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剛
【摘要】本文首先介紹了脾胃病的生理病理,在中醫的認知中,脾胃被認為是“后天之本”,是人體內氣血生化的根本,脾胃相互之間的協作可以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對營養的傳輸過程。中醫的研究認為,飲食是為生命體提供營養,維持生物體生命促進生物體生長發育的基礎,相當注重用飲食來調節保護脾胃,治療脾胃的病癥。作者根據多年的理論與實踐對中醫治療脾胃病進行了深刻的分析。
【關鍵詞】脾胃病;中醫;治療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130-02
中醫認為“胃氣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衰,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以脾胃為先”。可見脾胃養生是非常重要的。脾胃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根據多年的實踐對中醫在治療脾胃病時的常用方式歸納如下:①注重觀察診視舌頭,望、聞、問、切;②肝和脾同步診治,重點在于使脾的強健;③在治理脾胃時,要同時注意痰和氣的治療。以上方式特別在治療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以及肝硬化等消化道相關病癥時,效果顯著。
脾胃病的發病因素和病理機制,亦不外乎內傷因素、外感因素和其他有關因素。六淫是一切外感病邪的總稱,在疾病發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感受風寒或風濕之邪,導致脾胃升降失調,氣血運行逆亂;寒邪直中脾胃,以致脾胃功能衰弱,陽氣不振,陰寒內盛,四肢逆冷;若燥化太過,多從熱化,易耗傷胃腸陰津,使其運化傳導失常;由飲食、勞倦、七情所傷,引起脾胃疾病,亦為多見。飲食貴在有節,若失節則導致疾病的發生。饑飽失宜、飲食不潔、飲食偏嗜,均可不同程度損傷脾胃。人的精神情志活動過度,勢必影響臟腑的功能失調而發生疾病,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情志致病。七情之中,以憂與思對脾胃影響較大,憂則氣郁,思則氣結,可致脾胃氣機逆亂或升降失調。若情志抑郁,惱怒傷肝,肝氣犯胃,以致脾失健運。因此在脾胃病的辯證中應重視以上因素,保證脾胃功能處于正常狀態。
肝脾同治,重在健脾
脾胃的疾病源自于脾胃自身。脾是一切的根本,供給人體氣和血的地方,人可以健康存活的根本。脾氣擅長運輸,將人體內營養物質分散將廢物運走。在人體所有的內臟中,肝和脾胃之間的關系比其他的器官更為密不可分。肝臟對人的氣機有條暢作用,脾胃中氣機可以順暢升降取決于肝氣的正常疏導排泄,肝的疏導泄功能不夠的話脾胃作為轉化運輸的中間站就沒辦法完成它的職責。如果肝的疏導泄功能不夠,木氣的集結無法通暢疏泄就會導致脾的氣機不上升、胃的氣機不下降,氣機失去條理就會引發疾病;如果肝的疏通排泄功能太過的話,氣血過足,脾胃也會受到損傷;如果脾胃的功能不夠強健,肝臟中的木氣就會乘機侵入,人體內氣的失調就會產生疾病。在臨床的病例中,主要是出現胃脹胃痛,心神不安容易生氣,容易發困,總是打嗝,生氣發火會使病痛更嚴重,便后疼痛加重,感覺胃里泛酸,脈象不穩之類的癥狀。肝臟喜歡順暢,不喜郁結不通,所以在選擇藥物時要用保證質地輕而清,來使氣機暢通,而且用于疏通氣機的藥物通常質地刺激性大,容易傷到肝陰,在藥方中多加白芍和草,用它們的酸性化解肝陰的損傷,緩解病痛,以此做到即通暢氣機又不破壞肝陰。如果有疼痛嚴重的患者,在藥方中加入川楝子和延胡索來加強藥性減緩病痛;如果一直打嗝,可以在藥方中加入沉香,這樣能使氣血正常順暢;如果有氣血郁結不通胃反酸的患者,可以在藥方中添加牡蠣和左金丸,這樣能疏通肝氣治胃酸。
中醫對脾胃病的治療方法:
針對特定的病證和不同的證侯,擬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從而為選方用藥提供重要依據。由于脾胃病涉及臟腑多,生理病理特點不同,重點可歸納為以下幾種治療原則。
和陰陽:在臟腑中,臟為陰,腑為陽,在脾胃病中,脾屬陰,胃屬陽。因此,在治療時,應當調理陰陽為總綱,使之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如脾胃陰虛時,可出現陰津枯涸之證,治宜養陰潤燥;脾胃陽虛時,可導致水濕內停,治宜溫陽利水。總之,根據臟腑陰陽盛衰進行調理,分清病變主次,采取正確的治療方案。
調升降:脾胃居于中焦,是氣機升降的樞紐。脾主升,胃主降,共同完成其生理升降功能。氣機升降,只有相互配合,互相調節,才能升降正常。脾胃氣機升降失常,則可導致五臟六腑發生各種病變。因此,調理氣機升降,是消化病證的基本治則。如脾虛生化乏源的氣血兩虛證,治宜健脾益氣以補氣生血;脾失運化水濕之痰飲內停證,治宜健脾滲濕;脾氣不升,胃氣上逆之中氣下陷證,治宜升陽舉陷,補中益氣;肝氣阻滯,橫逆范胃之肝胃不和證,治宜疏肝和胃,理氣降逆。可見調理氣機升降,是治療脾胃病的治療大法。
在傳統醫學的觀念里,胃氣負責將食物順著腸胃道的走向推動,使食物一步步從胃下行到小腸、大腸、最后將食物的殘渣排出,所以胃氣以下行為順,若胃氣出現上逆的現象,就會造成打嗝、嘔吐等病狀。而脾氣負責將食物的羹份向上送到肺,將羹份輸送到全身以供給活動的能量,所以脾氣主升,若脾升清的功能受到組織,重者會造成中氣下陷等癥狀。
調理飲食起居:從中醫“治未病”的要求則當追求未病時杜絕復作、已病時盡早痊愈。因此,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預防護理及飲食起居的調理就顯得十分重要和必須。從預防護理的角度來看,未病時減少不良因素刺激,避免與引起復發的誘因接觸是非常重要的。既病之后,加強病變及心理情志的調理不僅可以減輕疾病的病變程度,而且可以提高機體的抗病、愈病能力。從飲食起居角度分析,病變之初辛辣、炙、油膩、魚羊牛肉等肥甘厚膩則當所忌以免加重局部病理損害。愈后,仍以清淡而富含營養者為上。以冀脾胃康健,氣血來充,諸疾不染。
一年四季養脾胃
如果春天的氣候惡劣,就會影響到自然界的夏天,這樣來看相呼應的脾就會產生疾病。假如夏天為了涼爽喜歡吹風,到了秋季一定會產生頭痛,盜汗等病癥。如果脾無法正常運輸消化水及谷物這類的細小物質,那么心和腎臟無法得到充分的養料,就會導致氣弱血衰無法正常運行。飲食同中藥均有四氣五味及歸經之說,即寒熱溫涼、辛甘酸苦咸以及歸經理論。因此在患有脾胃病時,一定要注重飲食上的習慣以此來輔助疾病的治療進程,要嚴格遵守飲食四氣理論所規定的,易食和忌食要根據四季調節變換。
結束語
總的來說,對于脾胃疾病的治療要嚴謹細致,藥方的配置要多方面考量,這樣才能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同時要在飲食方面加以配合,醫生要指導病者慢慢學著自我調養,醫生不僅僅是用藥治病,最重要的是教人健康養生的方法,因此,醫者自身要提高對疾病和健康的認識能力,要求我們多實踐,多臨床,多學習,不斷總結經驗,提高自身的臨床能力,從而更好地運用于以后的臨床實踐中。
參考文獻
[1] 李正全.中醫脾胃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
[2] 李壽山,李小賢.中醫消化病證治準繩[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