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曉菁
【摘要】現如今,社會中人們的各項競爭越來越激烈,如果只有一紙文憑、是個死讀書的典范,那么這樣的條件最后肯定會被淘汰。一個人腦袋里面不應僅有所學的書本知識,還應該有非常豐富的社會知識(比如了解當下的時事、大概地了解一些國家的自然和人文概況),雖不能精于某一方面,但能讓人知道他知識的廣博,那么這一點,我想比其他的知識性的獎勵重要得多。
【關鍵詞】初中地理 世界頭腦 調動學生 強化自身
《中學地理課程標準》提出了“關注促進學生發展的地理”理念。那么什么是促進學生發展的地理?怎樣教才能讓學生通過地理學習得到發展促進呢?我認為,結合各方面的原因比對分析,能夠“裝著世界教地理”就是對新時期初中地理教師的要求。如果明確了以下幾個方面,那么用這樣的方法來教地理就不是什么難事,而是應該順理成章的事情了。現就有關方面分析如下:
一、現階段教材分析
優點:
1.編排:現行的初中地理教材,從總體來講,由三大部分組成:地球和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每一部分,特別是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的編排順序又是先總論后分論,將總體情況概述完以后進行分區講解。這樣的教材體系結合了初中同學的認知水平,注重了地理知識的科學性和系統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讓學生由宏觀到區域的逐步理解;注重了由遠及近,即地球、世界、中國、鄉土的過程。在僅有的初中兩年的學習時間里,這樣的邏輯結構安排得當,并能從地理的自身特色自然環境入手,通過深入學習進入人文環境的探尋,能升華學生學習地理的頭腦。
2.活動設置:現行教材加強了“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協調”這一基本觀點,加強了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這也是21世紀公民所必備的知識。教材中設置了“讀一讀”“想一想”等與知識相關的活動,題目的確定也考慮到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問題,能盡量多地讓他們去思考、去說。
不足:教材的編排和活動設置上,雖然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書本上的知識在涉及到比較活的一些內容時,能夠呈現的知識往往有限。如果僅僅依靠教參進行講解,那么這相對于學生的死記硬背來說就是教死書。在初一上期地球和地圖部分按照書上所展現的內容教沒有任何問題,但是一旦開始涉及到世界地理的分區域、分國家,那么書上的東西就顯得太單薄了。所以相應地補充適時、切題的一些內容就成了地理教師應該具備的能力。
教科書只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材料,無論教師選擇哪些材料用于教學,關鍵是要通過這個“個案”的教學達到課程標準規定的各項“標準”,最終達到規定的教學要求,這實際上是對地理教師教學內容的選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現階段教法分析
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地理教師主要是依據教學大綱、運用地理教材進行教學,教學大綱規定了明確而又詳細的知識傳授、技能培養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內容,教師往往只是把這些現成的東西落實到教案上,再通過課堂教學灌輸給學生,而不考慮教材以外還有哪些知識需要掌握。
如果每位地理老師都是按照教參、教輔書上的相應內容呈現一堂課,那么這一堂課能夠在學生心中留下的印記會微乎其微。課改的要求依稀在目,如果老師不能主動挖掘更深層次的內容來擴充學生的知識量,那么只提高興趣又有多大作用呢?最終也不會達到課程標準要求的水平。所以教師的教法、教師自身對書本的研究、內容的深度研究都應裝著世界來進行。如果脫離世界的目光,就如井底之蛙,一堂課40分鐘可以順利上完,但就無閃光點可言。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能否將更加精彩、更加豐富的地理課呈現出來的關鍵就在于教師如何教、怎樣教、教多少的問題了。
三、現階段學生分析
從現在的學生身上,不難發現他們其中有一部分人對地理早已相當感興趣。在真正接觸地理課本之前,他們已可以通過電視、網絡、雜志等多種途徑了解地理知識。他們早已培養出對地理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將自己看過的知識儲存在大腦中,以備不時之需。他們其中還不乏記憶力超凡的,在課堂上講到萬事萬物,他都能侃侃而談。即使這樣的學生是少數,也不能夠忽略他們的重要性。他們的存在也就對課本、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只是教授書本上的知識,那不如讓他們用幾十分鐘就可以把書看完,所以我們就必須強化自我,以此教授與課本相關的更多內容,這樣一一地呈現,就會帶動這個點,進而帶動全班的面來學習地理,培養能力,擴充知識面,超越讀死書的范疇。
四、學地理的用途
新課程標準把“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作為基本理念,只提出教學要求而沒有明確的教學內容,更沒有詳細的知識點,強調的是學生所學知識的實用性和對提高整體素質的作用。教師教學時,需要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必須達到的目標自行選擇教學內容,這就給地理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更大的空間,但也對地理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只有擴充自我的知識量,儲備比教材、教參多得多的知識,才能讓課堂更有深度。
五、調動學生、強化自身
1.調動學生。教師怎樣教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怎樣學。抓住學生特點,才能有效實施教法。結合我自身上課特點,為讓學生主動性增強,初一開學之初即讓他們體驗當“地理小老師”。課前3分鐘是學生盡顯自己才華的絕佳時期。利用這個時間,他們能夠把自己在之前做好的課件大力呈現。每節課1名同學,盡其所能地講地理的方方面面,這些都是教材里沒有的,并且還有大家聞所未聞的。課件雖談不上精致,但其中也不乏優秀的作品。任務雖然是教師布置的,但落實得好壞在于學生自身,有了大家的監督,他們也把這個任務當成了一次自我展示的最佳時期,所以經常會有同學才講完,就開始準備下一次的機會。這樣的調動是積極的、有效的,這樣學習的樂趣是無窮的。
2.強化自身。當然,能讓學生學習更廣泛的地理知識,關鍵還在于教師,所以對教師的要求也更多。作為初中地理教師,首先應該明確一點,初中地理教學時間為初一、初二兩年,初二結業考試后,學生有初三一年的空白期,然后再開始高中地理的學習,所以初高中地理的銜接也應考慮在內。地理教師只有認真學習領會課程標準,不斷強化自己地理科學的專業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充分利用課內外教學資源,增強對課程的整合能力,才能“編”出既對學生學習和發展有用,又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地理教學資源,從而教給學生“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例如,初一下期開始講世界地理分區,《俄羅斯》這一部分,單就教材而言,掌握的知識已夠且簡單,但是如果能適時地加進世界的知識在內,效果則完全不一樣。2006年是“中俄友好年”,在這一年學到這個知識點就可以將中俄友好年進行的一些活動作為課外知識的拓展,比如俄羅斯派出國家級的空軍表演隊到達中國湖南張家界進行的特技表演,加以視頻,學生看起來更加精彩,且記憶深刻。而2010年講到俄羅斯,則可結合最新的俄羅斯地鐵爆炸事件,這樣一來,地理已不僅僅是以前所謂的舊“八股”了,其中還融合了政治、時事、社會各個方面,這才是學習身邊的地理。但是如果教師對這些都不了解的話,課堂也會乏味很多,知識也會平淡很多。
只有學生與教師共同協作,在教師的帶動及知識擴充之下,地理的學習才不會局限于書本上的固定知識,了解并能解釋我們當今生活的社會和世界更多的方面,這才是我們學習的更高要求。但其中作為根本的教師在其中的作用應該更加凸顯,一定要擴展知識體系、掌握現今情況才能讓教學融會貫通、發人深省。
裝著世界的頭腦,能夠掌握世界的知識水平、能夠比對自身還存在的差距、能夠完善教材中不能體現的知識容量、能夠讓學生真正地學習身邊的地理和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是對教師的考驗,也是對學生的負責。我們所學的科目和生活息息相關,我們能夠通過學習這門知識了解現在的社會、分析事件發生的原因、升華思想認識,思想上的進步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才能塑造更多的能力型人才而非純知識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