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玉平
摘 要:課堂是學習知識的主要場所,是40分鐘內老師與學生共同對所學習知識進行認知、交流的一個過程,是培養學生學科思想和分析、解答問題能力的有效場所。而教育教學過程,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認知的過程,是培養學習方法和解答問題方法的過程,是學科思想的形成過程。
關鍵詞:初中化學;有效性;課堂提問
針對化學學科的特點,除利用實驗對知識進行驗證,加強學生對化學知識認知外。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設計有效、科學的問題對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對化學基本知識的理解起至關重要的作用。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問題即學問”,利用問題引導學習過程中的思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
那么,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問題設計應該遵守什么原則呢?
一、問題圍繞課題教學的主題
在40分鐘的化學教學過程中,一堂課主題應該明確,內容清晰,問題設計圍繞教學的主要內容:(1)問題能夠引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進一步的認知;(2)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的智慧之花綻放。例如,在二氧化碳的制取探究教學過程中,對于實驗探究中可以設計:(1)制取二氧化碳為什么不能用純凈的碳酸鈣?(2)利用石灰石和稀鹽酸制取的二氧化碳是否是純凈的?(3)怎樣才能得到純凈的二氧化碳氣體?通過問題引領學生積極思考,同時通過思考,學生掌握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形成對實驗制取氣體學習方法和物質的提純思想。不能離題萬里與教育教學內容無關或者關系不大。
二、問題有針對性,直奔主題
問題的設計不易復雜,目的明確,語言表述簡單清楚,能夠給予學生一個準確的信息。利于學生的思考,利于學生能夠用簡短的語言回答。即“單刀直入”,利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知識要點。例如,在講授《金屬化學性質》實驗時,提出問題:“鎂條、鋁片、鐵片、銅片同時與稀硫酸反應都有什么現象?反應速度一樣嗎?說明了什么問題?”問題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問題應有拓展知識,延伸課堂的作用
問題是知識再現的一種形式,是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的課堂活動。通過問答讓知識在學生的思考過程中形成體驗。課時有盡而課堂無窮,提問有窮而思考無窮。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所謂教學相長,有時學生的思維可以激發教師的思維,學生無意的舉動,只要妥善引導并加以挖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將同種溶質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相互比較,讓學生探究方法,多數學生認為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改變問題的方法一定是升溫。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加熱少量飽和澄清石灰水,發現石灰水變渾濁,再讓學生討論:變成的溶液是飽和溶液嗎?再追問學生為什么?這樣就激起了學生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的過程,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認為是個體對學科知識的體驗過程,是學習方法的形成過程,是學科思想的形成過程。人們習慣稱為“讀書”,古人稱為“做學問”,今理解為邊學邊問,邊問邊學,用問題引領學習。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對知識的體驗,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