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勇 岳開坤
摘 要:在初中數學課堂上,教師應當致力于創設一種輕快、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增強整個學習過程的趣味性,為此,教師應該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
關鍵詞:數學課堂與生活 積極性與主動性 趣味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b)-0001-01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和參與者,應當為學生創設一種活躍、輕松、寓學于樂的學習氛圍,使得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以更好的發揮,每一名學生都是具有不同性格的個體,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為了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覺得枯燥乏味,活躍的課堂氣氛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傳統的數學課堂往往是枯燥又乏味的,有時候甚至成為學生昏昏欲睡的場所,那么,身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們該如何調動課堂氣氛,讓學生融入一堂生動的數學課,體會數學的魅力,提高數學成績呢?
1 為學生打造趣味數學課堂
數學教師是數學課堂中重要的參與者和引導者,教師應當充分備課,采取多種方法使課堂生動活躍,充滿趣味性,是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
1.1 將教學寓于生活
通過我們的細心觀察,不難發現,生活中處處都蘊藏著數學知識,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當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從生活所處的環境里、生活的各種細節中發現所隱藏的數學知識,從細微處出發,將生活中的數學知識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緊密結合,從一個個典型的事例中為學生剖析出數學定理,使學生更易于理解數學知識,也使得數學課堂更具有趣味性。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數學第十八章《勾股定理》時,就可以把北方農村的房子當成例子,北方農村房子房梁是呈“人”型的屋架,這時,教師可在黑板上畫出屋架的簡單結構,讓學生進行聯想,經過對比講解,在學生的大腦里,整個屋架的結構和勾股定理就緊密結合了,如此以來就建立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能夠感覺到學有所用,勾股定理的相關知識就能更容易地牢固刻在學生的大腦里了。
1.2 將學生的主體性和趣味性相結合
要想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必須更好的發揮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主體作用,是學生認識到,自己是課堂的一份子,是課堂的重要參與人,是課堂的主體。這就需要教師一改傳統的教師在課堂上高高在上的思想,為學生提供一種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這十分有助于學生主體性和主動性的發揮。一堂優秀的數學課,往往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共同的調動教師和學生的智慧,將彼此的理解和想法互相交流,使得教師和學生共同進步,這樣,傳統上的一堂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往往會轉變成學生主動學習的場所。
1.3 創設趣味情景,在小品中學習數學知識
教師作為整堂數學課的引導者,可以創設出很多充滿趣味的情景來吸引學生的認真聽講,當然,最好是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情景,這樣學生的注意力能夠更容易的被吸引,也就更容易理解小品中的數學問題。比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一元一次方程》這堂課中,可以創設一個在超市購物的場景,請兩位同學一位扮演顧客,一位扮演超市收銀員,通過結算賬目來更好地學習一元一次方程。這種創設學習情境的方式不僅將數學課堂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而且也數學課堂變成了小品課堂,使得學生更加投入到一元一次方程的學習中去,因為在超市購物這種情景每個學生都有切身體會,這就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之中,使得數學魅力在生活之中綻放。
2 讓學生融入課堂,每人參與,積極動腦
上面談到,應當讓學生發揮主體性,成為課堂的主人,這就需要學生在課堂上認真的投入到每個環節,思考每個問題,不僅動腦,既動手又動口的話效果會更好。這就需要教師不僅能夠諄諄善誘的講解,還需要教師設計好每一個教學環節,使得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上《等腰三角形》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將等腰三角形的基本特點和相關知識講解給同學,然后再將班級全部同學劃分好小組,進行小組剪紙競賽活動,剪出來的等腰三角形最標準便獲勝。這時,教師便可在學生十分熟悉等腰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更加深入的講解,適時的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動腦思考,此時學生在大腦里會結合自己動手制作等腰三角形時的整個過程來進行思考,思路會更加清晰,對問題的理解也會更加透徹,如此這般,教師的整個教授過程會更加輕松,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加倍提高,整個課堂的教授效果也會更加精彩。
當然,教師也應當把握好對問題的提問形式,良好的提問方式能更好地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轉換提問角度的曲問,給學生制造懸念的懸問,制造矛盾提出假設的逆問,引導學生由淺到深的梯問等等。
3 引導學生進行由“想”到“學”的轉換
在數學課堂中,如果僅僅是局限于教師引導學生學習,那是遠遠不夠的,學習效果最終還是會反饋到學生的平時數學學習中。所以,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為學生營造一個活躍輕松地學習氛圍,還應當教會學生如何思考,如何學習數學知識。
這就要求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適時把握機會,啟發學生思考。教師應當把知識與生活,實質和知識之間的聯系以及遇到問題的相關思考方法傳遞給學生。告訴學生,數學知識的學習并不是生硬的去死記硬背相關的定理,不是模棱兩可似懂非懂的理解,不是馬馬虎虎隨意的計算,而是要求學習者深入地思考,靈活地運用到生活中去,用嚴謹的思維去思考每一個數學問題,數學的學習和計算過程不僅需要有嚴密的計算過程,還需要有準確地計算結果。這就是數學本身的魅力所在。
當然,這整個過程離不開教師的啟發、鼓勵和點撥,幫助學生克服思維上的困難,使他們獲得在數學學習上的自信,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 江志彬.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數學課堂中的“快、透、多、清、活”[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0(6):29.
[2] 康華健.走向生活化數學課堂教學[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09(5):7.
[3] 王德斌.學生把數學課堂當成了“家”—談“家庭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心得體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0(1):53.
[4] 陳衛國.讓新課標下的數學課堂“活”起來[J].中學生數理化:高中版·學研版,201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