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數學的學習方式有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多種多樣,數學學科本身也與其他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效整合學生的學、教師的教、數學學科相關的內容能讓數學課堂更精彩。
關鍵詞:初中數學;學案;課程整合
初中數學課程整合應以學案為載體,整合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整合教師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整合數學學科內與學科間的知識,打造高效課堂。
一、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整合
高效的學案是優質課堂的基礎和前提。學案是集預習與練習、教與學、探究與交流、鞏固與檢測于一體的教學案,是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多功能共用文本。在編寫學案時應尤其注重學案的引導功能,一是對學習學習過程的引導,二是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自主學習階段,讓學生能夠根據學案的指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獲得知識和技能。在合作學習階段,讓學生展示自主學習的成果,并將在自主學習中解決不了的問題、發現的新問題或課堂上生成的新問題等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總結方法和規律,形成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訓練反饋階段,讓學生獨立完成學案上的檢測題,然后進行小組互評、反饋、互助,達到“堂堂清”。學案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拐杖”,是合作學習的平臺,是師生互動的橋梁,有效整合了多種學習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學習的主人。
二、教師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整合
交互式電子白板、Word、Excel、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幾何畫板等多媒體技術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利的學習工具,也為教師教學提供了更多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而教師自制的教具、學生自制的學具、展示用的小白板等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又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地把這些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相融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更有利于教師優化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效率。
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第三章第3節《探索三角全等的條件》時,教師先用多媒體出示了一個判斷兩個三角形版畫是否全等的問題情境,一下子就把學生的興趣激發起來了,接著教師又引導學生動手按要求剪出許多三角形,然后通過比較剪出的三角形是否能重合得出三角形全等的條件,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產生的過程,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學習探索的興趣。在探索三角形的穩定性時,教師用小木棒自制的三角形和四邊形教具,讓學生親身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并且探索出了讓四邊形變穩定的方法,學生興趣盎然。接著教師又用多媒體出示三角形穩定性在生活中應用的美麗圖片,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感受身邊的數學。在訓練反饋階段,教師用多媒體出示了分層練習題,提高了練習的效率,學生有的在黑板上板演,有的在小白板上板演,然后全班進行評價反饋,這樣也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落實。合理利用各種教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能讓學生樂學,課堂精彩。
三、學科內與學科間的整合
數學學科內的整合主要是在教學中突破章節限制,把相關知識、相關方法與相關現象綜合起來,以實現教學效果的整體效應。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4.3《形狀相同的圖形》和4.4《相似多邊形》時,因為這兩節內容相同,一節是直觀感受,一節是理論闡述,所以我們就把這兩節整合為一課時,既加強了知識的內在聯系又節省了學時。又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4.6《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條件》時,可類比七年級下冊第三章第3節《探索三角全等的條件》中的方法進行本節課的學習,這樣既降低了本節課學習的難度,又體現了三角形相似與全等之間的內在聯系,便于學生頭腦中形成完整的認識體系與合理的知識結構,也利于發展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
數學與其他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有效實施數學與物理、語文、音樂等學科間的整合,能提升課堂品質,增強學習效益。如,在學習七年級數學1.4《從不同的方向看》時,我們用詩配樂朗誦《題西林寺壁》引入新課,大大激發了學生探索的興趣,也讓學生在配樂詩朗誦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再如,學習八年級下冊3.4《分式方程》時,我們設計了許多物理學問題,如路程、速度、時間問題,電阻、電流、電壓問題等,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理解物理知識,在物理知識中解決數學,這種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與融合將促使學生更自覺地去探究知識。
實施課程整合兩年多來,我們以學案為載體,積極探索教法與學法的整合,學科知識的整合,初步實現了“教”與“學”的轉變,基本滿足了學生發展的需要,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益。
作者簡介:張忠軍(1978.12-),本科,研究方向:合作學習、課程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