無限時空,也給學生帶來獲取成功的不盡愉悅。但我們必須看到的現實是,初中學生的互動意識還不是那么強,尤其是眾多學生缺乏一定的勇氣與教師進行互動,也缺乏一定的誠心與同伴進行意義互動,當然也更談不上與數學名人互動了。對此,在初中數學學習活動中,升華學生互動意義上的學習情感顯得尤其重要。因為個人的智慧畢竟是有限的,集體的智慧凝聚起來其力量才是無窮的。教師在平時的數學課堂教學中,以生為本,立足課堂,關注學生獨特心理需求,尤其關注問題學生的獨特心理需求,改進課堂教學方式,讓學生都能意識到互動學習的必需和必要,進而促使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實在而又理想地與他人交流。如教學“圓的認識”時,筆者的設計及課堂教學的流程基本都是無可挑剔的,但是有學生提出這樣的疑問:無論是自行車,還是汽車輪子都圓的,就不能成方嗎?也應當是可以的吧!”是可以還是不可以?應當說大家完全可以否認。但筆者沒有簡單地說完全不可以,而是讓學生利用學生能用的材料分別制作出圓形的“圈”和方形的“環”,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看看方形車輪行不行?如果不行,使用圓形又有著怎樣的好處?學生通過簡單實踐認識到車輪還是圓的省力和快速,而且能讓人比較舒服地坐在上面,減輕顛簸。應當說這只是比較簡單的互動,但有了這樣的互動,學生的思維會變得縝密且富有極強的啟迪意義,這樣的互動僅僅是開始,但它必定能夠取得點燃學生思維火花的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申繼亮.教學反思與行動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5.
[3]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