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喜 胡承建


摘 要:本文在對高職學生就業質量“影響因素”和“提升路徑”調查的基礎上,提出了高職院校要通過優化專業教學、煉就“職業人”和培育學生職業素質等途徑提升學生的擇業競爭力,最終提升其就業質量的觀點。
關鍵詞:校企合作 就業質量 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a)-0189-03
Options of Improving Employment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Deng Yuxi Hu Chengjian
(Hunan enginering and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Changsha Hunan,41015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survey of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mproving ways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employment quality,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raining professionals and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qualities of students to enhance their career decision-making by optimizing professional teaching so as to increase employment quality.
Key Words: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Employment Quality;Ways
就業是一個全民關注的問題,也是一個全球性的難題。特別是全球經濟進入后金融危機時代以來,人們不僅關注就業數量即就業率,更關注就業質量,并把就業質量說實在的,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高職院校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1]到如今由規模擴張轉向內涵建設,由一味強調就業率開始關注就業質量,但在很多高職院校重招生輕就業的情況依然比較嚴重,這是阻礙就業質量提升的瓶頸。因此,最終實現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報告中提出的“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2]。
1 高職學生就業質量的內涵
準確把握“就業質量”的內涵是探討提升就業質量的基礎,“高職學生就業質量”是“就業質量”的延伸,是對其內涵的進一步縮小與明晰。近年來,學界對于“就業質量”的討論頗為熱烈,但國內借用得最多的是河北師范大學劉素華關于就業質量的定義,即“就業過程中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并取得報酬或收入的具體狀況的優劣程度”。[3]本課題組在此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的界定,認為就業質量的內涵應該包括三個維度,即就業的客觀優劣度、主觀滿意度以及工作內容與人才培養目標吻合度。其中客觀維度主要包括專業對口率、薪酬福利、工作環境、半年內離職率、單位是否有送培或繼續教育的機會等,主觀維度則與之一一對應,并依此建立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只有掌握了客觀的尺度,才能比較全面、公正地看待就業質量,才能有的放矢地探究提高就業質量路徑。
2 對高職學生就業質量“影響因素”和“提高路徑”的調查
2.1 調查方式及范圍說明
為掌握高職學生就業質量的現狀,并通過對畢業生的調查進一步了解影響就業質量的因素和提升質量的對策等,本課題組有針對性地展開了問卷調查和訪談。在問卷中,對“高職學生就業質量影響因素”設計了13道題,分單項選擇題和多項選擇題,為了盡量全面反映問題,有的選題設計的選項多達11項。針對“高職學生就業質量提升的對策”設計了3個選題,其中有個選題也包括9個選項,所有這些內容編排在一份問卷中,問卷回收后經課題組成員匯總、整理后分別編成表1和表2。本次問卷調查的對象是湖南省8所高職院校(其中國示范2所、省示范3所、一般高職3所)的800名畢業生,問卷是以電子文檔的形式發放并回收,之所以發放電子問卷,主要是基于畢業生大都不在長沙工作的現實。被調查學生畢業的時間是一年以上,三年以下,其中工科類540人,占68%,文科類260人,占32%,(男生570人,女生230人),回收755份,回收率94.4%,調查結果是有效的。
2.2 調查結果與分析
影響高職學生就業質量的因素很多,但從本次畢業生調查結果來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即所選讀的專業、學院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學生所參加的校內、外活動、是否有“雙證書”、是否接受了就業指導及其本身的社會關系等等,這里選擇了調查中發現影響比率較高的因素列入表中,具體情況分類匯總如下(見表1)。
從表1中可看出,被調查的學生中,所有人都認為是否持有“雙證書”對就業有直接影響,94%的學生認為在校期間的專業學習對就業影響很大,絕大部分學生認為實踐教學,特別是進企業生產實踐直接影響其就業質量。同時,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這些工作目前在高職院校是有所欠缺的,這些問題的存在也是不利于學生高質量就業的。
從表2中可以看出,絕大部分被調查學生認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育人模式對就業的幫助很大,并對合作育人的路徑選擇提出了很多有益且比較集中的建議,對學院的教學方法和內容也提出了改進意見。
3 提升高職學生就業質量的路徑
在高職院校日益重視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應當選擇怎樣的路徑或者說通過什么方法去提高就業質量呢?這一點,學界已有很多討論,但作為畢業生,在他經歷過擇業—— 就業之后,根據他們的切身感受也作出了回答(見表2)。結合影響就業質量的因素和學生關于提升就業質量的建議,高職院校可以選擇如下路徑提升學生就業質量。
3.1 校企合作優化專業教學
高職教育就是要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要實現這一人才培養目標,“高等職業院校要按照企業需要開展企業員工的職業培訓,與企業合作開展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使企業在分享學校資源優勢的同時,參與學校的改革與發展,使學校在校企合作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4],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最終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利國利民。
3.1.1 校企共建人才培養模式
本次被調查的學生100%的建議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也只有這樣,學院培養的人才才能與行業、企業的需求相匹配。因此,高職院校各專業要與行業、企業密切合作,通過聯合共建專業,共同研究專業建設規劃,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科學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向和培養質量標準,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項目導向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形成契合專業特點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人才培養過程的科學、合理、規范,最終使高職學生成為能從學院“下得去”,能被企業“用得上”的人才。
3.1.2 校企共同開發課程
在調查中,學生100%要求增加實訓、實習內容,76%要求教學應當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那么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過程中,務必響應學生呼聲,切合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和行業發展的人才群預期,加強課程建設,深化教學內容改革。要積極推進課程資源共建共享,要加大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資源共享課程開發的力度,共建資源共享的網絡平臺,從而既可以滿足學院教師、學生的日常學習和課后以及實習期間自主學習的需求,也可以滿足行業、企業參與和了解學院教育進程的需要。同時,學生畢業后,進入企業,也可以利用該課程資源中針對企業員工開發的培訓包進行再學習和深造,從而實現學習社會化、終身化。
3.1.3 校企共同編研教材
高職院校既要體現“高”的特性,即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更要體現“職”的特性,要彰顯其職業特色。首先它的教材就應當是為高職學生量身定做的,其核心理念就是要“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原理開發教材,徹底擺脫本科教材的學術氣息和章節目錄式的框架結構。這樣,行業、企業可以把實際工作中執行的最新的標準進教材、進課堂,最終進學生的大腦、進學生的實習操作規程,可以有效避免理論和實踐“兩張皮”的現象,學生一走上工作崗位就可以實現“學以致用”。
3.1.4 校企共同建設實習基地
高職院校要依托行業、企業,廣泛開展校企合作,多渠道創建、拓展校外生產性實習基地。在實習基地建設的過程中,要按照“共享共贏”的建設思路,強調教學、生產、培訓鑒定和科研四合一的功能定位,按照先進性、適用性和系統性的要求,突出“開放性”和“職業性”的特點,積極探索學院主導、學院行業企業共建、教師和技術人員融通、就業實習和生產過程結合、設備共享的運行機制,突出“實習”這一核心環節,實現教學實習、生產實習互促互進的建設目標。
3.1.5 校企共同建師資隊伍
無論是專業教學還是課程建設,師資是最關鍵最能動的因素,在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提出了“雙師型”的要求,但高職院校本身現有的師資條件是難以滿足需要的,以至于在調查中有94%的學生建議“專家進課堂”。因此,學院有必要與行業企業合作,建立員工與教師身份融通的機制,實現“教師”與“員工”身份的互通互認。教師每年安排一定的時間下企業參與生產實踐,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他到企業后,其身份就轉為企業員工,服從企業管理,在實際工作環境中提升其“雙師”能力。同時高職院校在招聘專業教師時,要有嚴格的準入條件,尤其要注重企業工作經歷和實踐經驗,杜絕從應屆大學畢業生中直接招聘教師;也可以聘請企業的能工巧匠和行業專家來學院兼課,開展課堂教學,或者開展專題講座,他們來到學校其身份就轉變為教師。學生進入企業實習時,直接由企業員工傳授技術,這種“師徒”關系就直接認同為“師生”關系。
3.1.6 校企共建專家工作室
高職院校在開展校企合作的過程中,有的沒有給行業、企業專家或能工巧匠提供合適的辦公場所,他們經常是來開個座談會或者上一堂課就走了,不利于專家與學院師生的長期溝通與交流,也不利于校企深度合作。因此,學院要下氣力聘請行業專家、能工巧匠進校園,建設專家工作室,行業、企業要給予必要的技術和智力支持。這樣,專家們可以天天與師生面對面交流,時時可以現場示范,手把手的教授學生以技能,把他們的工作經驗融入到日常教學中,既可以提高專業教師的教學水平,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味“今天所學的,就是明天用得上的”道理。
3.2 通過實戰煉就“職業人”
所謂“職業人”就是參與社會分工,本身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技能和素質等,通過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獲得其合理報酬,既滿足自我精神和物質需求,又實現其自我價值最大化的這樣的一類群體。高等職業教育就是培養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經過三年的教育、培養,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掌握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再經過實訓和頂崗實習,掌握較強的專業技能以適應崗位的需要,通過參與社會分工獲得社會的認可,得到相應的福利待遇。高職學生這三年的學習過程,就是他完成由“學生”向“職業人”轉變的過程。
3.2.1 校內實訓,煉就“準職業人”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更多的是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因此,每個專業都應當按照崗位要求建設有校內實驗室或實訓場,完成“理實”一體化教學任務。校內實驗室或實訓場實際就是學生作為將來職業人的模擬工場,通過在實驗室和實訓場的“做中學”和“學中做”既鞏固已學的專業知識,又完成職業所需要的程序訓練,幫助學生從新手演變為“準職業人”。
3.2.2 職業資格認證,助力實現“職業人”
職業資格認證是對從事某一職業所必備的學識、技術和能力的基本要求。目前,高職院校正在加大“雙證”制推行力度,也就是說學生在畢業時既可以拿到畢業證,也可以拿到某專業的“職業資格證”。這一點,在本課題組調查時,全體被調查對象都認為“雙證”是影響他們就業質量的重要法碼。在獲取“職業資格證”的過程中,他不但要認真準備相關的理論知識,也要準備與職業相對應的操作技能,這實際就是一個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相結合的過程,也是“學生”身份與“職業人”身份融合的過程,因此高職院校加大“雙證”制的宣傳和培訓力度,為學生早日成為合格“職業人”創造條件。在這項工作推進的過程中,政府應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盡快建立起職業教育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相互溝通與互認體制。
3.2.3 頂崗實習,煉就合格“職業人”
高職學生在大三第一學期末完成畢業考試后就可以正式進入企業開始頂崗實習,這時候,他的身份由學生變成了“準職工”,他必須按照企業要求完成某項工作的規范程序去開展工作。這個頂崗實習的過程就是一個就業實習的過程,更是一個由“準職業人”向“職業人”轉變的過程。因此,學院既要加大頂崗實習的宣傳與引導力度,也要加強與接收學生實習單位的溝通,力爭使學生順利完成角色轉變,最終實現“干什么象什么”的目標。
3.3 搭建三個平臺培養職業素質
職業素質是勞動者對社會職業了解與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它是高職學生的核心素質,是職場致勝、事業成功的第一法寶。高職院校在第二課堂這個陣地上,重點要搭建設好三個平臺,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
3.3.1 職業生涯導航平臺
高職院校要針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和就業現狀進行問卷調查、訪談分析,開展畢業生跟蹤調查活動,建立“培養—就業”的信息反饋傳導機制,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邀請創業成功人士、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專家和優秀校友開展就業創業輔導,組織職業規劃設計大賽,幫助學生樹立職業規劃意識。同時還要積極發動應屆畢業生當地政府、企業組織的各類人才招聘會,努力引企入校,開展校園招聘。
3.3.2 職業素質拓展平臺
按照“專業+社團”的模式,充分利用校內實訓資源,以教學系部為單位分專業組織學生開展專業技能大賽,搭建學生技能競賽平臺,在此基礎上,選拔優秀選手參加全國技能競賽,讓學生在競賽中強化職業素質。
3.3.3 心理健康教育平臺
在本次調查中,有71%的被調查對象認為自己缺乏求職技巧,特別是在面試時心里緊張,35%的被調查對象認為在面試時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好,而現場的語言表達能力欠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當時心理因素的影響。基于此,高職院校要加大就業指導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既要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優點和潛力,樹立成功就業的信心,也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正視困難,特別要針對就業有實際困難的特殊群體,比如家庭貧困學生、殘障學生等,更要悉心指導,鼓勵他們盡最大努力去揚長避短,迎難而上,最終實現高質量就業。
總之,就業質量是一個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參考值之一,也是考量高職院校教學成果的重要指標之一,高職院校如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就業質量是一個需要得到政府進一步指導、行業進一步支持、校企雙方進一步合作、學生本身進一步努力的系統工程,值得全社會繼續關注。
參考文獻
[1] 張繭,蔣玲玲,岳婷.高職院校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EB/OL].http://hnrb.hnol.net,湖南日報,2006-07-21.
[2] 十八大報告(全文)[EB/OL].http://www.xj.xinhuanet.com,新華網.2012-11-19.
[3] 劉素華.就業質量:概念、內容及其對就業數量的影響[J].內蒙古社會科學,2005(5):125-128.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200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