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鴻
摘 要:在素質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科學教育中應適當滲透人文教育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初中物理教育不能局限于向學生簡單傳授物理學知識和試驗技能,更應立足于育人,著眼于人文精神與思想道德的培養。而這恰恰是傳統物理學科教育的短板。結合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著重探討了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策略與途徑,以供實踐與研究參考。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人文教育;人文素養
傳統物理學科教育比較重視對物理知識的傳授與物理實驗技能的培養,但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對物理學科蘊含的人文價值發掘不夠,割裂了物理教學與日常生活、社會生產的內在聯系。因此,學生難以充分體會物理學發展史中的人性之美,在出了校門之后,也難以充分運用所學物理知識與科學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在素質教育得到全面推行的今天,新課改日益深化,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充分滲透并融入人文教育已經是大勢所趨。結合人教版物理教學實際,筆者認為,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主要有以下幾條途徑可行。
一、利用物理學知識來滲透人文教育
物理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學科,物理學知識也蘊含了深厚的人文情懷和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值得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以發掘并應用。
1.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辯證唯物主義最重要的實踐基礎便是物理學。從電磁場、引力場的客觀存在可以闡述場的物質性,從物態變化可以闡述量變質變作用的哲理,從質量守恒、能量守恒可以深化學生對客觀世界的物質性和物質的多樣性的理解。在講到這些地方時,教師可以適當延伸知識點所蘊含的哲學道理,來加深學生對自然科學中蘊含的哲學法則的理解,培養學生逐步養成用辯證思維考慮問題,進而樹立起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2.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與科學觀
初中物理教學不僅僅傳授學科知識與培養實驗能力,更應充分利用物理學中的人文因素來培養學生關心社會、關愛他人以及學習同他人和諧相處的優良品質,進而增強社會責任感,養成正確的價值觀與科學觀。
比如,在教學“聲學”時,可以讓學生充分理解“樂音”“噪音”的差別及對他人的影響,讓學生從自我做起提高個人修養,避免成為他人的“噪聲源”。還可以安排學生進行社會小調查活動,了解居民區常見噪聲來源及對居民的危害,鼓勵學生思考降低噪音污染的方法并宣傳推廣。學完“電磁波”后,可以鼓勵學生研究身邊存在的電磁污染情況,了解電磁污染的成因及影響;學完“電路知識”后,也可以組織學生討論電能節約的有效方法,為創建節約型社會添磚加瓦。總之,要鼓勵學生全面認識科學的作用,樹立保護環境、熱愛自然的觀念,培養歷史責任感與道德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
3.培養學生認識科學的美感
物理學中蘊含的美學原理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引導學生發現物理中的科學之美,對學生養成價值取向、道德情操、審美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初中物理學認為,物理學包括力學、熱學、光學、電學、聲學及原子學等多個豐富多彩的分支,各個分支都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結構之美。物理模型的表現簡單明了,物理概念及規律的表達準確簡練,這些體現了科學的簡潔之美。光學試驗中的五彩繽紛,電學試驗中的新奇巧妙,無不顯現出科學的自然之美。而物像對稱、引力斥力、運動靜止、反射折射還有電磁光三位一體的相互關系等,都體現出了物理理論的對稱與統一之美。在教學中,物理教師要多用審美眼光來引導學生感知美的意境,接受美學的熏陶與感染。這樣,學生將物理課堂作為美的象征去探討與追求,不會再普遍趕到枯燥與乏味。
4.培養學生端正的科學態度與堅持真理的精神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許多重要原理、重大發現都是借助實踐與認識的相互推動來提出與發展的。在實驗教學中,物理教師可以培養學生端正的科學態度與對真理的堅持精神。要求他們務實設計實驗方案,嚴謹觀察實驗現象并記錄實驗數據,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團結協作的精神和一絲不茍的習慣。
5.培養學生的綜合科學素養
物理學與其他學科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聯,物理教師可以利用學科間滲透來融合人文素養教育。比如,“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光線現象,“野渡無人舟自橫”的力學原理等等。讓學生在感受古詩詞魅力時,也能更為深刻地感知到自然與科學的內在關聯。利用這些人文因素,不僅能增加授課的生動性與趣味性,還能大大提高與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利用物理史來滲透人文教育
在物理學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也存在著許多富有教育及啟發意義的人文教育素材,值得教師認真挖掘。
1.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及民族自豪感
在講到相關章節時,可以適當延伸介紹中華民族五千年在這一領域所取得的燦爛的科學成就,比如,四大發明、石拱橋、回音壁等等,激發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自信心與自豪感。物理史中還有許多淡泊名利、矢志報國的生動事例,比如,三錢、鄧稼先、居里夫人等感人故事,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前輩物理學家盡忠報國的愛國情操,進而激發愛國主義熱情。
2.培養學生的頑強意志與協作精神
物理史中有很多前輩物理學家矢志不移追求真理的感人故事,比如,愛迪生發明燈泡試用了七千種材料、發明蓄電池做了五萬次實驗,法拉第在前人基礎上改進實驗方案發現電磁感應原理。而現代科學發展的難度與規模更是今非昔比,科學探索更需要知難而進、通力協作。教學中可以用物理學家們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與通力協作的團隊意識來培養學生的頑強意志與協作精神。
3.培養學生對科學方法與科學過程的理解
物理學認識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物理基本規律也是在不停地探索過程中逐步顯現出來的。通過嵌入介紹物理史,讓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與試驗方法的探索并非像教材上那樣規整、完全,而是有著艱難的發現與整理的過程。通過引導學生從物理學史的角度來考察已經了解與掌握了的物理學知識體系,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樹立起唯物史觀的科學認識,強化對科學過程與科學方法的理解。
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要求初中物理教學應當滲透人文教育。通過在物理學知識與物理史的傳授過程中,適當延伸并拓展,就可以較好地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目的,促進其全面發展。endprint